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被誇大,必成焦慮

兒童期我們應該享受關愛;少年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青年期間我們應該奮發圖強,努力創新;中年期我們應該更有責任感;至於老年期,我們應該安閑,並將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傳遞給年輕人。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已經將各個階段的人的特徵和意義闡述得十分經典了。每一個年齡階段適合去做的事情上帝早有安排。我們的身體、精神,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徵,要根據特徵來,不能搞亂了,亂了會出現精神異常。而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這構成了我們生活的豐富性。"文革"期間,我們將"年輕"當作偶像。革命、造反等等富有革命性的精神都給了年輕人。近幾年,年輕的娛樂明星成為流行文化的焦點,"年輕"還是偶像。年輕一再被塑造成為各年齡階段附加價值最大的一段。人過三十,就有年輕不再的焦慮,更有甚者,他們謊報年齡,生怕別人說自己不再年輕。而在古代,曾經出現過年輕人將無用的老年人背去山間餓死的事,這些醜陋不人道的現象雖然已經消滅,但那種看重年輕、輕視年老的觀念卻依然在文化的洪流中暗暗流淌。

簡單地說,人要從時光飛逝、青春不再的焦慮中超脫出來。當時光飛逝,反省自身,你會發現怎麼想自己的過去都有遺憾之處。我很多年前就對理想生活狀態有一個想法。第一是有能夠滿足基本需求的物質基礎。第二呢,要有幾個能夠談得來的朋友。別人的談話能給我啟發,可能他的幾句話讓我又想到好多。如果周圍的人,是一種不平等的、歧視的、非常敵意的狀態,給我的感覺就會很不好。第三就是我所處的自然環境,應該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沒有受到污染、沒有受到破壞、沒有沙塵暴的環境。

但世事並非十全十美,每一個人都是有缺憾的。尤其是青春,必然會喪失。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其時間,而應將其活力、敏銳轉換為一種狀態。美好的人生,一定是你的滿意和不滿意、你的成功和失敗夾雜在一起的,這就是豐富。豐富就是美好的。美好的人生是一個豐富的人生,一個單一的、天天快樂的人生就是美好的嗎?我覺得未必,天天快樂你就不知道快樂。所以人生就應該像大自然--天晴,天陰,出太陽,下雨。這個豐富性就是快樂,要把握住這種豐富性,沒有必要因為自己人生中的某個缺憾而不能釋懷。

第85節:任何固定關係都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

任何固定關係都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

我很早就發現,任何固定關係都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人在一起時間久了,必然分出主次,一定是其中一個領導另一個的關係。好在時間久了,人們會產生感情。這感情掩飾著關係的不平等,把關係上的不舒服給淡化了。

工作了一段時間,相互之間有了一些默契,有了一些共識,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東西,也很神聖。可是一旦把它固定化了,就會出現問題。如果說兩個人是好朋友,好到不管對方發生了什麼事,周圍怎麼改變,永遠是好朋友,那麼這兩個人當中一定存在一個奴役和被奴役的關係。《莊子》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應該就是對固定關係所造成的問題的警醒。這一點,不論是從我個人的經歷,還是從別人的經歷得出的都是相同的結論。所有的關係,可能不一定是用奴役和壓迫來形容,至少是主動和被動--因為關係一定是出現了主動和被動之後,才能夠固定的。

如果總想著要平衡和平等,就不可能形成固定的關係。事實上,固定的關係也不需要去平衡。在一個家庭里,你得想明白,要不就是大男子主義讓老婆怕,要不就是怕老婆。想結婚的人要先把這件事情想清楚了。現代人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多少人想反抗,最終的結果不是離家出走就是一拍兩散。我一開始結婚的時候也沒想明白,張欣就離家出走了。固定的關係不自然,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上都說不好,但固定的關係對眼下的社會穩定和發展有利,在現實生活當中為了做成一件事情就得把關係固定下來。比如為了蓋房子就得成立公司,在公司里就要聽我的,不聽我的,這個房子就蓋不起來;在家庭里,要生兒育女,要撫養孩子,沒有夫妻關係,生一大堆小孩怎麼辦?柏拉圖當年提出來說,大人生了孩子父母都不能見,直接送到學校去,由社會公共撫養。這個提法直到現在也沒實現,甚至在當時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他的提議放在今天的中國來看,簡直是滅絕人性的,人家生的孩子,憑什麼讓你抱走?所以結婚一定要想清楚。愛情本身是不需要結婚的。只有生孩子,才需要結婚。從結婚開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一個家庭,圍繞孩子建立起的關係,其實是一個事業,裡面有磋商和事務。

在當下的環境,我們需要磋商,而且磋商已經出現了,但是很難說我們能夠實現完美的磋商。比如完美磋商所需要的人格平等,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完美磋商所需要的信息透明,沒有智力上的差別,也沒有達到。你怎麼辦呢,並不能因為理想還沒有實現你就不活了。我們還得活下去,活下去,盼望環境變得更好,或者一點一點地努力改善。想清楚這一點,也許你就獲得較好的心態,內心安寧了,也就超脫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