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們在家裡有一個"父與子工作室",名字是孩子起的。名字完了還要一個口號,他們就叫:"材料、材料、工具、工具。"這實際上是一種狀態,動手的狀態。我們在那兒放了各種各樣的鋸子、電刨、電磨等等東西,一起做一個凳子或者樹屋什麼的。這其實是訓練小孩做事要有一個程序。去年我們公司上市時,我的7歲的小孩就跟他媽媽說:"你們上市還沒上完,為什麼上市要這麼長時間呢?你們得去做一個課題,這個課題是要一步步地來,是有很多程序,你不做課題不行。"國外的學校從小就培養這個,像起一個名字,想一個口號,編上一首歌什麼的。
我們還有一個"父與子讀書會",像"父與子工作室"的牌子一樣,都是讓孩子寫的,然後貼在門口。讀書,我們各自讀自己的,就是在一個環境裡面一起讀。我覺得人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絕不是光靠上語文課,最關鍵的是要不斷地聽、讀和看別人寫的東西。我把余秋雨寫的書讀了好多遍,還有路遙的書全都讀了,陳忠實寫的《白鹿原》也讀了,等等。原來我根本不會寫文章,別說寫博客,寫個紙條都結結巴巴的。你看,我就跟我兒子一起學習,不斷地寫博客,學會了寫文章,也就有了你現在看著的這本書。
我們在山裡有一棟房子,是設計師張永和設計的,我們為這個房子起了個名字叫"山語間"。我和張欣都有共同的認識,要定期與孩子在一起,所以每個周末我們都會帶著孩子到山語間,從忙碌的企業經營中脫身到日常生活中來。我們到了山裡去,第一個工作是砍柴,砍完柴燒壁爐。在城市裡你很難看到熊熊的火焰,實際上燃燒起來的火焰是很美的。我每年還買一二百公斤帶殼的穀子和米,喂鳥。必須要帶殼,把皮去掉後鳥就不吃了,怕有毒。喂鳥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事,我帶孩子去英國海德公園時,就看見他們都特別喜歡喂天鵝。英國的鳥從來不躲人,中國的鳥一見人全跑了,讓人打怕了。我們想慢慢地在"山語間"培養這些中國鳥兒對我們中國人的親近感,這是我和孩子們的目標。此外,我們還在山裡面開出一片地,種玉米、種菜什麼的。
在山浯間,基本上每一件事我們都是自己動手做。越是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你在外面幹活越能感覺到特別大的反差。你坐在屋子裡特別舒服,到外面的雪地里幹活會冷,干到流汗時又非常舒暢。這就是生命不一樣的體驗,你在勞動,雖然不斷地做這些事情看上去很緊張,實際上你心裡特別安靜。在城裡,在辦公室里,就想著一會兒要處理E-mail,一會兒還有採訪,幾點幾分還有一個會,生活總是非常忙亂。而在山裡面,是非常安靜的狀態。
別人老說王石喜歡爬山,其實爬過山的人都知道,在那種缺氧的狀態下,人是沒有雜念的,根本想不到股票多少錢了,就想著能呼吸一口氧氣就很不錯了,這就是一個入靜的狀態。山底下發生次級債券危機什麼的,這些信息完全乾擾不了他,因為他完全安靜了。人最能夠體會到快樂和愉悅的過程就是靜坐,但真讓你坐在這屋子裡什麼都不想是很難做到的,而在爬山時,到了半山腰你氣喘不上來的時,你就什麼都不想了。我理解這也是把自己清零的方式。
我每次在山語間勞作時,也會有這種清零入靜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