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無處不在的信息就如洪水決堤,令人頭暈目眩。信息太多,不少人為了避免自己發布的信息被其他信息淹沒,便刻意於標題,刻意於信息的表達形式。無數聲音喧嘩、外表新奇卻毫無真正知識的信息令人煩惱,有時,你會需要一把《數字化生存》中的"鉛傘",暫時關閉信息通道,把這些喧嘩擋在身外。
我找到的鉛傘,就是靜坐,什麼都不要想。
從古到今,進入寂靜的方式有許多種:靜默、瑜伽、禪定等等,都是要把自己的大腦清空,放下大腦中固有思維帶來的負擔,讓人的身心得到休息。這時新的智慧和靈感就會出現,正如梁實秋說的"悟到了自己的渺小,這渺小的感覺就是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明證"。現在很多人去寺廟,並非是為了祈福,而是為了感受寺廟中的肅穆,在靜穆中,如梁實秋所說,的確會"突然頓有所悟,悟到永恆,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不久前,與一個朋友聊天,他是位登山愛好者,他說他在登山的過程中,大口喘著氣,吐著舌頭,那模樣就像三伏天的狗,那時他什麼都不想了,天天盤旋在大腦中的問題都暫時不存在了。這也許就是登山愛好者追求的一種寂靜。
如何才能在日常中進入這種寂靜的幸福狀態?有人說,睡覺就可以了,其實也不一定。有人睡覺後也安靜不了,夢一個接著一個,頭腦中還是翻江倒海地想問題,無法進入寂靜的狀態。睡覺不一定有效,但是躺下,放鬆自己的身體,將肢體中的疲勞記憶釋放出來,應該是能夠幫助入靜的。很多時候我們的腦海翻騰,是肢體的某個緊張記憶在作怪,已經有人在這方面做過科學研究了。一個在電腦面前坐了很久的人,頸椎會記下那種長期繃緊著的感覺,這種感覺會直接讓你的大腦得不到休息。
我個人的經驗是,要進入這種寂靜狀態,最好的辦法是找到放鬆的姿勢,反覆祈禱,尤其是重複地誦讀禱文。簡單的禱文會讓人進入一種與目前世俗世界相隔離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就是平時說的"屏蔽"狀態--大腦休息了,用心去感受。有時祈禱時頭腦中想的事情太多,常常放不下,心猿意馬,六神無主,這就沒有進入祈禱的狀態,也常常因為不能進入祈禱的狀態而沮喪,而越沮喪就越進入不了那種寂靜的狀態。還有一種情形就是身體太疲憊了,重複地朗讀祈禱文,慢慢進入了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這種情況也是不好的,也不是真正寂靜的狀態。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誦讀祈禱文的過程是在與上蒼通電話,誦讀是撥號。然後的靜默最關鍵,這才是與上蒼真正的通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經驗,只有讓自己的心靈真正地進入安靜,才能體會到這種狀態的絕妙。這種狀態意味著什麼呢?梁實秋先生體會到了,他用很簡單的話語寫出了這種體會,幾十年來打動著多少人的心靈:"寂寞不是去深山裡尋找,在鬧市裡也可以找得到","跳出城市的桎梏與古人同游"。
信息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在這樣的時代,人無疑需要智力的增長,但是,更加不能忽略的是精神和靈魂的成長。智力的增長一定是在學習和思考中逐步進行的,而精神和靈魂的成長一定是在冥想中進行的。信息無孔不入,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在冥想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