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魂的高貴讀聖經札記

一 不可發誓

古訓說:「不可違背誓言;在主面前所發的誓必須履行。」耶穌針對此卻說:「你們根本不可以發誓。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

只聽真話,除此之外的多一句也不聽,包括誓言,——這才是我心目中的上帝,

同樣,一個人面對他的上帝的時候,他也只需要說出真話。超出於此,他就不是在對上帝說話,而是在對別的什麼說話,例如對權力、輿論或市場。

有真信仰的人滿足於說出真話,喜歡發誓的人往往並無真信仰。

發誓者竭力揣摩對方的心思,他發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他以為對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地上的人的心思,那是卑怯。如果他揣摩的是天上的神的心思,那就是褻瀆了。

有時候,一個人說了真話,他仍然可能會發誓。他擔心聽的人不相信或者不重視他說了真話這件事,所以要就此發誓,加以強調。他把別人的相信和重視看得比說真話本身更加重要,彷彿說真話的價值取決於別人是否相信和重視似的。因此,如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他就隨時可能放棄說真話。一個直接面對上帝的人是不會這樣的,因為他無論對誰說話,都同時是在對上帝說話,上帝聽見了他說的真話,他就問心無愧了。

二 恨是狹隘,愛是超越

耶穌反對復仇,提倡博愛。針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舊訓,他主張:「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針對「愛朋友,恨仇敵」的舊訓,他主張:「要愛你們的仇敵。」他的這類言論最招有男子氣概或鬥爭精神的思想家反感,被斥為奴隸哲學。我也一直持相似看法,而現在,我覺得有必要來認真地考查一下他的理由——

「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假如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上帝又何必獎賞你們呢?……你們要完全,正像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

從這段話中,我讀出了一種真正博大的愛的精神。

人與人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為什麼會仇恨?因為利益的爭奪,觀念的差異,隔膜,誤會,等等。一句話,因為狹隘。一切恨都溯源於人的局限,都證明了人的局限。愛在哪裡?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只愛你的親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敵也是容易的,因為這都是出於一個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做一個父親愛自己的孩子,做一個男人愛年輕漂亮的女人,做一個處在種種人際關係中的人愛那些善待自己的人,這有什麼難呢?作為某族的一員恨敵族,作為某國的臣民恨敵國,作為正宗的信徒恨異教徒,作為情慾之人恨傷了你的感情、損了你的利益的人,這有什麼難呢?難的是超越所有這些局限,不受狹隘的本能和習俗的支配,作為宇宙之子卻有宇宙之父的胸懷,愛宇宙間的一切生靈。

有人打了你的右臉,你就一定要回打他嗎?你回打了他,他再回打你,仇讎相生,怨怨相報,何時了結?那打你的人在打你的時候是狹隘的,被胸中的怒氣支配了,你又被他激怒,你們就一齊在狹隘中走不出來了。耶穌要你把左臉也送上去,這也許只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要你絲毫不存計較之心,遠離狹隘。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已經上升得很高,你真正做了被打的你的肉軀的主人。相反,那計較的人只念著自己被打的右臉,他的心才成了他的右臉的奴隸。我開始相信,在右臉被打後把左臉送上去的姿態也可以是充滿尊嚴的。

三 天上的財寶

耶穌說:不可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地上,要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天上,因為前者會蟲蛀、生鏽、遭竊,後者不會。

也就是說,物質的財寶不可靠,精神的財寶可靠,應該為自己積聚可靠的財寶。

那麼,何時能夠享用天上的財寶呢?是否如通常所宣傳的,生前積德,死後到天堂享用?

耶穌又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看來這才是耶穌的見解:當你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天上時,你的心已經在天上;當你的靈魂富有時,你的靈魂已經得救了。

四 行淫的女人

有一天,耶穌在聖殿里講道,幾個企圖找把柄陷害他的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帶來了一個女人,問他:「這個女人在行淫時被抓到。摩西法律規定,這樣的女人應該用石頭打死。你認為怎樣?」耶穌彎著身子,用指頭在地上畫字。那幾個人不停地問,他便直起身來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說了這話,他又彎下身在地上畫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後,只剩下了耶穌和那個女人。這時候,耶穌就站起來,問她:「婦人,他們都哪裡去了?沒有人留下來定你的罪嗎?」

女人說:「先生,沒有。」

耶穌便說:「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別再犯罪。」

約翰福音記載的這個故事使我對耶穌倍生好感,一個智慧、幽默、通曉人性的智者形象躍然眼前。想一想他彎著身子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的樣子,既不看惡意的告狀者,也不看可憐的被告,他心裡正不知轉著怎樣愉快的念頭呢。他多麼輕鬆地既擊敗了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陷害他的陰謀,又救了那個女人的性命,而且,更重要的是,還破除了猶太教的一條殘酷的法律。

經由這個故事,我還非常羨慕當時的世風人心。聽了耶穌說的話,居然在場的人個個捫心自問,知罪而退,可見天良猶在。換一個時代,譬如說,在我們的文化大革命中,會出現什麼情景呢?可以斷定,耶穌的話音剛落,人們就會立刻爭先恐後地用石頭打那個女人,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那個女人會立刻死於亂石之下。至於耶穌自己,也一定會頂著淫婦的黑後台和辯護士之罪名,被革命群眾提前送上十字架。

五 精神領域裡的嫉妒

一個葡萄園主僱工人整理葡萄園,說好每人一天的工資是一塊銀幣。這一天,他先後雇了五批工人,有清晨就雇來的,也有傍晚才雇來的。結算工資的時候,他給每個人都是一塊銀幣。清晨來的工人因此而提出了抗議。他的回答是:「我並沒有占你便宜。你不是同意每天一塊銀幣的工資的嗎?我也給最後來的這麼多,難道我無權使用自己的錢嗎?為了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嗎?」

耶穌用這個故事說明,在天國里,不論信教早晚,上帝都是一視同仁的。對於那些因為早來而嫉妒晚來者的人,他毫不掩飾蔑視之意,斷然宣布:「那些居後的,將要在先;那些在先的,將要居後。」

的確,在精神領域裡,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藝術創造等等,資格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倘若有人因為資格老而嫉妒後來者的成就,那麼,他越是嫉妒,就越是表明他在精神上的低下,他的地位就越要居後。

六 本鄉人眼中無先知

耶穌回到家鄉宣講,人們驚訝地說:「他不是那個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瑪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們不是住在我們這裡嗎?他這一切究竟從哪裡來的呢?」於是他們厭棄他。

耶穌就此議論說:「在本鄉本家以外,先知沒有不受人尊敬的。」(馬太福音)或者:「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從不受人歡迎的。」(路加福音)

其實,何止不受歡迎,在本鄉人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先知。在本鄉人、本單位人以及一切因為外在原因而有了日常接觸的人眼中,不存在先知、天才和偉人。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對於一個精神上的非凡之人會發生兩種感想。第一,他們經常看見這個人,熟悉他的模樣、舉止、脾氣、出身、家庭狀況等等,就自以為已經了解他了。在他們看來,這個人無非就是他們所熟悉的這些外部特徵的總和。在拿撒勒人眼裡,耶穌只是那個木匠的兒子,雅各等人的哥哥,僅此而已。第二,由於生活環境相同,他們便以己度人,認為這個人既然也是這個環境的產物,就必定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不可能有什麼超常之處。即使這個人的成就在本鄉以外發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們也仍然不肯承認,而要發出拿撒勒人針對耶穌發出的疑問:「他這一切究竟從哪裡來的呢?」

當然,先知在本鄉受到排斥,嫉妒也起了很大作用。一個在和自己相同環境里生長的人,卻比自己無比優秀,對於這個事實,人們先是不能相信,接著便不能容忍了,他們覺得自己因此遭到了貶低。直到很久以後,出於這同樣的虛榮心,他們的後人才會把先知的誕生當做本鄉的光榮大加宣揚。

可是,一切精神上的偉人之誕生與本鄉何干?他們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他們從來就不屬於本鄉,他們是以全民族或者全人類為自己的舞台的。所以,如果要論光榮,這光榮只屬於民族或者人類。這一點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