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星條旗之殤 第七十三章 流連關府

定睛細看,原來是一副畫像。

只是這畫像「像」得未免太可怕了!逼肖真人,絲毫不爽,就好像在牆上掛了一個關卓凡!

慈禧治國理政,殺伐決斷,此時卻不由心中怦怦直跳。旁邊的醇王、安德海、玉兒等人也發出了低微的驚異之聲。

白氏留意到客人們的詫異,趕忙解釋:這是關卓凡從美利堅寄回來的「照片」,前些日子利先生從上海帶了過來,剛剛掛上去的。

「照片」,是什麼東西啊?

白氏道:「回聖母皇太后的話,利先生譬解過,可臣妾實在弄不明白,只是似乎不是用咱們平日里見慣的畫筆畫的。利先生說,這『照片』……嗯,『摹寫人物,分毫不差』,臣妾初初見到,也是嚇了一大跳呢。」

慈禧想,召見利賓的時候,他倒沒提起這個事情,不然定要他好好「譬解」一番,自己比白氏聰明得多,一定弄得明白怎麼回事。

「照片」上的關卓凡,穿著的似乎是美利堅的「朝服」,領口肩上胸前零零碎碎掛了不少物件,但修身合體,英姿颯爽,比之我朝的翎頂輝煌,似乎更加神氣呢。

慈禧下死眼盯著,心裡已起了「據而有之」的念頭。

這副「照片」,原先是掛在正廳的,但御座也設在正廳,不知道旁邊的牆上掛一副關公爺的「畫像」,會不會有礙朝廷體例,於是便挪到了二廳,於是便提前嚇了慈禧君臣們一跳。

安德海在一旁湊趣:「奴才看戲,不知哪一朝的皇上,畫了功臣的像,掛在一個『凌……什麼閣』裡邊。奴才想,咱們大清朝,若是畫了功臣們的『照片』,掛了起來。該多麼有意思呢。」

那是「凌煙閣」。這些事情,慈禧當然比安德海清楚的多,但她卻偏轉頭,微笑著問醇王:「七爺,是這麼回事么?」

醇王對史籍並不如何熟稔,但他好武,這一類史實卻是「門兒清」。

醇王道:「回太后的話。是有這麼回事。唐太宗為表彰功勛,命閻立本在凌煙閣繪二十四功臣像,真人大小,北面而立,太宗皇帝時常登閣流連。」

他頓了一頓:「情形彷彿的是後漢。顯宗皇帝表揚先烈,繪了光武皇帝御下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位將軍的像。置於南宮雲台閣,世稱雲台二十八將。」

這個慈禧就不知道了,不由欣賞地看了醇王一眼,心想,這倒真是一個好名目。

醇王抖擻精神,繼續道:「前漢也是有相似情形的。甘露三年,匈奴歸降。普天同慶,孝宣皇帝追念輔弼,乃令繪十一功臣像於麒麟閣,稱麒麟閣十一功臣。」

他本來要加一句:「打頭的是霍光,宣帝呼其姓而不名,以示榮寵。」但總算尚有急智,想到慈禧對「霍光」這個名字不會有什麼好感,生生把這句話吞了下去。

慈禧道:「本朝呢?」

這是明知故問。

醇王道:「回太后的話。本朝高宗純皇帝於平準平回後,繪是役功臣一百人像,懸於紫光閣中,並御筆為功勛最著者五十人撰寫贊文。所謂『勒圖畫壁思偉績』。隆恩盛景,遠邁前朝。」

這幾句話激起慈禧的心潮:乾隆爺的「十全武功」,快重現於今日了吧?

她用十分讚賞的語氣說道:「七爺的書讀得好!」

滿洲勛貴能獲得「書讀得好」的評語實在太罕見了,醇王打從娘胎里出來幾乎沒有這麼長過臉。激動地跪下重重磕了一個頭,大聲道:「謝聖母皇太后!臣惶恐!」

鋪墊了這麼多,怎麼開口和人家討要呢?

白氏好像知道她想什麼似的,說:啟稟聖母皇太后。關卓凡一共寄來了三張「照片」。

哦?倒要看上一看。

一張還是軍裝,只是換了個姿勢;一張卻是「便裝」,戴著頂高高的圓頂黑帽子,拄著一根拐杖,慈禧看了,嘴角不由泛起一絲笑意。

她改主意了:要就要這張「便裝」的。穿美國「朝服」的有兩張,又不好把兩張都要回去;這張「便裝」的才是「獨一份」。

二廳是一個「過渡」,開席開戲之前,供太后小憩。本來略坐一坐就往正廳去的,現已在關公爺的「照片」前流連了不少時間,慈禧偏又想起什麼:「關卓凡不是還有一位義嫂么?請出來見一面吧。」

周圍人等都是一愣,白氏也頗出意外。這個安排不是很合體例,但現在不是在宮裡,太后的話就是「體例」,於是趕忙傳了明氏過來。

明氏自己更加意外,緊張得不得了,手心都捏出了汗。但她的性格剛強,大關節上反倒更拿捏得住,進了二廳的門,腿雖然發抖,外面卻看大不出來,大大方方地拜了下去:「太后吉祥!」

關卓凡的「嫂子」,怎麼都這麼漂亮!

壓抑住心中的詫異,慈禧發覺,自己對這個明氏,感覺和初見白氏,大不一樣。

沒有那種莫名的反感,反倒是有一份天然的親切。

為什麼呢?

她很快想明白了:這個明氏,更「像」自己。

這個女人,此時雖然輕聲細語,低眉順眼,但她眼角眉梢胎裡帶來的那一份明快剛強,卻怎麼也掩飾不了。慈禧看在眼中,覺得這個明氏,不但神情,連面目也和自己長得有幾分相似了。

那種感覺,就像對著一面鏡子。

慈禧隨意問了幾句,不過「哪個旗下的」、「小孩子多大了」、「開了蒙沒有」,等等。語氣溫和,如對家人。

明氏一一回答,聲音雖輕,但口齒清晰,自在從容,比多少家世豐厚、身上帶著祖宗給的勛名、卻在她面前渾身發抖的男人強多了!

慈禧愈看愈是喜歡,就想給她一個什麼恩典。這個明氏養的珠圓玉潤,在關府的日子一定過得非常舒心,和白氏的關係也一定很好,給這個恩典,關家一定樂意。

但明氏和關卓凡沒有任何檯面上的關係,慈禧書念得少,腹笥有限,沒辦法像先朝的乾隆爺那樣,隨隨便便找出一堆典籍依據,甚至拐彎抹角,強詞奪理。只好先放下來,回去查一查成例再說。

時候差不多了,白氏請聖母皇太后起駕正廳。

戲台就設在正院中央,朝北,正廳就算是戲廳,朝南。關府已經將正廳的所有的榍扇全部拆了,居中設一張御案,這是太后的位子。東邊一張小點的桌子,是醇王的;西邊一張桌子再小一點,是一品輔國夫人白氏的。

內務府的司員、長春宮的太監,相互傳呼,珍饈佳肴流水價遞送上來。

同時,二門外邊候著的公人,由關府的下人們負責招呼。

然後,開戲。

一共四齣戲。前兩出關府事先已經定好,第一出《四郎探母》,楊月樓扮的楊延輝;第二出《取南郡》,徐小香扮的周公瑾。後兩出呈上戲單,恭請聖母皇太后欽點。

慈禧對這個安排非常滿意。

《四郎探母》是她最喜愛的一齣戲,百看不厭。上一次在醇王府就看過這齣戲,那一次是程長庚扮的楊四郎,這一次是楊月樓扮的楊四郎,稱得上各擅勝場。而徐小香是她最欣賞的角兒,尤其愛看他扮的周公瑾,丰神俊朗,舉手投足,別具風流。

她自己別出心裁,點了楊月樓的《長坂坡》,徐小香的《借趙雲》,兩個趙雲,好生有趣,倒要看看有什麼不同!

在關府大半天地待下來,慈禧心暢神明,極其快意。心想這番自在享受,宮中哪裡得來?流連忘返,竟頗有「蜀中樂,不思歸」之意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