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中央機樞 第一一四章 反面教材

第一,張之洞確實是個人才,只是此時的他,其能尚不為天下人所知——莫說天下人了,就是張之洞自己,也還不真正曉得自己的潛力。但關卓凡作為穿越者,對此卻清清楚楚。

第二,原時空,張之洞大約十年之後,成為「清流」領袖之一。關卓凡現將張之洞從尚未成氣候的「清流」中摘出來,等於在「清流」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斷其一肢。哼哼,如此,這個「清流」,還長得大嗎?

第三,分化言路,分化守舊派,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關卓凡認為,言路上反對新政的人,有不少並不是真正的守舊派,最多算是守舊派的「代言人」。既然只是「代言人」,如果好處足夠大,又為什麼不能為新政「代言」呢?

反對派之所以成為反對派,有的是因為固有利益受到侵害,但有的僅僅是因為被排除在新生利益之外,如果發現自己也可以從「新政」中獲利,他們又為什麼要反對「新政」呢?

前一段對待言路的政策,關卓凡以「大棒」為主,以為立威。威既已立,就該拋根胡蘿蔔了。

這根胡蘿蔔一拋出來,其味道之鮮美,已令許多人心旌動搖;不久,關卓凡將發現,這根胡蘿蔔的功效,將超出自己最樂觀的估計。

第四,就如關卓凡和左宗棠說的,他未必控制得了沈葆楨,但張之洞一張白紙好畫畫,還不是他關貝子說什麼就是什麼?

這一點很重要,只有這樣,關卓凡才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經營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學堂。

原時空左、沈辦的船務,實話實說,關卓凡是不滿意的。

起點太低,太倉促,太粗糙。

福州船政局的正、副監督是兩個法國人。一個叫日意格,一個叫德克碑,總攬一切事務。左宗棠和日、意二人簽了合同,由二人代為招聘一切洋技師、洋教師,議定五年之內,監督造船十六艘。並負責培訓中國工人和學生。合同期滿後,洋籍工匠撤退,船務由中國技師和學堂畢業學生接管。

沈葆楨接任船政大臣之後,蕭規曹隨,馬尾船務基本上是按照左宗棠當初的規劃開展的。

這個規劃,出發點不能說有錯。先當學生,學成當家,問題是,怎麼可能五年功夫就出師?!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不肯放低姿態,老實當學生,紮實學東西。心浮氣躁,總是今天當學生,明天就和老師別苗頭,這種膚淺的自尊、自大,誤事無數!

原時空,左宗棠1866年創辦福州船政局,沈葆楨1867年接手,1874年辭退全部洋匠——嫌人家「挾技居奇,唯利是圖」。

之後,基本上就一直是中國人自己半閉著眼睛瞎折騰了。

還有。日意格、德克碑二人,都是左宗棠的「常捷軍」的洋將,職業軍人出身,並非工業和教育的專才;他們在法國的「層級」不高,社會資源不多。經其手請來的技師、教師,水平其實很有限。老師不高明,教出來的學生又能強到那裡去?

這就是關卓凡說的「起點太低」。

問題是,左宗棠除了日意格、德克碑兩位,也不認識別的什麼洋人了。

十九世紀後半葉,世界造船技術狂飆突進,在這個大背景下,馬尾船廠的技術進步卻極其緩慢,而沈葆楨籌款能力不足,投入不繼,船政內部管理更是混亂,船廠生產日見萎縮。

中法開戰,南洋水師全軍覆沒,馬尾船廠被法國人炸得稀爛。戰後,朝廷便在事實上放棄了福州船政,而將資源向北洋集中。

船廠如此,船政學堂呢?

比船廠還糟糕。

不細表課程設置之粗疏簡陋了,就說一條:作為海軍學校,居然沒有體育課!

在這兒,獅子不能不多說幾句,因為以下部分,對關卓凡今後的軍隊建設、特別是海軍建設,有重大的參考作用——當然,是反面教材。

英國海軍軍官壽爾曾訪問船政學堂,在《田鳧號航行記》中,他這樣評價學堂的學員們:「他們是虛弱孱小的角色,一點精神或雄心也沒有……下了課,他們只是各處走走發獃……從來不運動,而且不懂得娛樂。大體而言,在佛龕里被供著,要比在海上警戒,更適合他們。」

這種精神面貌,原時空多看清末影像的關卓凡承認,確是事實。

壽爾還觀察到,學生們在練習艦上實習時,「不喜歡體力勞動,因為怕弄髒手指」;甚至,連最基本的爬桅杆訓練也不願意做。

究其竟,整個學堂,主事也好,學員也罷,完全不曉得:學堂不是培養「儒生」的,而是培養「軍人」的;畢業後,是要去「打仗」的,而不是去「做官」的。

「培養合格的近代化軍人」的觀念,更是付之闕如。

船廠辦不好,其害止於自身;學堂辦不好,流毒卻是自南洋而北洋,最終幾乎葬送了整個國家。

北洋艦隊的高級將領,除了提督丁汝昌之外,所有的總兵、管帶,全部來自這個福州船政學堂。

就是說,一個陸軍將領,帶著一班從沒有上過一堂體育課的「海軍學堂」畢業生。

北洋艦隊的將領們,大多有留洋英國的經歷,這個,能不能彌補福建船政學堂之不足呢?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留洋英國」是怎麼回事。

朝廷自船政學堂第一、二期畢業生中,挑選了十二人,以首期海軍留學生身份赴英,擬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其中通過入學考試、並順利畢業的只有六人;其餘六人,三人考試失敗,以「上艦實習」結束學業;餘下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人,連入學考試都未參加,亦僅以「上艦實習」結束學業。

詭異的是,留學生監督官李鳳苞向朝廷奏報成績的時候,劉、林、蔣三個卻全入「甲等」;通過入學考試並順利畢業的林永升,竟然被打入最末的「丙等」。

這十二人回國後,李鴻章用了其中九人,做了北洋艦隊的管帶,其中,劉步蟾、林泰曾兩個,日後升任艦隊之左、右翼總兵,掌握艦隊實權。

關卓凡認為,毫不客氣地說,大東溝海戰之敗,在這十二人「畢業」于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之時,便已註定了。

北洋艦隊打不過聯合艦隊,原因不在資金,不在裝備,而在人事。

兩個字:無能。

北洋海軍並不缺錢,後期裝備沒有更新,不是因為誰誰挪用了海軍軍費,而是北洋認為「自守有餘」,早已沒有了更新換代的動力。不然,真以為幾千萬銀子身家的李鴻章找不來這筆錢?

總是被人拿出來說事的速射炮更是扯淡。北洋的大炮巨艦才是海軍發展的主流,日本人是因為買不起這麼大噸位的軍艦,才用速射炮來彌補不足。敵人的發炮速度確實比你快,可你一炮頂敵人好多炮呀!問題是,你為什麼打不中敵人?

看看劉步蟾、林泰曾兩位總兵的表現。

「定遠」艦上,劉步蟾違反最基本的戰術規範,兩軍距離尚遠,便下令提前發炮——作為艦隊指揮,這是不可容忍的錯誤;「鎮遠」艦上,林泰曾從頭至尾,不曾出現在艦長的崗位上,全靠副手楊用霖指揮——等於擅離職守。

舉止失措,草包底子,暴露無遺。

大東溝敗績後,北洋艦隊自旅順撤回威海衛。入港時,「鎮遠」艦觸礁,失去作戰能力——不曉得林曾泰這個艦長是怎麼當的?

林曾泰乃引咎自盡。

其後威海衛之戰,「定遠」艦中魚雷擱淺,充「水炮台」用。數日後,彈藥耗盡,劉步蟾自盡。

劉步蟾、林泰曾的悲壯結局,證明他們都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但這並不能減輕因為他們的無能而對國家造成的傷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