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 四 樸野與儒雅

對於成都的花會,《成都人》一書的作者林文詢有相當精到的分析。他認為成都之所以有花會,就因為「成都人喜歡都市的熱鬧,也留戀鄉野的清新,花會恰恰將這相悖的兩方面融成了一片,自然能恆久地討人喜歡」。說起來,成都人的這種性格,其實也正是成都的城市性格。成都是一個「田園都市」和「文化古城」,因此成都的民風,誠如萬曆九年的《四川總志》所言,是「俗乃樸野,士則惆攪」。也就是說,既樸野,又儒雅,既平民化,又不乏才子氣。

我們不妨再比較一下成都與廣州。

成都與廣州,大概是中國最講究吃的兩個城市,因此有「食在廣州」和「吃在成都」兩種說法。不過兩地的吃法並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各有千秋卻又都登峰造極。大體上說,廣州菜重主料而成都菜重佐料。廣州菜對主料的選擇是極為講究的:一是貴,鷓鴣、乳鴿、鵪鶉、豹狸、石斑、鱸魚、龍蝦、對蝦,什麼稀貴來什麼;二是廣,禾花雀、果子狸、過樹榕、金環蛇,什麼古怪來什麼;三是鮮,講究「吃魚吃跳,吃雞吃叫,各大酒樓、賓館、飯店、攤檔,都在鋪面當眼處養著各種活物,即點即宰即烹。因此,廣州的名菜,不少既名亦貴,如膠筍皇、滿壇香、一品天香、鼎湖上素、龍虎鳳大燴、菊花三蛇羹,光聽菜名就覺好生了得。有的用料也許並不一定很貴,但一定很新鮮。廚師的功夫,也主要體現在保持優質原料本色原味上,要求做到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另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哪怕很普通的菜,菜名也多半很堂皇。比如所謂「大地艷陽春」,就不過是生菜膽燒鵪鶉蛋而已。

成都的名菜就樸實得多,通常不過東坡肉、咸燒白,甚或回鍋肉、鹽煎肉,普通極了,也好吃極 貴重一點,亦不過紅燒熊掌、干燒魚翅、蟲草鴨子、家常海參之類。可以說,大多數成都菜,主料都不稀貴。然而,配料、做工,卻毫不含糊。比如鹽要井鹽,糖要川糖,豆瓣要鄲縣的,榨菜要涪陵的。而且,用法也頗為多樣,光是辣椒,便有青辣椒、干辣椒、泡辣椒、渣辣椒、辣椒油、辣椒面等多種。因此,成都菜的滋味,極為豐富多彩,據說竟有咸甜、麻辣、椒鹽、怪味、酸辣、糖醋、魚香、家常、薑汁、蒜泥、芥末、紅油、香糟、荔枝、豆瓣、麻醬等二十多種,真是極盡調和五味之能事。有人甚至不無誇張地說,你就是給他一塊干木頭,成都的廚師也能做出一道有滋有味的好菜來。

顯然,廣州菜多清淡,成都菜多濃郁;廣州菜較華貴,成都菜較樸實;廣州菜更排場,成都菜更實惠;廣州菜主要「為大款服務」,成都菜主要「為大眾服務」。在廣州,無論你開多大的價,廚師都能給你開出席來;而在成都,則無論你的錢多麼少,小吃也能管飽。當然,廣州也有面向大眾的大排檔,但只有成都,才把小吃做成了套餐,當作宴席來擺。也只有在成都,你能大快朵頤卻又花費不多。因為成都菜的特色,主要不在選料而在烹調。比如人人愛吃的「夫妻肺片」,主料不過是牛心、牛肺、牛腸、牛肚、牛蹄、牛舌、牛頭皮等「下腳料」;而赫赫有名的「麻婆豆腐」,則用的是最便宜又頗有營養的豆腐,卻又是席上珍饈。所以,外地人一般都有一個共識:講排場請吃粵菜,講實惠請吃川菜。

這其實也是兩地城市性質所使然。廣州是「市」,是「市場」。廣州的吃食菜肴,不可能不商業化,也不可能不奢侈豪華。成都是「府」,是「天府」。成都的市民,大多是沒有多少錢也懶得去賺錢卻又窮講究的「天府閑漢」,當然就只好在配料做工上多做文章

的確,成都人的生活是相當平民化的。比如他們最愛吃的「回鍋肉」,便是典型的平民菜肴。回鍋肉味重,好下飯;油膩,易飽肚;煮肉的湯加上蘿蔔白菜又是一吃,實惠極 然而平民百姓愛吃,達官貴人也愛吃。當年四川總督岑春暄在接風宴上品嘗回鍋肉,就曾引出一段故事,成都不少人都會擺這段龍門陣。即便是一些名貴菜肴,成都人也不給它起什麼嚇死人的菜名。比如成都最有名的餐館「榮樂園」有一道做工極其講究的名湯,菜名竟然就叫「開水白菜」。試想,天底下還有比開水白菜更普通的 可又偏偏是名餚。

不過,最能體現成都人生活平民性的,還是火鍋。

中國人都愛吃火鍋,而成都火鍋品種之多,實在令人瞠目。什麼羊肉火鍋、海鮮火鍋、雞肉火鍋、葯膳火鍋、黃辣丁火鍋、酸菜魚火鍋、啤酒鴨火鍋、花江狗肉火鍋等等,不一而足。當然,和四川各地火鍋一樣,也少不了「麻辣燙」。你不可小看這麻辣燙。有此特別刺激味覺的麻辣燙,便一俊遮百丑,什麼死貓爛耗子都可以燙來吃。有錢的,不妨燙山珍海味,黃喉蟮魚;沒錢的,則可以燙蘿蔔白菜,豬血豆腐,反正都二樣麻辣燙,都一樣好吃。這樣一來,貴賤賢愚、貧富雅俗,在麻辣燙麵前,也就「人人平等」;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苦悶煩惱,也就在唇麻舌辣中統統消解

認真說來,麻辣燙火鍋並非成都特產,它是從重慶傳過來的。其實,重慶也未必就是火鍋的發源地。據我猜想,它多半是川東一帶山民的愛物,只不過當初比較簡陋,是重慶人讓它登上了大雅之堂。山地寒冷潮濕,須用滾燙來祛濕禦寒;山民生活貧困,要靠麻辣來刺激味覺;而麻辣燙又有去除野物腥味的功能;雜七雜八一鍋煮,也較為簡單易行。事實上川黔一帶的山地邊民都吃火鍋,只不過四川多麻辣,貴州多酸湯而已。總之,嗜吃火鍋,實不妨看作樸野民風的一種體現。李(吉力)人謂吃火鍋「須具大勇」,便正是道出了麻辣燙火鍋的「野性」。

不過,成都菜雖然樸素、實惠,卻並不簡陋、粗俗,而頗為講究甚至還有幾分儒雅。成都的菜館,就更是儒雅得好生了得,比如「小雅」、「朵頤」、「味之腴」、「不醉無歸」等。這些店名不少都有來歷。比如「盤饗市」,取自社詩「盤饗市遠無兼味」;「錦江春」取自杜詩「錦江春色來天地」;「壽而康」取自韓愈文「飲其食兮壽而康」。坐在這樣的飯店菜館裡,你無疑會有一種「吃文化」的感覺。但如果你認為這都是高檔飯店,那就錯 其實,「盤饗市」不過是華興街上一家買腌鹵熟食的館子,而「不醉無歸」則是「小酒家」。

這其實也是成都店名的特色。成都不少店鋪,店名都頗為儒雅。比如有浴室名「沂春、,顯然典出《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圬,詠而歸。」又有茶館名「漱泉」,名「枕流」,則典出《世說新語》。據《世說新語·排調》載:晉代名士孫楚(子荊)年少時想隱居,便對王濟(武子)說「當枕石漱流」,結果不小心說成了「漱石枕流」。王濟便反問他:「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楚將錯就錯,借題發揮,說:「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一句錯話,竟反倒成了名言。成都人以此作為茶館之名,自然儒雅得很,也符合成都人閑散洒脫的性格。

成都有的店名,表面上看似頗俗,其實俗極反而大雅,比如「姑姑筵」即是。所謂「姑姑筵」,也就是「擺家家」。成都俗云:「小孩子請客,辦姑姑筵。」然而這「姑姑筵」卻是首屈一指的大酒家。後來,「姑姑筵」老闆的弟弟得乃兄真傳,也開了一間酒店,竟然乾脆取名「哥哥傳」,同樣俗極反雅,頗受好評。更為難得的是,有這樣雅號的,不少是小店。比如「稷雪」是做點心的,「麥馨」是買面點的,「惜時」是一家小鐘錶修理店,「世味」則是專買胡椒花椒的調味品店。調味品店可以叫「世味一,則照相館便真可以叫「世態」 最絕的是一家專買牛羊肉泡饃的回民清真館,竟名「回回來」,既有「回民來吃」之義,又有「每回都來」之意,一語雙關,妙不可言。還有一家小吃店,店名竟是三個同音字:「視試嗜」,意謂「看見了,嘗一嘗,一定喜歡」,亦可謂用心良苦。

更可人的是,這些市招,又多為名家墨寶。比如東大街的「老胡開文筆墨庄」是譚延閻的字,三倒拐的「靜安別墅」則為岳寶琪所書。即便普普通通的小店,那市招也多半是一筆好字,甚至帖意盎然。一些並不起眼的夫妻店,也每每弄些字畫來掛在店裡,雖不多好,也不太低,多少有些品味,里里外外地透出成都人的儒雅來。

這便是成都:能雅能低,又都不乏巧智。

如果說「麻辣燙」表現了成都人樸野的一面,那麼,「(火巴)耳朵」則無妨看作是儒雅的一種變異或延伸。「(火巴)」這個字,是成都方言,音pa,原本用於烹調,指食物煮至爛熟軟和但外形完整之狀。比如湯圓煮熟了就叫「煮煙了」,紅薯烤熟了就叫「(火巴)紅茗」。引而申之,則軟和就叫「把和」,軟飯就叫「把飯」,柔軟就叫「煙漉漉」。用到人身上,則有「(火巴)子」、「(火巴)疲」、「(火巴)蛋」、「(火巴)(火巴)兒」等說法。「(火巴)子」系指得了軟骨病的人,「(火巴)蛋」則指軟殼蛋,而以強凌弱,也就叫「半夜吃桃子,按倒(火巴)的捏」。

不過,「(火巴)耳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