深圳特區 二 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原本就是改革的重要課題。

早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成立之初,深圳人就小心翼翼同時也堅定不移地開始進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在請示中央同意以後,特區派出的招聘工作組飛往全國各地,公開亮出旗號,招兵買馬,成為改革初期一件備受關注的事情。

更多的人則乾脆不管什麼招聘不招聘,拎起行李就直奔深圳。他們不相信一個以改革開放為己任的城市會拒絕「敢為天下先」的人。在他們看來,深圳即便並非「遍地是黃金」,至少也應該「遍地是機會」。如果深圳尚且不能接納自己這樣充滿改革激情和改革念頭的人,那麼我們這個國家可就真是沒希望 於是一撥又一撥的人才大雁南飛,帶著自己簡單的行李和不簡單的想法、不多的鈔票和很多的願望,到這個年輕而又令人嚮往的城市闖蕩江湖。這支南下大軍的主體,是1977年恢複高考以後畢業的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年輕、熱情,充滿活力,新觀念多而舊包袱少,和這個城市的文化性格一拍即合。事實上深圳也一直向他們敞開著大門。1986年,深圳人才智力市場成立。1997年初,新的現代化綜合型人才大市場開始投人運行,僅1月3日到5日為期3天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洽談會,就有9萬多人進場;2月至6月,進場單位8190家,進場人數39.8萬人次。面向全國招聘人才,已不再是當年的新鮮事,而是深圳人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事部門的常規性工作。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運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深圳D站穩腳跟。

深圳人才大市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到他們那裡求職的,平均每天4000人次,最多時可達萬人。這麼多的人,當然不可能都如願以償,順順噹噹地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少人恐怕會趁興而來敗興而去,有的可能還不得不打道回府。顯然,進深圳不是逛商場,沒有那麼輕鬆,那麼瀟洒,也沒有那麼隨意。如果說,能不能進北京,要看你是否優秀;能不能進上海,要看你是否精明;那麼,能不能進深圳,就要看你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忘記深圳的口號,是「改革者到深圳來」。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則是:不想改革就別來。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中就包括要自己去找工作,在求職時不斷碰釘子,在找到工作後又被炒穌魚,一時半會沒有著落等等。如果你不能承受這一切,那麼,對不起,趁早別來。

事實上,不少人闖深圳的經歷,聽起來就像是「北京人在紐約」的故事。如果你有興趣聽他們訴說,那麼,差不多每個人都能講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來。這些少年氣盛的天之驕子,血氣方剛的初生牛犢,滿懷青春夢想和改革激情,興緻勃勃地來到深圳,卻驚異地發現他們面前並沒有鮮花和紅地毯。於是,他們不得不收拾起簡單的行囊(那裡面裝著薄薄的幾件衣裳和厚厚的一疊證書),從一個單位跑到另一個單位,從一家公司跑到另一家公司,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這樣風雨兼程。渴了,喝口自來水;餓了,啃塊速食麵;累了,在街頭歇歇腳,看著日新月異的深圳市,意氣風發的深圳人,心裡頓生無限感慨,也難免一絲惆悵。華燈初上之時,深圳的酒樓飯店燈紅酒綠低籌交錯,自己卻飢腸糟糟氣若遊絲,即便「男兒有淚不輕彈」,也保不住傷心的淚水湧上心頭。親戚家的客廳或朋友公司的地板是不好意思再睡了,就到公園的草坪上去數星星。那滋味,可比「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裡數星星」差多 因為並沒有什麼溫暖的懷抱,也沒有媽媽的安慰,你得自己去考慮「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這就是深圳。這裡沒有包辦代替,沒有坐享其成,沒有省心事可做,沒有現成飯可吃。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去操辦,去打理,去投石問路,去東奔西走。在這裡一切猶豫、抱怨和竊竊私語都無濟於事,只能勇往直前,哪怕是硬著頭皮往前走。

但,沒有人後悔。

成功者當然不後悔。不但不後悔,反倒會有幾分慶幸和得意。畢竟,今日的成功,是當年的奮鬥換來的。現成飯吃著沒有味道,自己打下的糧食才是香噴噴的,而當年所受的磨難,如今咀嚼起來,更「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一。的確,一個人年紀輕輕的,靠著某種勢力或機遇,就一帆風順青雲直上,那隻能叫少年得志。只有那些在風口浪尖滾打跌爬,靠著自己的努力創下一番事業的人,才會有成就感。而且,創業越是艱難,道路越是曲折,就越能體驗到成就感,也就是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吧!

這就值得驕傲,也值得慶幸。你想吧,如果當年不是「看看頭上天外天,想想腳下一馬平川」,一咬牙堅持了下來。怎麼會有今天?所以,儘管他們當中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初涉江湖的辛酸經歷和闖蕩特區的傳奇故事,但當他們傾訴當年的孤立無援、流離失所、走投無路、四處碰壁時,你不會有「大倒苦水」的感覺。相反,你會覺得,如果他們當年竟然沒有這些「不幸遭遇」和「苦難經歷」,那才是大大的不幸。

尚未成功者也不後悔。事實上,許多人放棄了內地悠閑的工作,不錯的職位,穩定的收入來到深圳,由於學歷不高或專業不好,也許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居無定所,頻繁換崗,干過上十種工作,卻依然不肯離開這個並不屬於自己的城市。在他們看來,這個城市雖然暫時還沒有給自己機會,但至少給予了希望。如果連這個城市都沒有希望,別的地方只怕就更沒有什麼希望 更何況,安居樂業固然不錯,跳來跳去也未必不好。工種換得多,見的世面也多,學的本事也多。至於居無定所嘛,也不賴,正好廣交朋友么!

甚至「落荒而逃」者也不後悔。因為沒有人真正會「空著手」離開深圳。深圳先行一步的改革,畢竟要在全國範圍內全面鋪開。招聘應聘、競爭上崗、擇業跳槽,在內地也將變成家常便飯。有深圳這碗酒墊底,就什麼樣的酒都能對付。事實上,凡是在深圳有過求職打工經歷的人,身上都會發生神奇的變化,因此即便重返故土,也與前大不相同。也許,他們自己不一定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變化,但明眼人馬上就能看出:他們拖沓的腳步變輕快了,遲鈍的腦袋變靈活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地變強

的確,深圳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比較強。這種能力是在股市的起落、房價的漲跌、職位的升降中形成的,也是在求職的路上形成的。在深圳,差不多每天都有老公司破產、新公司開張,也差不多每天都有人丟掉舊飯碗,找到新工作。進進出出、上上下下都是平常事。它很可能就發生在每個人自己身邊,也很可能就發生在每個人自己身上。見得多了,也就看得談了;經得多了,也就無所謂 深圳人會很平淡地告訴你他今天又在股市上賺了百十來萬,或者他今天又被老闆炒了,明天恐怕得到人才市場去重新登記。他在說這兩件事時,口氣是一樣平淡的,而他朋友們的反應也會和他一樣平淡。畢竟都是風口浪尖滾過來的,早就打熬出一副鋼筋鐵骨,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獲得這種心理能力當然有一個過程。1987年,深圳市開始醞釀房改時,主持這項工作的人差點成為「人民公敵」。然而,曾幾何時,購買住房就和購買私家車一樣,不但成了市民們踴躍的行為,而且成了一個人自信與成功的標誌。是啊,擁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住房,確實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儘管深圳人說起這件事來,臉上的表情仍是平淡的。

改革,使深圳人的心理越來越成熟。

不過,改革給深圳人帶來的最大好處,還是讓他們換了一種活法。

有句民謠說,我們中國人的活法,是「小時候父母管著,上學後老師管著,工作後單位管著,結婚後老婆管著」。但是,當他們千里迢迢跑到深圳來時,可就誰都管不了啦,因為他們把父母、老師、單位甚至老婆都留在了內地。一句話,他們「自由」

許多人之所以要到深圳來,要的就是這份自由。

這份自由在計畫經濟的條件下是基本上沒有的。在那種體制下,產品也好,人才也好,都是統購統銷、統分統包。一個人,什麼時候該上學,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男婚女嫁,什麼時候生兒育女,什麼時候退休養老,都是計畫好了的,而且是由上級、由他人計畫的,自己用不著操什麼心,也沒有資格操心,只能按部就班地例行公事。當然,職業的選擇,工作的變動,也完全身不由己。想乾的工作幹不了,不想乾的卻不得不去干,正所謂「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人變成了齒輪和螺絲釘,被隨意和被動地擰在某個部件上。

這種體制也並非沒有好處。對於個人而言,它的好處是省心,壞處則是不自由,而一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同時實現自我價值。所以,人才是必須流動的。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卻沒有「流動」這個概念,而只有「調動」。調動和流動是不同的。調動是上級調,叫「奉調」;流動是自己流,叫「自流」。自流還算是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