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縣裡的人們

第一會前

1.電話。

縣委書記離京前夕掛了個長途給縣委辦公室值班的文書。

「……我現在在京西賓館……」

幾千里外,縣委書記向來嚴肅的聲音十分清晰。「京西賓館」幾個字又格外清晰,便是聾子也聽不錯。

他先前是縣委副書記。李芙蓉離任去縣人大後,由他接任縣委書記。可以說是受命於危難之時,因而躊躇滿志。

「哦,——是的。」

文書不自覺地立了一個正。他轉業到地方不久,還保留著許多部隊上的習慣。同時,「京西賓館」是很嚇人的。

「……我明天一早乘飛機回去,明天下午到家。你分頭通知一下,在家的常委,明天都不要出去了。已經出去了的,請他們一定趕回來。明天晚上,開常委會。這是一。」

「是的。」

「二,你再給各公社掛電話,要些情況,我在常委會上用。電話一定要你自己打,不要假手別人,免得不可靠。你記一下……」

「是的。」

文書本應告訴縣委書記,他一直在記。但他很激動,忘了說。縣委書記後面的交待,對他的信任是明顯的。在這樣的信任面前,一個軍人獻身的勇氣一下子可以增加十倍。

接完縣委書記的長話,文書馬上就讓縣長途台接通各公社的電話。他要當晚把縣委書記需要的情況內容通知下去,好讓各公社明天上午進行統計,下午報上來。否則,事情是要塌把的。

全縣十九個公社,辦公室有的有人值班,有的沒有、只好讓話務員轉告。許多話務員呵欠連天,聲音含糊,睡意都很濃。天曉得她們會不會記得。文書一遍一遍重複著,大聲喊,喊得喉嚨痛得要死。那邊的反應也並沒有見得怎麼清醒。文書一夜心裡七上八下,不落實。

哪曉得,第二天一上班,十九個公社的黨委秘書就像在電話里排好隊似的一個接一個來彙報了。

「全公社一百九十一個生產隊,辦政治夜校一百九十二所,有一個是敬老院的;舉辦黨、團員、民兵、婦女等骨幹學習班十八期,共培訓骨幹一千零五十九人次;辦宣傳欄二百三十八個;書寫和張貼大、小幅標語六千九百八十八條……」

「你都數過了!」文書不由問。

「怎麼,不相信?跟你說,我們是過得硬的。不相信,你可以下來查。」

「……哪個不相信?」文書噎了一下,連忙解釋,「接下去。」

「全公社一千二百五十七畝冬閑地全部翻耕了一次;二千五百七十九畝小麥、油菜全部施了兩次肥;一次火糞,一次水糞;有百分之七十的勞力已上水利,目前共完成土(石)方四千七百八十六方;在家的勞力全部投入積肥,已積、造農家肥一十八萬九千六百八十四擔,挑塘泥九萬九千四百五十二擔……」

「數得這樣細?」文書忍不住又問。

「不相信你可以下來查。」

中午下班前,全縣的數字就都統計出來了。都精確到了個位數。

2.常委會。

縣委常委會完全按照縣委書記預想的那樣如期開了。一切都很順利。縣委書記搭的班機在省城的機場正點著陸,使他能夠趕上從省城回縣城的火車班車,到家後趕上晚飯。

晚上七點準時開會。到第二天早上天亮後各自回去漱洗,吃過早飯後又回來接著開,然後一直到晚上十二點以後結束(午飯和晚飯是吃了的)。時間長了些,但沒有法子,因為內容太豐富。縣委書記事先把會議議程概括為三個字:一學二議三定。

「學」就是學習革命導師的有關論述;學習中央關於農業問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學習這次全國農業學大寨大會的全部文件。

「議」就是對照革命導師的教導,對照中央精神和全國的先進典型,檢查本縣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的實際。找差距,找根源,找有利因素。

以上兩項是務虛,也就是吃透兩頭。做到武裝思想,先進一步;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學文件的時候,一位老常委卻提出外地的典型經驗材料是不是不必在這個會上集中念,以後再另行安排學習時間。這位老常委分管民政、下放幹部和知青的安置工作。職務好像不太重要。但他是常委中唯一一個南下的,年紀最大,資格最老,級別也最高。大家向來對他是尊重的。縣委書記沉吟了一下,問其他常委:「你們的意見呢?」多數人說,還是要學。學習態度裡面本身就有個學大寨的問題。

老常委於是保留意見。

「定」是務實。就是定召開全縣四級幹部會議,貫徹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的各項具體事宜。這個議程在第二個晚上十點以後進行的。四千會每年都要開一次,輕車熟路,沒有多少問題需要反覆研究。只有一件事引起了一點討論,就是各公社代表住宿地點的分配。縣城裡只有一家三層樓的正規飯店。按照慣例,是作為榮譽分給幾個土地革命時期的老區公社代表的。這次,為了突出會議宗旨,縣委書記提議變一下,優先考慮照顧幾個學大寨的先進單位。這幾個先進單位當然沒有包括全部老區公社。許多同志有顧慮。不管怎麼說,發揚革命傳統永遠是必要的呀。再說,照顧老區的做法,是從中央沿襲下來的,好不好改?中央開會,歷來是老區的代表住好些的房子,坐會場上的前排。

要是論開會的世面,縣委書記在常委中是見得最多的。他很快就想出了一個最妥善的方案:把縣委、縣政府的辦公室騰出一部分來,給幾個不是先進單位的老區公社代表住。縣委書記記得,那一年舉行盛大國慶典禮,就是李芙蓉參加過的那一回,中央就是讓幾個老區的代表住進中南海的。國務院領導同志帶頭騰出了辦公室。激動得這幾省的代表們幾個晚上都一直沒有睡好覺。

常委會結束時,絕大多數常委的精神都很不錯,能夠堅持著摸黑回到自己家裡去。只有老常委是提前離會的,還吞了隨身帶著的硝酸苷油丸子。他有冠心病。

3.標語。

四干會一旦召開,全縣各公社生產隊以上的幹部一兩千人都要集中到縣城裡來。縣城的情況很自然地就會給他們直接的印象。這種印象又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縣委決心的認識,乃至他們自身的精神面貌。因此,縣委書記強調,縣直各機關一定要做出樣子,要造出濃厚的氣氛。

這項工作在縣委常委會上是分工給宣傳部長抓的。先前的「宣傳組」改為「宣傳部」後,更換了主要負責人。小馮調到基層鍛煉去了,擔任宣傳部長的是一位老同志。他土改當區委書記時,縣委書記還是區政府的文書。六十年代初放衛星的時候,他負責的那個公社餓死了很多人。責任追究下來,他受到「雙開除」的處分。不過,不久上面又有了精神,說是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基層幹部,他才又受了「甄別」,恢複了工作。只是一直沒有晉陞。由於有過那麼一段工作關係,他支持縣委書記的工作,還是很堅決的。這是一個黨性很強的同志。

每天一吃過飯,他就蹬著一輛舊車子,去跑縣直各機關。催衛生局組織檢查團,督促縣城各機關、商店、學校清掃環境衛生;催養路段把城裡和城外附近一帶公路上的坑窪填平;催城建局把人行道上缺掉的水泥塊補齊……抓得最緊最細的是他自己的一項創造,就是在臨街的所有機關的屋頭上,矗立立體標語。這個想法一彙報,立刻就得到了讚賞。

這項事業耗費了宣傳部長很大的精力。字多大,什麼字體,用什麼材料,立在屋頭的哪個位置,他都一項一項、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去落實。標語的內容基本上反映這個單位的工作性質。工業局就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局就是「農業學大寨」;商業局則是「商業學大慶、學大寨」。沒有這種明確的口號,就改用語錄,農機局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水利局是「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糧食局是「一定要把糧食抓緊」……但是還有不好辦的。比如縣新華書店,就怎麼也找不出一條合適的語錄。幾條有關狠抓意識形態領域階級鬥爭,同時又簡潔得宜於作標語的都給文化局、文化館一類單位用去了。最後,他從中央領導同志作的學大寨報告中找出了一句話:「極大地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

雖然不好說就是靠一家書店來提高一個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但書店總是起了這種作用。因此把這句話作為標語用在書店屋頭上,還是貼切的,只可惜,屋頭很不爭氣。

縣新華書店原是幢老式的人字形屋頂的二層樓房。這幾年,縣裡學起城裡的洋派,開始建平頂的樓房,許多局機關的房子都是後建的,因此,搞立體標語不成問題。縣新華書店因為缺少資金,無力重建,只能在舊房的一頭加了一截平頂的、每層一間房的三層樓。這截三層樓單獨看像座碉堡,跟舊屋連在一起看,就像一艘洋船的驕傲的船頭。可是,驕傲歸驕傲,卻勝任不了這樣長的一條標語,太窄。若是把標語立在舊屋的屋檐上,則背後襯著灰黑的瓦,難看得要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