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的為什麼是美好的

幾年前,我們公司的同事推薦給我一本書,是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發表於1973年的《小的是美好的》。我看完這本書後認為,此人一定是印度聖雄甘地的弟子或者崇拜者,因為我覺得這本書的思想是甘地的思想在經濟學中的延伸,同時我也覺得書中的觀點更像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信仰和道德的問題。這方面我當時還不能確切地去理解,但書中"小的是美好的"這一觀點,我卻印象極深,成為我的世界觀和思想框架的一部分。

幾年後的今天,譯林出版社要再版這本書,並讓我為這本書寫個序。於是我又把這本書看了一遍。再讀這本書時,覺得每句話都好像在往心裏面鑽,有些話甚至震得我頭皮發麻,與我幾年前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的看法、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其實,這本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自己對發展模式的反思,對信仰、道德的進一步理解。我現在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把這本書推薦給那些樂于思考未來的朋友們,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看到這本書:無論是有權的、無權的;無論是窮人、富人;無論是年老的、年輕的……相信這本書會給每個人以智慧的啟發。

聖雄甘地有一句名言被大家廣泛地傳誦著:"地球上提供給我們的物質財富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滿足每個人的貪慾。"了解聖雄甘地理想中的世界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本書。聖雄甘地說:"我將為這樣的印度而奮鬥:在這裡,窮苦人將她當成自己的祖國,在事關她的發展的問題上能有效發表意見;在這裡,沒有階級地位的高低;在這裡,所有的社會群體都將和睦相處;在這裡,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這就是我夢想中的印度。"《小的是美好的》一書中探討了教育、土地、資源、技術與發展的關係,並反思西方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對於世界的影響。無法想像這竟然是一本33年前寫成的書,書中提出的觀點如此深刻而具有預見性。西方工業化的發展模式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呢?這種發展模式的原動力來自於攀比和競爭,就是這種發展模式激活並放大了人性中的貪婪和嫉妒,這些貪婪和嫉妒摧毀著人類的智慧、平靜和幸福。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無論物質財富如何快速地增長,都不可能帶來持續的和平,也不能給人類帶來普遍的幸福感;在這種發展模式中,"發展的衡量標準只是GDP的增加,但它僅是統計學中的統計數據,而並非人民的真實感受;在這種發展模式中,基層人民備受日益增加的挫折感、疏離感以及不安全感的壓抑。"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平衡發展。科學的發展為技術提供了基礎和原動力,人們不斷地在發現物質世界規律的基礎上,掌握這些規律並創造出物質財富。在精神世界中,信仰是道德的原動力和基礎。如同在物質世界中,科學的發展為技術提供了基礎和原動力一樣,沒有信仰的道德是斷了線的風箏,道德也只能變成沒有力量的口號。信仰和道德推進了人類精神的進步。如果只注重物質財富的增加,只在物質世界中進行物質的搬運、化合、分解及不斷的組合,甚至是什麼也沒有變化,只是擁有的權利變化了,這不可能解決人類精神的問題,促進人類精神的進步。以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少去衡量人的幸福程度也是隔靴搔癢,更不可能觸及到人性的本身,因為這完全是兩個世界的問題。

同時,"持續的和平"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平,更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在不斷戰勝大自然的過程中,我們取得的勝利也只是短暫的、自以為是的,從終極來看,人類永遠不會戰勝自然,因為我們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力量和智慧都來自於大自然。在有信仰的人看來,大自然的背後就是上帝,這其中蘊藏著許多人們無法知曉的奧秘。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局部怎麼會大於整體呢?局部怎麼能戰勝整體呢?我想我們還應該更深入地思考人和環境的關係問題。這幾年我常參加一些綠色環保的活動和會議,但常因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這些活動變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競賽,甚至成為了商家一次次新產品和新設備的推廣會。在環保問題上沒有方向性指導思想,只在技術層面上施展雕蟲小技,我們就會成為顧頭不顧尾的企鵝。而《小的是美好的》在33年前就明確地提出了未來的發展模式和方向。

在美國發生的災難性的"9·11事件",是西方工業化發展帶來的仇恨與城市建設中追求高大、標誌性兩條道路相交帶來的結果。而這兩條道路的指導思想與《小的是美好的》背道而馳。如果我們的發展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像"9·11"這樣的悲劇也許還會重演。再回過頭來看,世界發展的出路究竟何在?我想應該回歸於人,回歸於人性。也正是基於此,舒馬赫呼籲:這世界上最偉大的資源是教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