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

崇禎癸未十月,大明朝國器將傾。

這一月,侯方域避禍遠走。事端自然是由三月成親時香君卻奩時伏下,事情卻不僅僅是阮大鋮挾私報復那麼簡單。

大將左良玉的軍隊久缺糧草,軍心躁動,再不想辦法幾乎就要起兵亂。左良玉只好許諾眾軍移兵就食南京。

消息傳來,人心惶惶,生怕破壞南京城現有的平靜,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左良玉和侯方域的老爹侯恂是故交,楊友龍出主意利用一下這層關係。於是侯方域以自己父親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左良玉勸他退兵,送信人是侯方域的朋友,能言善道且頗有俠氣的說書人柳敬亭。

這封信和柳敬亭的口才都打動了左良玉。本來左良玉許諾移兵就食就是權宜之計,他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落人口舌。

南京之圍雖解,這封信卻給侯方域帶來麻煩,阮大鋮借口侯方域私通左良玉,指他為左兵內應,務必及早除去。

阮大鋮的惱恨也不僅僅是李香君卻奩不給她面子如此簡單。可憐的阮大鋮自從魏忠賢倒台以後就沒好日子過,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喊聲最大的是明末四公子。四公子中的陳貞慧視他為斯文敗類,簡直唯恐他不死,那份《留都防亂揭帖》,絲毫不給他立足之地。連阮大鋮參加孔子的祭奠也被他糾結眾儒生上前一頓群毆,打得阮大鋮鼻青臉腫落荒而逃。

更損的是,這幫公子哥整完人家還借人家的家班來取樂。某日,這幾位公子在雞鳴寺飲酒作樂,大約是覺得有酒無歌不過癮,心血來潮派人拿了名帖去阮家借家班唱戲。阮大鋮會錯了意,以為這是示好的機會,巴巴地把家班送過去,還叫家人混在裡面聽他們議論什麼。

結果這幾位公子,酒喝好了,戲看過了,也趁機過足了嘴癮,把阮大鋮痛貶一通:「有才華還作魏閹的乾兒子!比沒才更可鄙!」眾人歡飲達旦,大笑而歸。阮大鋮心中懊喪可想而知。

阮大鋮作《春燈謎》有一段平話,名叫《十錯認》,有痛悔之心,情辭可憫。「然而清流諸君子,持之過急,絕之過嚴,使之流芳路塞,遺臭心甘。」

清流這幫人,也未必就是道德完美,無懈可擊。他們其實也很混賬。只不過形勢總是此漲彼消,閹黨倒霉了,閹黨的對頭清流們自然又翻身而起,高歌凱旋了!

在《桃花扇序》里,顧天石對此剖白地入木三分:「嗚呼!氣節伸而東漢亡,理學熾而南宋滅;勝國晚年,雖女子亦知嚮往東林,究於天下事奚補也。」

清流書生一樣排除異己,咄咄逼人,卻不能真正掌握國家權力,扼腕長嘆,臨事而迷。甚至缺乏基本的自救能力,空自書生意氣!南明的迅速覆亡和這些人囿於私怨,一刻不停地勾角斗心有直接的關係。

阮大鋮找到機會要尋侯方域的不是,幸而楊友龍是個比較圓滑的人,他和阮大鋮也相熟,暗中通知侯方域避禍。

侯方域兀自留戀花叢:「只是燕爾新婚,如何捨得。」李香君正色相勸:「官人素以豪傑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她叫他遠走高飛,不要連累他人。她並不是怕自己被連累,而是怕給阮大鋮借口將復社的文友們一網打盡。

侯方域卻為往何處去發愁:「雙親在,雙親在,信音未准;烽煙起,烽煙起,梓桑半損。欲歸,歸途難問。天涯到處迷,將身怎隱。歧路窮途,天暗地昏。」還是楊友龍給他出了主意,叫他跟著史可法去做個參謀。

李香君為侯方域收拾行裝時,她的軟弱流露出來,想著分別在即,心中默念著他的名字。淚水沾濕了他的行囊,思念附著在他身上,使得他走在路上心意沉沉,不住回顧。這是後話了。

他們相處才這麼短,就被逼散了,往日所見的離別發生在自己身上,雖有心理準備,也不能瀟洒輕鬆。她還不像那些久經此事的同行們那樣漠然無謂。

「歡娛事,歡娛事,兩心自忖;生離苦,生離苦,且將恨忍,結成眉峰一寸。香沾翠被池,重重束緊。葯裹巾箱,都帶淚痕。」

他與她作別,強作勸慰:「暫此分別,後會不遠。」她含淚道:「滿地煙塵,重來亦未可必也。」

她心裡清楚,離合悲歡一瞬,後會期無憑準。我就是欣賞這女人超乎年齡的清醒。

我不願把侯方域和李香君簡單歸到亂世兒女中去,那樣未免太草率了。他們的遭遇受很多因素影響造成的結果,絕不該單純歸結到局勢上。以侯方域的輕浮和李香君的氣盛,即使他們處在太平盛世,也未必就不遭人算計。

讀《桃花扇》最讓我竦然心驚的,不是候李二人的分別,而是人私心的危害之大。從阮大鋮對復社文人的報復,到馬士英擁立福王,掌控朝政,再到他們一盤散沙棄城而逃,哪一個不是滿腹私慾的小人?

侯方域之所以和李香君勞燕分飛,史可法孤城無援,南明之所以一年就覆亡。不是因為國無良才,而是他們不能同心一力。

泛濫的私慾,迅速徹底地覆滅了一個國家,威力遠比滿清的軍隊火炮要大得多。如果說個人的私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孔,當這個小孔泛濫成災,潰爛成深不見底的大洞,一切病入膏肓,藥石無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