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 平倭路 第512章 順水推舟

第二天的朝議中,有關浙東水師醜聞依舊是分別隸屬大皇子朱高熾和二皇子朱高煦的兩大陣營互相攻訐的主要話題,朱棣雖然不喜歡這件事被有心人利用,把這件令他痛心的醜聞不斷地搬出來,可他也沒有辦法制止。

皇帝也不是隨心所欲的,他可以對國家大事做出最終的決定,卻不能堵住大臣們的嘴巴不許他們說話,或者威逼他們只按照自己想聽的話去說,他有這個能力,卻不能濫用這個能力,否則對他的統治將產生更大的危害。

不過令他欣慰的是,今天總算有些言官肯把注意力放到其它方面了,先是有人彈劾巢湖水師久不作戰,戰陣經驗不足,難以擔當剿倭重任。接著就有人彈劾福州水師指揮僉事赤忠家門不和、婆媳爭吵,據說他的私生活不太檢點,曾經包養過男娼,福建本是男風最盛的地方嘛,據說他還曾對遠來相投的族支近親拒不照料,使其流落街頭,乞討為生,等等等等……

這些事看似與他擔任剿倭艦隊的統帥毫不相干,可那個時代官員的品行、作為,本來就是衡量一個官員是否稱職的最重要標準,道德品行低下,別說不能擔當剿倭統帥了,連官都不配做。這些理由當然可以用來攻擊他。

且不管這些御使們的彈劾是否捕風捉影,至少這種動向是讓朱棣很欣慰的,所以朱棣和顏悅色地接下了奏疏,著令有司進行調查。隨即,吳有道、黃真等二十多位御使又紛紛上疏,嚴厲指責倭寇為患,大明沿海百姓飽受侵略,作為大明皇帝御封的倭國國王,足利義滿對倭寇之猖狂有縱容之嫌,就算不是,也是治國無方、剿匪不利。對這樣的藩國,我大明不應遷就,應該拒絕與該國重開貿易,以予制裁。

在文武大臣們糾結於浙東水師案,忙著爭風內鬥的時候,還有這麼多官員著眼全局,其作用當真不亞於源頭活水,朱棣又驚又喜。於是在朱棣的有意引導之下,文武百官不得不就這個議題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當日的廷議未就是否制裁日本達成一致,不過這個話題已經被人提出來那就好辦了,大臣們既然摻和進來了,就得把自己的主張貫徹下去,明日廷議的時候,肯定還會有人就這件事提出自己看法的,這樣也就變相地轉移了眾人對浙東水師醜聞案的關注。

朱棣龍顏大悅,為了表示對這件事的重視和對吳有道、黃真等人識大體、重大局的讚賞,當即著解縉大學士調閱兩人去年的考評簿子,然後提拔吳有道為副都御使、黃真為僉都御使。

陳瑛是都御使,都察院台長,與六部平行,合稱七卿。其下就是副都御使、僉都御使,雖然吳有道這一派御使人數比較少,但是這一提拔,佔了都察院的兩個要害位置,吳有道一派對陳瑛也就隱隱具備了一些制衡的資本。

皇帝用這種舉動,表達了他對大家過於糾纏浙東水師醜聞案的不滿,一些官員便暗暗警醒起來,互相攻訐的勢頭有些降溫的苗頭了。

朝會已罷,朱棣特意留下夏潯,召他謹身殿奏對。

這段時間夏潯忙著組建自己的剿倭班底,朱棣這邊也下旨令各大船廠加緊趕造海船。好在宋元兩朝,海運都十分發達,造海船對各大船廠都不陌生,無論是技術還是人員,現在各大船廠依據具備,旨意一下,馬上可以投入生產。

因此這段時間以來,南直隸的龍江船廠、專門生產海船的快船廠,以及馬船廠、黃船廠都在製造用于海洋的戰艦和運輸艦等各種艦隻,福州船廠專門生產大型海洋戰艦大福船,廣東新會東莞船廠專門生產橫江船、烏槽船等中小型海洋戰艦,如今也在日夜趕工,每建造完成一艘便交付一艘。

有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和內閣的關照,各個方面的準備工作都是緊鑼密鼓,相應的海戰武器也在加緊生產,並且加強了火器的配備比例。這副架勢,雖非傾國之力,但是朝廷關注和支持的力度較之浙東水師剿倭時可強了十倍不止。

倭人加諸大明之恥,朱棣是一定要雪的,所以對夏潯不遺餘力地支持,可相應的夏潯的責任也就更重了,這樣的支持之下,如果再打了敗仗,他就真的無法對天下人交待了。不需要有人彈劾,他也得主動上表承擔責任。

君臣二人在謹身殿里,就各種戰備情況進行了一番認真地交流,最後朱棣又囑咐道:「朕對海洋、海船本不甚瞭然,這段時間,朕對這方面的事情特意進行了一番了解。如果能夠消滅倭寇對我沿海之威脅的話,朕以為,以後漕糧北運,可以盡量經由海道。這樣,可以減輕河道轉運的層層損耗,無論是速度還是運輸量,都要遠超河運。同時,也可以減輕運河運輸的沉重負擔,讓河道於工商及民運,你以為呢?」

夏潯聞言大喜,這段時間,他也一直在了解有關海洋的事情,以他一個後世人所了解的歷史知識,再結合他所掌握的當下的實際情況,他認為,把大明放棄海權的罪責,歸咎於儒家思想培養下的文官政府因循守舊不思擴張,那是不公平的,至少它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放棄海權的真正原因,應該是大明向海洋擴張的原動力漸漸消失了。

秦漢以來,儒家成為官方唯一遵崇的學說,天下都是由儒家弟子把持的,他們有放棄過向外擴張嗎?當帝王們有擴張領土之功勛時候,儒臣們是為之歡呼鼓舞、大加讚譽呢,還是竭力反對?為什麼陸地擴張他們歡迎,海洋擴張他們就不以為然了?

為什麼陸地擴張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們就築起了長城,心滿意足了?可有人發現建築長城的地方內外兩重天?為什麼長城內側農耕發達,而長城外側卻是碧草連天?是因為沒有人去種植還是因為再往外延伸,當時的氣候和農耕條件已經不適宜種植?

這些古代的政治家們,雖然主觀上未必明確地認識到並且以此為行動準則,但是客觀上他們就是以此為行動標準的,那就是:利益!

當擴張帶來的好處大於戰爭成本和佔領成本的時候,那就是開疆拓土,就是受到支持和褒揚的。反之,就是窮兵黷武,就要受到大臣們的反對。他們的態度,就是下意識地依據這一標準而改變的。當然,這也不是唯一原因,但它才是主要原因。

甚麼開拓足夠的生存空間、或者那些看似荒涼的地方其實有無數的礦藏,所以應該不惜一切統統佔領,那是沒出息的子孫做的白日夢,對時人來說,根本不存在這個理由。

現在的人口,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還沒有產生生存空間的壓迫感,現在的人也無從去開發勘測、去發現那些不毛之地下邊埋藏著甚什麼寶貝。如果繼續擴張下去,是勞民傷財,是入不敷出,那它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所有人竭力反對的東西。

朱元璋早年的時候,大明水師還是比較強大的,那是因為大明當時有控制海權的需要,他們需要打擊張士誠、方國珍等逃到海外的殘餘勢力,他們需要加強東南沿海的防務,這些構成了明初海軍發展的動因。

朱棣後來七下南洋,交通海外諸國,主要還是政治需要,是為了揚威異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明水師艦隊一路下去,彷彿巨輪碾螞蟻一般,把陳祖義等大大小小的海盜團伙掃蕩一空,把對大明懷有敵意的南洋小國一一懾服、又把南宋以來流落南洋的華人大量接回本土,南洋華人貿易網極劇縮水……

與此同時,大明艦隊的強大,也使倭寇遭受重創,加之中日勘和貿易興起,倭寇組織者有了合法的貿易渠道,倭寇的威脅在那段期間也減少了。以上種種,使得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面,還是在貿易壟斷方面,海洋對大明都已不再存在威脅,也帶不來更多的利益,因此,當政治任務完成之後,也就無人再去注意海權的重要性了。

當然,這些只是夏潯想到的,實際上還有一些其它原因。比如人口的流動不僅僅是南洋華人大量歸國,由於北京的建立,中原內部的人口和經濟中心也在北移,浙江、福建、廣東一帶人口大量向北方遷移,遷移人口最多的浙江一帶,在永樂朝時當地有一半人口流動到了北方,這一系列變動,都使大明帝國對海洋的興趣越來越小。

同時,韃靼和瓦剌的崛起,也使得大明帝國的戰略中心必然北移,漸漸形成軍隊建設的大陸軍主義。

一支軍隊的建設,是需要軍費的,這種時候,大明帝國的軍費必然向北方傾斜,向步兵、騎兵傾斜,海軍不但得不到建設,軍費反而大量被削減、挪用,最終,艦隊只能在海港中爛掉,航海資料被兵部銷毀,遠洋艦船停止建造,海外私人貿易嚴禁進行,海權被拱手相讓了。

夏潯認識的雖不全面,卻已隱隱發現了問題的本質,所以聽到朱棣這個設想的時候,他大為歡喜。

朱棣是一個難得的肯重視海權的皇帝,雖然他的本來目的是政治層面上的,並不足以支撐大明海權的長久持續發展,可是如果自己能夠推波助瀾,加強大明在開發海洋這一過程中實際利益的獲得,那麼,大明的戰艦還會爛在船塢裡面嗎?大明還會在意識到海權的重要性時,已經足足落後西方一個世紀嗎?

夏潯歡喜之下,登時化身黃真第二,馬屁不要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