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人不管老少,晚上都會跟著常喜樂學字學算術的事,早就在桃源村裡傳開了。
剛開始大家只是覺得有意思,因為大家意識中,上學堂的都是小娃娃,哪裡見過常家那些大老爺們甚至連孩子都滿地跑的婦人們也一塊學的。可他們發現,常家人學了幾天之後,好像哪裡就不一樣了。
最明顯的就是二房的常金花夫妻倆,之前他們跟鄉親們收東西的時候,完全都是靠腦子記的。剛開始還罷了,後來東西多了,有時候難免出差錯。而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用紙筆了。不管多少東西,只需要翻一翻小本子,就立馬清清楚楚,一點錯都沒有。
尤其是收茱萸和油茶果的時候,有的人家願意用這兩樣換茱萸醬或者茶油,可當時還沒有做出來,就得記下最後應該給多少。
當時這兩樣東西都還沒做好,至少得過好一陣才能兌現,若只是用腦子記,就很容易忘記了。可記在本子里卻不會,白紙黑字,一清二楚。
幾個月的工夫還不至於讓一行人學會寫多少字,不過最簡單的阿拉伯數字,還是很容易記住的。所以他們只需要在本子里對每個人做個記號,知道哪一頁是哪一家的,裡頭寫上數字也就記清楚了。
毛筆對於初學者來說也不好掌握,常喜樂就做了簡易的炭筆。反正他們也不去科考,只要能寫明白,自己看懂就成。所以也不要求非要練習毛筆字,如此一來效率會更高。
每次收貨物的時候,常金華作收捧著一個木板做的簡易書夾,用炭筆再上頭塗塗寫寫,對於村子裡的人來說,也忒像那麼一回事了。
而且大家都是認識的,一下子就覺得兩人不同了。
尤其是常金花,每次端著那紙筆在那書寫記錄,明明還是這個人,就覺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那模樣完全不像個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婦,倒是有了說不出的韻味。
若是用後世的話形容,就是有那麼點知性了。
總之瞧著就是挺好看的,沒了鄉下婦人常有的粗鄙感。
其實效果也不至於那麼誇張,畢竟學習的時間太短了,可這樣的變化足以讓桃源村的村民們覺得很稀罕。
這還罷了,畢竟不少人覺得自個是用不上的。
可聽到常家幾個小的,會算數還會背詩,那小模樣很有常喜樂當年架勢,那心裡就更不一樣了。
雖然他們聽不太懂那些詩詞里說的是什麼,可就覺得聽在耳朵里十分的舒坦,幻想著從自家孩子嘴裡說出來是什麼樣子。這些不識字的農人們,天生就有一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崇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鯉魚跳龍門。
所以常喜樂打算在村子裡開個學堂的事一傳開,就有不少人非常積極的到里正這裡報名,希望自家孩子也能跟常家那幾個小的一樣。
最後報到常喜樂這裡來的一共有三十多個孩子,一般都是在八歲以下,大多數都是在五六歲左右。因為這個年紀還幹不了太多的活,太小的常喜樂現在還不收。
雖說常喜樂並不收學費,也不用大家買筆墨紙硯和書本,可到這裡學習也就意味著耽誤了去干農活的時間。在貧窮的家裡,還是消耗不起的。況且他們雖然知道讀書是有好處,可另一方面又覺得,反正種地識字與否也無所謂,他們不就這麼過來的。
常喜樂識字可干起農活絕對比不上他們啊,自己娃又不像常喜樂一樣能考秀才,如此一想,也就作罷了。
「沒有女娃娃被送過來嗎?」
里正愣了愣,他雖然也知道常家女孩子和婦人也是跟著學的,可大家多數人家都覺得女孩子學這些沒用。他們又不像常家一樣,可以做生意。
常喜樂嘆了一口氣,「女孩子學點也是有好處的,技多不壓身。」
「說是這麼說,可大家覺得還是覺得沒太大用,還不如在家裡學織布啥的實在。」
常喜樂也知道自己一時也沒法改變大家的想法,也就不再勉強。而且就他一個人要教三十多個已經是個不小工程,若是再多些人,他就會被完全束縛在這上頭。他要做的事還很多,還真沒多大空閑。普及教育的事只能慢慢再說,現在先把這幾個教好就是功勞一件。
學堂被設在村裡的祠堂里,學習時間為每天辰時三刻到午時,每天只上半天的課。而常家內部的培訓班依然繼續進行,大人們白天實在沒空閑,只能晚上擠出時間學些東西。
而常家的孩子們也進了學堂,而晚上卻不強求,畢竟白天更適合學習。
常家孩子們沒有大人監督也堅持白天晚上都要學,其實幾個孩子里也不乏不喜歡學習的,可見大家都這樣用工,自個也就不好意思落下而已。
常喜樂因為之前的培訓,已經比較有經驗了,所以雖然一下子多出這麼多學生,也不覺得有什麼太大問題。
而且這些孩子來之前都是被警告過的,若是搗蛋直接就被拉回家去。
這世大家因為上不了學反而更是稀罕,不像前世因為必須要上,反而有種被迫感,有些孩子會有抵觸感。這裡上學不容易,也就更加珍惜。所以課堂上並不用去管紀律,一群孩子上課都十分認真,這讓常喜樂省了不少事。
常家的孩子們因為更早就開始學習,所以進度要快,常喜樂就得分兩邊教學。這邊練習的時候,那邊上課,很有貧困山區小學校直視感,幾個年級混在一起上課。先教常家的孩子,然後讓他們自己練習,他自己去教其他孩子。
有的時候,他還會讓常家孩子擔任小老師給其他孩子上課。這也是鍛煉他們,讓他們在教導的過程中加深自己所學。包括杏兒棗兒兩個小姑娘都當過臨時老師,可就常昱堅決不配合,依然不願意在別人面前開口說話。
常昱現在已經會說不少字,雖然還無法說完整的句子,可也能大致用語言表達自己意思。但是他卻從不曾在別人面前張過口,要不是偶爾會被常家人聽見,還以為他不會說話。
可雖說不喜歡張口,寫字倒是有模有樣,雖然還十分稚嫩,卻是常家中除了常喜樂,寫得最好的了。
常喜樂也鬧不明白他為什麼會不喜歡開口和別人說話,詢問他他卻直接一臉懵圈,裝作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常喜樂無法,只能任由他去,私底下經常引導他開口說話。
在常喜樂秋天讓常喜興種下的油菜花鬱鬱蔥蔥,蕾苔期即將結束的時候,一年裡最熱鬧的春節也即將到來。
辭舊迎新總是讓人覺得十分歡喜,尤其桃源村今年過得很是如意。雖說也經歷了不少波折,可整體而言都是比去年要好上不少的。
因為挖河道,以及給常家提供食材,使得大家兜里都有了些錢,底氣也足了,使得這過年的氣氛也比往常更加濃。
不少人都趁著過年前跑到縣裡,或者委託其他人到縣裡給他們帶些過年用的糖果等過年用的東西。還有不少人家給孩子和自己做了新衣裳,想著漂漂亮亮過個年。
不管大人小孩臉上都帶著喜色,走路都比往常要輕盈。
俗話說殺豬好過年,養了一年的豬這時候也即將結束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美好生活,就要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
常家三房的豬還不夠肥壯,老早養的那幾隻為了給常喜樂湊醫藥費早早就給賣掉了。剩下的這隻養了小半年,還沒怎麼長肉。不過大家也打算把這頭豬給殺掉,討個吉利。
這是桃源村的習俗,家裡有豬殺不用拿出去賣,意喻著來年豐收。即便年底拿出去賣換錢,也得留下豬頭討個好兆頭。
而殺豬一般都放在臘八前後,那一陣子一家挨著一家殺豬,尖銳的叫聲此消彼長。村子裡這樣的聲音越多越大聲,說明這個村子過得越富足。
而殺豬也是非常講究的,不是人人都能行,否則浪費不說,有時候還會出現殺到一半有豬逃脫的事發生。
常喜旺就是其中好手,常家殺豬的時候他親自操刀,一大早就開始磨刀霍霍。
相比別人家的大肥豬,常家的豬有些不夠看,所以也沒叫人來幫忙,自家就能自己解決。常喜旺的動作很快,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那隻豬慘叫了幾聲就咽氣了,血呼啦啦的流著,一滴也沒有灑出去,而這隻豬沒有多少痛苦就死去。
一直親自伺候把它養大的孩子們,得知自己養的豬被殺死,難免有些難過。大人們也把他們打發出家門,等殺完清理乾淨再回來。
農家孩子對這樣的場面習以為常,雖然剛開始心理有些不舒坦,可很快也就恢複過來。否則自家的雞鴨甚至蔬菜都沒法吃了,這些也都是賦予了感情花了心思養大的。
豬殺好之後,最先開始做的殺豬菜就是灌血腸。
將豬小腸用草木灰反覆搓洗乾淨,用新鮮的豬血、煮好的糯米、剁碎的蔥姜一起攪拌,然後灌進洗乾淨的腸衣里,放入鍋里蒸熟即可。
等灌血腸蒸好,就會有掐好點過來討血腸吃的孩子們在外頭守著。誰家這時候門前的孩子越多,也就顯得越喜慶越吉利。而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們最幸福的時候,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