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職兩江總督何桂清在上海道的道署之中,被關卓凡率兵逮捕,鎖拿進京的事,立刻轟動了上海。不論是官場之上,還是市井坊間,甚至在租界的洋人之中,都在很興奮地談論這件事情,而反對設立洋槍隊的聲音,自然銷聲匿跡——現有一個何桂清的例子擺在那裡,誰肯再做仗馬之鳴?
倒沒人懷疑到吳煦頭上。他在道署之中,對自己門上的那一番做作,扮得極像,把大家都騙過去了。事實上,若不是他下的請帖,關卓凡想把何桂清從租界里騙出來,恐怕還要花費一番手腳。
算他見機得快,關卓凡心想。既然如此,目前仍舊可以跟吳煦合作下去,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華爾開始經常往縣衙跑了,跟關卓凡商量有關洋槍隊的一切。何桂清這樣的一品大員,擋洋槍隊的路,關卓凡說拿就拿了,這讓華爾對關卓凡佩服之餘,亦增敬畏之意,更加覺得這個人不同凡響。
他的兩個副手,福瑞斯特和白齊文,也都已經見過。同為美國人,福瑞斯特看上去更沉穩一些,而白齊文則顯得更兇悍一些,他們的中國話,沒有華爾說得好,但應付基本的對話,和戰場中的喊話,倒沒什麼問題。
問題是從沒想到的地方冒出來的:洋槍隊該穿什麼軍裝?
這是一個關卓凡沒考慮到的問題,因此華爾一提出來,他就愣住了,想了想,問道:「就穿官軍的號服怎麼樣?」
華爾不同意,而且坦陳應該讓太平軍一眼能看出來,洋槍隊與普通官軍不同,是由洋兵組成的,這樣可以給太平軍造成混亂,讓他們感到猶豫或者畏懼。
關卓凡不得不承認他說得有道理。按華爾的想法,乾脆穿西裝,區隔最為明顯。可是以西裝充作軍裝,又似乎太兒戲了一點,於是討論來討論去,始終不得要領。
「老總,華爾,」白齊文操著生硬的中國話,提了一個建議,「我在美國,穿打獵的衣服,口袋多,耐磨,可以扎腰帶,掛刀。」
關卓凡跟華爾對望一眼,都覺得這個建議好。於是定了下來,由白齊文找一家好的裁縫店,把獵裝的樣子拿出來,然後由金雨林和他一起,分別讓縣城和租界所有的裁縫店趕工縫製,做工不必精細,但一定要結實耐用,先要七百套,以後再加七百。
「什麼顏色,你們要?」白齊文比劃著問道。因為有金雨林在場,他不得不說中文。
「獵裝,當然用黃色。」華爾說道。
關卓凡失笑,你以為是在向你們美國的西部進軍呢?
「你們三個,都是朝廷命官。」他向後靠在椅背上,指著三個美國人,伸出右掌,凌空虛劈:「用黃色,是要砍腦袋的!」
※※※
按照新的辦法,募勇進行得有條不紊,很順利地便招足了定員。
伊克桑的克字營,丁先達的先字營,跟馬隊的營盤成品字形,算是所謂的「互為犄角」。華爾的洋槍隊,則設在一江之隔的周浦,以騎兵和渡船來通信聯絡。
十二門八磅的法國野戰炮,利賓提了貨,每門炮車由三匹健騾牽引,押赴軍營。洋炮入營那一刻,全軍轟動,興高采烈的樣子,就跟過節一樣。
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炮,被華爾「截奪」了四門。
「逸軒,你為什麼沒有給我炮?」華爾跟關卓凡一起,看了野炮入營的盛況,抗議道,「你應該公平地對待你的每一支部隊。」
華爾的這句話,說在道理上,沒有辦法駁他。關卓凡這一點小小的私心,被他指了出來,啞口無言之下,心裡嘀咕:你們叫做「洋槍隊」,又不是叫「洋炮隊」,要炮來做什麼?
不過華爾的話中,亦有很動聽的地方,就是那句「你的每一支部隊」。關卓凡聽了,打心裡覺得熨帖,心想,不管他是有心還是無意,能做這樣的表示,就是好事。於是,由關卓凡做主,從克字營和先字營中,各撥出兩門炮,送給華爾,並且承諾,替各營都再另購兩門,補足六門之數。
軒軍中會操炮的炮手,一共八名,是關卓凡出京之時,寫信向四叔勝保要來的。勝保的大營,亦用洋炮,他接到關卓凡的信,特地派了八名熟手,趕赴上海向關卓凡報到。
八個人自然不夠,按照洋商的說法,每一門炮就需要七個人的定編,分別負責擊發,裝填,搬運,清掃,火門手,馭手等各職,才能保障戰鬥中的流暢運轉。於是每營都指定了兩什,作為「炮什」,每什的三十名兵,作為「炮勇」,由勝保派來的炮手負責指導,務求在開仗以前學會。
至於步勇的訓練,按照華爾的說法,如果是使用弓箭,那麼一名士兵,沒有兩三年的功夫,很難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弓手,但使用洋槍的話,拿三個月的時間來訓練,就可以勉強上得戰場了。如果還想加快,那就要捨得下本錢,拿實彈來「喂」。
實彈就是銀子,雖然不是自己花錢,但要說不心疼,那是假的。但心疼又能如何?關卓凡一咬牙,喂就喂吧!
於是,各營外面的靶場,噼噼啪啪的槍聲,夾雜著開花彈的炮聲,由早響到晚,葡萄牙的教習們,一向節儉,現在看到軒軍這樣揮霍彈藥,無不痛心疾首,尤其是馬隊的教習,看著這幫丘八把那些新式的米涅彈象撒豆子一樣打出去,靶板上卻依然潔凈如故,更是大搖其頭:這種敗家的行為,真是難以寬恕啊。
※※※
等到進了臘月,關卓凡給朝廷的奏摺,終於有了切實的答覆。
替華爾所請的四品都司銜,照準。
替福瑞斯特和白齊文所請的五品守備銜,照準。
關卓凡所定的營制和各營軍官人選,一律照準。
著上海道吳煦,將樂輸助餉的士紳,開列名單,由禮部循例嘉獎。
除了這些之外,諭旨中還另有一段激勵的話:「朕素知上海各員,向稱忠勇,此非常之時,軒軍本營、洋槍隊與綠營諸將,亦當協力,戮力進取,俾使一匪入滬,則功成之日,朝廷豈吝賞賜乎?自當渥沛恩施,同膺懋賞。」
這道諭旨,第一次將「軒軍」與「霆軍」這樣業已成名的軍隊相提並論,等於是正式認可了軒軍的名號。同時,裡面也內含玄機,將軒軍分成「本營」和「洋槍隊」兩支,巧妙地將洋槍隊置於了軒軍的編製之中,亦等於是宣布洋槍隊歸關卓凡管轄。
這樣的好文筆,不知是出於哪一位軍機章京之手,關卓凡心想,說不定是曹毓英親手所擬,也未可知。
這個猜測多半不錯,因為隨諭旨一起由兵部提報處送來的封包之中,還附有兩封信。
第一封就是曹毓英的信。信裡面說了三件事,一是兩宮對他在上海整軍,並且擒拿何桂清的表現,很是滿意,恭王亦很有面子,所以京里的事,讓他放心,一定可以得到全力的支持。二是何桂清的前途渺茫,朝廷為了嚴申紀律,激勵士氣,必定要嚴辦,暗示何桂清逃不過西市上的那一刀。三是李鴻章的淮軍因為軍械未齊,大約總要四月里才能到上海,希望軒軍無論如何也要支撐到那個時候。
這三件事,對關卓凡來說,都算喜訊——有兩宮和恭王的支持,自然諸事順遂;何桂清是咎由自取,況且他若不死,日後起複,會變成自己的大敵,因此對他的殺頭,樂觀其成;至於李鴻章行期推遲,本來就是自己搗的鬼,更加不用說了。
第二封信,是家書。教小芸的那個黃先生,關卓凡在離京之前,已經重金把他聘成西席,住在關家大宅中的二院,在教小芸之外,有什麼文字往來,都由他代筆。這一封信,是兩個嫂子寫來的,除了將這些日子家中的各種瑣事,絮絮叨叨地寫了兩張紙之外,還再次提起了一個話題:他在外日久,應該找一個人在身邊照顧。
這件事,在關卓凡確定出京的時候,白氏就已經很鄭重地向他表示過:他一個大男人,沒人照顧,終究不是辦法。在上海娶親當然是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可以,納一房小妾,她跟明氏兩個,在京中亦可以心安。
這算是很「賢惠」的表示了,然而關卓凡看完信,只有苦笑。收到家書,對孤身在外的他,固然是一個很大的安慰,但眼看戰事臨近,納妾什麼的,實在是慮不及此,何況心中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擔憂,依然沒有解決。
他不會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