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 五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其實,「城市部落人」的尷尬不僅僅在於「來路不明」,更在於他們被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里外不是人。因為他們身上的現代性很難為傳統社會中人所理解,而傳統社會賦予他們的劣根性又不可能完全被剷除。結果,不管在誰眼裡,上海人都很「環」。

上海人壞 不壞。即便某些人有點壞,也多半壞得有分寸,正如他們雖然精,卻多半精在明處一樣。精在明處,正是上海式精明的特點,也可以看作是對「精明」二字的又一種解讀。既然是精在明處,就不能說「很壞」 至於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也不能算作是「上海人壞」的依據。上海人是看不起外地人,可外地人也看不慣上海人。上海人只不過是在上海「欺負」外地人,外地人可是在全國各地「誹謗」上海人,誰更「壞」來著?

外地人與上海人的矛盾,說到底,其實就是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外地人看不起或看不慣上海人之處,歸結起來,主要無非三條:小氣、精明、自私。上海人有這些毛病 有的。一般地說,上海人都比較「摳門」,不大方。要他們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有時比登天還難。比方說,在舊上海,吸煙的人向人借火,不能說「借」,得說「討」。如果說「借」,得到的回答便很可能是:「借火!幾時還?」(徐國楨《上海生活》)這就讓人覺得小氣。即便現在,上海人也不「爽」。不少上海小市民,還是摳摳搜搜的,斤斤計較,什麼賬都算得很精。誰要想占上海人的便宜,也不比登天容易多少。楊東平講過一個在北京流傳甚廣的「經典笑話」:一個上海兒童花1分錢買了1根針,而針的價格是2分錢3根,因此這個兒童拿了針以後還不肯走,對售貨員說:「你還得找我兩張草紙。」這個笑話的真實性當然無從考究,但誰聽了都覺得「像」。

然而,並非所有的上海人都像外地人想像的那樣小氣、精明、自私。也許是「人以群分」的緣故,我的上海朋友就不這樣。他們有的豪爽,有的憨厚,有的還挺愛打抱不平。況且,就算上海人都小氣、精明、自私吧,又招誰惹誰啦?事實上,上海人雖然小氣,卻不貪婪;雖然精明,卻不陰險;雖然自私,卻不損人。那麼,為什麼外地人一提起上海人的小氣、精明、自私,就渾身氣都不打一處來?不為別的,就因為它們和傳統價值觀念衝突太大。傳統社會以豪爽為尚,自然鄙視小氣;以木訥為美,自然討厭精明;以謙讓為德,自然憎惡自私。更可氣的是,上海人不但有這些「毛病」,而且還要把這些「毛病」公開地、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一點面子也不講。就拿「借火」一事來說,從理論上講,火當然是不能「借」的,因為「還」不 但正如「光」不可「借」卻仍要說「借光」一樣,把「討火」說成「借火」,無非是有點人情味。一般地說,除借高利貸外,可以開口言借的,不是親戚、朋友,便是熟人、鄰居。如果說「討」,則不但自己變成了乞丐,雙方之間也顯得生分。然而上海人不管這一套,偏要認他那個商業社會的「死理兒」:借就是借,討就是討,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既然根本「還」不了,就乾脆說討,別說什麼借不借的。如果是借,請問什麼時候還?有沒有利息?這就一點人情味也沒有了,而傳統社會是極其講究人情味的,結果自然是外地人特別討厭上海人。從道理上講,上海人並沒有什麼錯,但在感情上,卻讓人接收不

實際上,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的豪爽,除部分出於天性外,也有一部分是出於人情世故的考慮。在外地人那裡,當有人開口言借或有求於你時,即便自己心裡不願意或其實辦不到,但為面子人情故,也得作豪爽狀,否則你今後就別想做人。不過,由於豪爽已成為北方人的「文化無意識」,大家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做狀」。然而即便是真豪爽,也要有條件。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曾討論過這個問題。主持人崔永元問一位東北嘉賓:節目做完後,我們幾個一起去吃飯,誰買單?那個東北人說,當然我買單。主持人又問,如果在座的所有觀眾也一起去吃,您還買單 大家一所都笑了起來。可見豪爽也不是無條件的。既然有條件,不如先把條件講清楚。否則,咱們豪爽起來雖然比上海人可愛,卻未必比上海人的「小氣」真實。

對於傳統社會主張的木訥,同樣也要進行分析。

有三種木訥。一種是天生愚鈍,一種是憨厚謙和,還有一種是裝傻賣獃。天生愚鈍並不可取,當然也無可救藥,可取的是憨厚謙和。中國傳統社會是欣賞憨厚謙和的。一個憨厚謙和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單位都會討人喜歡受到歡迎,得到諸如忠厚、老實、容易相處等好評。上海人卻很難給人這種印象。他們大多一臉的精明相,腦子轉得飛快,眼珠還沒轉完就完成了若干個運算程序,得出了「合算不合算」的結論。他們說起話來也飛快,像打機關槍連珠炮似的,里里外外都透著一股子精明。何況他們的話又那麼多,正所謂「上海鴨子呱呱叫」。這些都讓主張憨厚謙和,主張少說話多做事、「敏於行而訥於言」的人反感,心裡覺得不快。

可是,北京人話也很多呀!怎麼北京人就不讓人反感 的確,北京人的話是很多,而且比上海人更多。上海人一般只是在和上海人用上海話交談時話才多,要他們用普通話和外地人交談,有時反倒有點木訥,說不了多少話。北京人可不管談話對象是誰,一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所以,在這方面,北京人也口碑不佳:夸夸其談,言不及義,愛耍貧嘴。但也僅此而已。因為北京人的「貧」,給人的感覺是「油」;上海人的「快」,給人的感覺卻是「精一。精明寫在臉上,露在話里,是不會讓人賞心悅目的。、油嘴滑舌雖然有些討嫌,卻不可怕。如果說的是閑話,則還有些喜劇性,就像聽相聲。再說,「大智若愚,大奸若忠一,耍貧嘴的人,一般都城府不深,沒什麼心眼,反倒有些缺心少肺的傻勁,讓人覺得其實是另一種憨厚。

但,正如豪爽要有條件,憨厚謙和也要有條件。這個條件,就是與世無爭。大家都不爭,也就容易憨厚謙和起來。這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是有可能做到的。不過也得是在所謂「太平盛世」,在那些「民風淳樸」的地方。一旦超出這個條件,則所謂憨厚謙和,也就往往與裝傻賣獃無異。裝傻賣獃也有兩種。一種是自我保護,免得名高招忌樹大招風,出頭的椽子先爛。另一種則是以退為進,表面上裝得傻呼呼的,其實心裡的算盤打得比誰都精。一旦大家都解除了戒備,他就會趁人不防悄然下手,為自己攫取利益,甚至不惜損害他人。所以老百姓說:「門頭雞子啄白米,啄的顆顆都是好米」,或「咬人的狗不叫,會叫的狗不咬」,也就是深知表面上的憨厚謙和,常常靠不住。

可見,傳統社會中人,也並非都木訥,都不精明。那些表面木訥內心世故的人,其實比滿臉精明樣的上海人更可怕。然而憨厚既然被肯定並討人喜歡,則精明也就必然會遭到批判並引起厭惡,何況上海人還「精在明處」?精在明處又有什麼不對 精在明處,就等於公開不把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審美標準放在眼裡,這就會引起公憤,而公憤因為是「公」,也就不論對錯,都先有了三分道理。不信你看歷史上那些滿臉聰明相的人,幾個有好下場?

上海人也是從傳統社會過來的,他們不會不懂這個道理。但是上海人卻不能不精明。因為上海不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而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裡,未經算計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不會算計的人也是無法生存的。因此對於上海人來說,精明就不但是一種價值,一種素質,更是一種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是不能批評的,所以我們也不能批評上海人的精明。更何況上海人還精在明處,這總比精在暗處好。第一,他沒有做假,他是公齊的對手。即便他會有損於你,也是公開宣戰,而非背後偷襲。第二,你和他是完全對等的。他有權精明,你也有權精明。如果你和他一樣精明,他就無損於你。如果你比他還要精明,他還會甘拜下風。也就是說,精明面前人人平等。這其實是一種有規則的遊戲和競技,比傳統社會的「無法之法」或「大智若愚」好對付多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講,上海人其實是非常單純可愛的。他們崇拜精明,也只崇拜精明,因為精明是他們「部落」的圖騰,所以他們看不起「反應慢」、「拎不清」的外地人。但如果你的反應比他們還快,算計比他們還精,他們就會睜大眼睛以欣賞的目光看著你,不再把你當「外地人」。在這一點上,上海人其實比外地人更豁達。他們更看重文化的認同,而非地緣的認同。這也正是一個現代社區人的特點。

那麼,上海人的「自私」 也是現代社區人的特點么?是的。

傳統社會中的中國人確實不太「自私」。因為中國傳統社會原本是「公私不分」的(請參看拙著《閑話中國人》,也就無「私」可「自」。傳統中國是「鄉上中國」,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家庭組織為本位的社會。家固然是「家」,國同樣也是「家」。一家人,分什麼公私分什麼你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