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榮譽中將」,就是「替補中將」,比中將低半級,比少將高半級,是為解決聯邦陸軍高級將領銜級太少搞出來的花樣。
查塔努加戰役之前,美國聯邦陸軍在役的最高軍銜是少將,唯一的榮譽中將,墨西哥戰爭的美軍統帥、前美軍總司令斯考特老爺爺已經退役了。
格蘭特一到華盛頓,即被授予中將軍銜,這是美國聯邦陸軍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將軍銜。
就是說,關卓凡現在已經成為僅次于格蘭特的、整個聯邦陸軍軍銜第二高的人,而且,沒人和他並列。
關卓凡感覺到的不是驚喜,而是微微的惶惑:會不會過了?是林肯的意思還是格蘭特的意思?其他的將領會怎麼看?特別是,謝爾曼會怎麼看?
當然是林肯的意思,格蘭特附議,而謝爾曼,不但沒有意見,還更加精神煥發了。
謝爾曼這個人,說的好聽點,叫做「激情澎湃」,說的不好聽點,就是「情緒化」,他有一點點的神經衰弱,狀態起伏變化很大,狀態好的時候,仗打得好;狀態不好的時候,有時候仗會打得很糟糕。查塔努加謝爾曼的仗打得不大好,跟不久前他的愛子去世是有相當的關係的。
所以,謝爾曼是需要適度的良性的刺激的——這是林肯對謝爾曼的認識。而授予關卓凡榮譽中將軍銜,對謝爾曼,就是這種恰到好處的「刺激」。
和關卓凡並為西部戰區聯席總司令,謝爾曼是有一點心虛的,原因就是格蘭特顧慮過的:查塔努加戰役,軒軍比謝部打得好。至於資歷什麼的。關卓凡洋洋洒洒「平南八策」,卻不真正清楚自己在美國軍人中的形象:功勛卓著、堪平大亂的東方傳奇統帥。謝爾曼腦子中,根本沒有關卓凡「資歷不如自己」的概念。
因此,關卓凡被授予榮譽中將,謝爾曼心裡反倒舒了一口氣;同時。這種微妙的差距更激起了他努力奮戰的熱情。這就叫「良性刺激」。
而關卓凡因為意外加身的榮譽,不論出於壓力還是動力,也得更加賣力地打仗。
這就是林肯打的如意算盤。
當然,可能還是有一部分美軍將領會有想法,但大家也都明白,這支中國軍隊打完仗是要回國的。所以關卓凡的軍銜不論多高,都可以說是「暫時的」,將來不會和美國國內的高級將領產生什麼利益糾葛。因此想法歸想法,沒人真正不滿。
林肯還有一個考慮是很現實的。雖然說謝爾曼和關卓凡戰略思想相近,但具體到戰役戰術安排,總不能完全排除會產生不同意見。達不成統一時總要以其中一個意見為準。在這個問題上,從查塔努加戰役之種種來看,林肯更信任關卓凡。
謝爾曼的長處是戰略思路清晰,執行力堅決;帶兵上,戰役指揮多少是他的短板,他更擅長治軍和後勤。謝爾曼的部隊從不缺裝備給養,他的工兵是整個聯邦軍隊里最強的。
關卓凡的軍銜比謝爾曼高半級。也即暗示:如遇事始終不能取得一致意見,應以關卓凡的意見為最後決定。
不過出這種事的概率很低,南下的時候,軒軍和謝爾曼部肯定是分兵兩路,具體的戰役戰術動作發生衝突的機會很小,有備無患而已。
關卓凡把「榮譽中將」加入奏摺,發了出去。
同時發出的,還有兩封家信,北京一封,上海一封。關卓凡倒有千言萬語要說,可電報是利賓接收的,然後再轉交給上海和北京的兩個家,所以什麼肉麻的、可能引起嫌疑的話都不能說,泛泛地報個平安罷了。
送走了卡梅隆。另外一個好消息從戰地醫院傳到了司令部:吳建瀛蘇醒了。
這可是已經昏迷了好幾天了!關卓凡立即趕到醫院。
吳建瀛還非常虛弱,臉上慘青慘白,沒有一點血色,對著關卓凡勉強微笑,幾乎說不出話。關卓凡著實勉勵了幾句,並告訴他獲頒國會榮譽勳章,給國內的摺子也重重地敘了他的功勞,囑他靜心養傷。
不能呆太久,關卓凡退出來之後,吳建瀛又沉沉昏睡了過去。軍醫說其實吳上校的危險期還沒有過去,但畢竟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從戰地醫院出來,關卓凡心情大好,終於有精神餘力好好總結一番經驗、想一想軒軍的未來了。
首先,他可以確定,這支軒軍,雖然還有種種不足,還沒有經受過最殘酷的考驗——進攻隊形被密集炮火轟擊,但已經破除了對洋人的心理上的畏懼和迷信,甚至還多少因為武器裝備的先進,建立了對洋人的某種程度的心理優勢,當然,這種優勢的根基是很不牢靠的,隨時可能因為一次慘敗而喪失殆盡。
這支軒軍已經初步算得上近代化的軍隊,全近代化的武器裝備,全近代化的訓練和戰術,以及更重要的,初步具備了近代化軍隊兩個最主要的素質: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高強度的抗打擊能力。
現在拉出去,即便對手是英、法、普,一樣可以一戰。
如果說還有什麼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文化素質和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的問題。
武器和戰術愈先進就愈複雜,對武器的使用者、戰術的執行者——士兵的文化素質的要求就愈高;至於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的問題,軒軍和中國其他任何一支軍隊沒有本質的區別:「當兵吃糧」而已。民族、國家這些概念在士兵的頭腦中基本上是很淡薄的。
僅為了建立真正的近現代化軍隊,中國都不能總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國家和民族必須高高在上,「朕」只能在下面作為這個利益共同體的代表和執行者為它服務,而非「朕即國家」。
解決這兩個問題,都不是朝夕之功,前面的那個問題,現在就可以著手;後面的那個,一步步來吧。
其次,他深刻感受到,國力是戰爭之本,鋼鐵和火藥是近代戰爭的全部內容。什麼戰略戰術、奇謀妙計,如果沒有足夠的鋼鐵和火藥打底,都是個渣。真以為可以抄把大刀片子左衝右突,砍翻十幾個裝備線膛槍的近現代化軍隊的士兵?真以為現實中能上演抗日神劇?
查塔努加之戰彈藥消耗、武器耗損極其驚人。說是殲敵「七萬五千人」,這是指的「擊潰了七萬五千人」,真正打死的敵人遠沒有這麼多。很難作準確的統計,但關卓凡感覺至少需要幾百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北軍的彈藥供應幾乎是無止無休,而南軍就相形見絀。據俘虜說,彈藥緊張到了這種程度:士兵沒有軍官的命令不準開槍,否則罰款25美分加上勞役。
關卓凡啞然。
南軍火力密度明顯不如北軍,除了武器裝備的落後外,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武器耗損也非常厲害。武器的發展基本都是這麼一個特徵:愈先進的武器,零部件愈多;零部件愈多,就愈容易出故障。另外,新式武器最早生產出來的型號,永遠是問題最多的型號。軒軍裝備的撞針步槍,英國貨也好、德國貨也罷;還有斯潘塞連珠槍,步槍版、卡賓版,統統屬於這種情況。
戰後統計,約有六分之一的撞針步槍因破損和故障而無法使用,斯潘塞連珠槍的故障率更高,好在狀況大多出在擊錘,這個部件很好更換,等備件就是了。但撞針步槍全部採購自歐洲,雖然戰事一結束就給歐洲司和駐普魯士公使館發報要求補訂一批,但肯定趕不上亞特蘭大戰役。幸好空缺可以用新的斯潘塞來填,倒不影響戰鬥力。
但這是在美國,北方有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缺多少補多少,來日回到國內,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