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 一 北京的門

北京有很多的門。

打開北京地圖,你的第一印象,也許就是北京的門多。儘管這些門大多「徒有虛名」(門被拆掉了),然而那「虛名」卻也「永垂不朽」。有幾個老北京人不記得這些門 即便是外地人,從未見過它們的,也會知道它們的名字,甚至有些模糊的感覺。因為北京中心區域的主幹道,幾乎大多都是以這些門(加上東西南北的方位)來命名的。比方說,前門大街、前門西大街、前門東大街,復興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建國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阜成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朝陽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西直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東直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德勝門外大街、內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安定門外大街、內大街、東大街、西大街,此外,還有崇文門東大街、宣武門西大街、廣安門內外大街、廣渠門內外大街等等。所以有人說,到了北京,要找地方,先要找門。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哪座門周圍,要找的地方又在哪座門附近,那麼,你就怎麼也不會迷路。而且,你在北京問路,北京人也常常會說在某某門附近或奔某某門去。因此,雖然我們現在在北京已看不見多少門,卻對北京的門並不「陌生」,反倒有幾分親切。

事實上,不少的中國人,都首先是通過北京的門,尤其是通過兩座特別有名的門認識北京的。這兩座門,就是天安門和大前門。「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是幾乎每個新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歌曲;而那些從未到過北京的人,也至少在香煙盒上見識過大前門。記得小時候,大前門還是一種名貴的香煙。能抽大前門香煙的,大都有錢,或很有些身份。能夠收集到大前門香煙盒,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當然,能夠到北京去,親眼看看天安門和大前門,在它們前面照一張像,那就更是夢寐以求

如果說,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徵,那麼,大前門便是老北京的門面。1984年,侯仁之教授在為一本重要的瑞典學者著作的中譯本所作的序中,還這樣激動地回憶起半個世紀前他第一次見到大前門(正陽門)時的心情:「當我在暮色蒼茫中隨著人群走出車站時,巍峨的正陽門城樓和渾厚的城牆驀然出現在我眼前。一瞬之間,我好像忽然感受到一種歷史的真實。從這時起,一粒飽含生機的種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

這是極為真實而又極為深刻的感受。只有那些對於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特別敏感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感受,也才會深刻地意識到,北京的城門對於北京這座城市和它所代表的文化,有著什麼樣的意義。難怪侯仁之教授為之作序的那本重要著作——(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一書的作者、瑞典學者喜仁龍,要說他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北京的城門 在喜仁龍看來,北京的歷史和文化,是和它的城門還有城牆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這些城門和城牆「布滿著已逝歲月的痕迹和記錄」,隨時都會向我們講述那些古老而神奇的故事。

喜仁龍是一個外國人。然而他的感受,卻和我們如此相通。我確信,儘管喜仁龍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也儘管他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考證工作,但如果沒有這種感受,他的書就不可能寫得那麼生動,那麼感人,也不可能寫得那麼深刻。

我們必須有這種感受。有了這種感受,你才能進入北京,也才能讀懂北京。

因為北京是城,而且是真正的城。

北京作為城的歷史,說起來是很久遠的

北京城起先叫做「薊」或「薊城」。現在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它曾是燕國的國都,其址位於現在北京的西北一隅,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的軍隊所毀。公元70年左右,東漢王朝在今北京西南角,又建了一座新城,叫「燕」,三國時又改名「幽州」。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幽州升格為「南京」,又叫「燕京」,作為他的四大陪都之一。金貞元年(公元1153年),擊敗了遼國的金人,將燕京定為他們佔領的北部中國的政治中心,是為金中都。又過了一百多年,即公元1272年,統一了中國的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將此地作為他龐大帝國的中樞所在,這就是元大都。至此,中國的首都終於由「面東背西」一變而為「坐北朝南」。在此後數百年的漫長歲月里,除短暫的變動外,這個格局基本上沒有被打破。

薊城、幽州、遼燕京、金中都和元大都,這些輝煌一時的巍峨城闕,早就已經「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 現在人們能夠記起說起的,實際上是明清時代的北京城;而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則是由里外三層的「城」構成的「城之城」。這個「城之城」的里圈,是通常稱為「紫禁城」的「宮城」,城牆周長6里,開有四門,即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中間一圈是「皇城」,城牆周長18里,也開有四門,即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它的外圍是「京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城牆周長46里,開有九門。正中即正陽門,最為高大雄偉。在過去的年代,它是僅供皇帝出入的「正門」。正陽門的東西兩面,是崇文門和宣武門,又叫「哈達門」和「順治門」,也叫「景門」(光明昌盛之門)和「死門一(枯竭不祥之門)。景門人人可過,死門則多半走送葬的隊伍。北面二門是德勝門和安定門,又叫「修門」(高尚之門)和「生門」(豐裕之門)。皇帝每年一次從生門出城,到地壇祈禱豐年,也祈禱王朝政權穩定、國泰民安,所以叫「安定門」。而凱旋的軍隊則要從修門班師回城,以宣示皇帝的聖德終於戰勝了敵人,所以叫「德勝門」。東邊二門是東直門和朝陽門(齊化門),又叫「商門(交易之門)和「杜門」(休憩之門)。那裡曾經河水漣漪,岸柳成行,無疑是運輸和休閑的好去處。西邊二門是西直門和阜成門(平則門),又叫「開門)和「驚門」,前者意味著「曉喻之門」,後者的得名據說是因為附近居民常被皇帝詔令驚擾之故。總之,這些城門,多少都有些特殊的含義和象徵。所以,老北京人說起它們來,總還是津津樂道。

正陽、崇文、宣武、德勝、安定、東直、西直、朝陽、阜成這九門,就是嚴格意義上的京師之門。所以清代的「首都衛戍司令」,便叫「九門提督」;而九門當中最南端的正陽門,便是京城內城的正門、前門。它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門。它的北面,是壁壘森嚴的皇城和宮城,是金碧輝煌的王府和皇宮,是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它的南面,是北京城的門戶地帶,擁有最大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那裡的婆娑楊柳、絢麗牌樓、繁忙店鋪、喧鬧街市,曾是「北京最美妙、最誘人的街景之一」。那裡也是帝王禁苑與平民市井之間巨大的中間環節,因此老百姓把正陽門叫做「大前門」。

其實,真正的「前門」,說起來應該是永定門。它是京城外城的正門。1553年修建的外城,原來是要環繞內城的,後因經費不足,只修了南城一方,結果整個京城就變成了一個「凸」字形。京城外城周長28里,開有七門。南端正中為永定門,左右兩邊為左安門、右安門,東西兩邊則是廣渠門、廣安門,東北和西北角與內城相接處,又開有兩門,即東便門和西便門。「外七內九皇城四」,如果再加上圍繞外城的護城河和城外嶺上的長城,北京城真可謂「門開八面,固若金湯」。除此以外,在天安門外長安街上原有左右長安門(又稱青龍門、白虎門)。民國時期,又新辟了和平門(始稱興華門)、建國門(始稱啟明門)、復興門(始稱長安門)。這些都是大門。至於那些不大上得了「台盤」的中門、小門,就數不勝數。

這就是北京,這也就是北京城。要言之,所謂「北京城」,實際上就是由這些一重一重的「牆」和一道一道的「門」構成的。其中,「門」顯然又比「牆」更重要。沒有牆,固然城而不城,但如果沒有門,則城也就是死城。門之於城,不但是出入之口,而且是方位所在,功能所在,意義所在。可以說,把握了北京的「丫,也就差不多把握了北京。

北京請門之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天安門。

天安門是北京的象徵。

只要一提起北京,我們中國人,尤其是新中日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天安門。每個初到北京的人,第一個要去看的地方,也差不多都是天安門。的確,在中國,又有哪座門,能像天安門那樣和北京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且在中國人民的歷史畫卷和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舉世矚目、揭開了中國新文化第一頁的「五四運動」,就是在天安門廣場上爆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是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的。本世紀許多重大政治事件,也都在天安門前的廣場上演出。天安門在每一個熱愛祖國、尊重歷史的中國人心目中,不可能不地位尊崇。

天安門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別。明清時代北京城市規劃和城市營造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由一條18里長的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它的南端起點,是永定門;北邊終點,則是地安門外的鐘鼓樓。從南到北,依次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