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 德國:「人」字別有意味 三十七、熟悉的陌生人

德國離我們有萬里之遙,不過,這個國度里有著眾多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地方,也有著眾多被我們掛在嘴邊念念不忘的大師、名人。

離開多特蒙德後,我們到了曾在中學歷史書上熟悉的城市—波恩,曾經的聯邦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首都。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故居就在這裡,這也是我嚮往的地方。

按照行程的安排,我們首先要訪問德國之聲電視台。下午兩點半我們如約而至。德國之聲國際部主任蒂曼女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大門口,我就驚訝於德國之聲總部大樓的氣派。德國同行告訴我們,這棟大樓是目前德國造價最昂貴的大樓之一,原本是為聯邦德國的首都波恩建的議會辦公樓,沒想到大樓剛建好就迎來了德國統一,首都從波恩遷到了柏林,後來德國政府就把它作為了德國之聲的總部大樓。德國同行介紹說,這棟大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全透明。外牆是透明的,辦公室是全玻璃透明的,就連電梯也是透明的。走進這座大樓,每一間辦公室里的情景都盡收眼底,一覽無餘,唯一不透明的屋子恐怕只有洗手間了。我的一個同事問,那辦公室里豈不是一點兒隱私也沒有了?一個長相英俊且有一個中國名字的德國同行馮海音對我們說,這棟大樓造價昂貴,都是用納稅人的錢蓋的,所以設計的時候就是要讓每一個議員的工作都能讓納稅人看到,保證他們每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都是透明的。我們也沒有想到會搬到這裡來辦公,讓我們的工作也變得這樣透明。說罷他就爽朗地笑了。看來,德國人的政治透明化都滲透到了建築領域。值得一說的是,德國之聲是政府投資的媒體,但是德國之聲從來不聽命於政府,政府也從不以老闆自居,德國之聲要求每一個記者對一切來自政府的言論和政策首先要持懷疑態度。

在我的想像中,聯邦德國的首都無論如何也應該是一座標準的國際化大都市,高樓林立、霓虹閃爍、車水馬龍,來到波恩時才發現,它原來是一座只有三十萬人口的「小城市」,用德國人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國際小村落」。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發達國家會把首都選在這樣一個鄉土氣息濃厚的城市。然而這正深刻地反映出二戰結束之後德國人的心態。他們把首都放在這樣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偏僻小城,就是要徹底改變全世界對德國在歷史上那種強悍好戰的印象。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在介紹波恩的時候這樣寫道:波恩,這座萊茵河畔花園式的城市享有了半個世紀的首都的榮耀,一夜之間又把首都還給了柏林,那份失落至今還在波恩人心裡隱隱作痛。可是當我和一些德國人談到這個話題時,他們的回答並不完全相同。一部分德國人覺得首都就應當在柏林,這就是德國歷史的原貌,還於舊都,無可厚非;而另外有很多德國人認為首都定在柏林不利於德國的國際形象,因為柏林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註定將永遠和那場戰爭聯繫在一起。冰冷的政治、痛苦的歷史給柏林這座城市積澱了太多德國人不堪回首的記憶,德國人更希望給全世界的印象是像波恩那樣的親切、寧靜、平和。今天,大多數德國人更願意把幸福和未來寄希望於一個統一的歐洲,而不是重現一個強大的德意志。這些所見所聞和歷史上德國總理在波蘭出乎全世界意料的一跪聯繫在一起。在今天,世界上並非每一個民族都有這樣的勇氣和理智去面對自己的歷史,從這一點說,德意志這個民族特別值得我們尊敬。

黃昏時分,我們終於可以去拜訪貝多芬的故居了,頗費了一番周折,我們才找到了這個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的出生地。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偉人故居竟然和周圍的建築完全融為了一體,除了牆上一個不大的貝多芬頭像和一塊特殊的門牌,再無更多標記。更讓我遺憾的是,當我們趕到時參觀時間已經結束,只見到了一個七十多歲的看門老人。我沒有奢望嚴謹的德國人能為我們通融,我只提出和這個白鬍子老人在門口照一張相,以示我們對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敬意。就在我們轉身告辭的一瞬間,老人突然對我說:「來這裡參觀的遊客中國人最多,因為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老人的話在我腦海里轉了很久。的確,中國和德國的人民應該多親近一些才好。

特里爾是德國西部靠近盧森堡邊境的一座小城,坐落在萊茵河支流摩澤爾河的北岸,青山綠水環抱,風景如畫。之所以要來到這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裡曾走出了一個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甚至是世界歷史進程的思想啟蒙者—馬克思。

其實,特里爾城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於公元四十年,非常難得地保存了古羅馬時代的遺迹,最著名的就是一進特里爾城遠遠就可望見的雄偉的黑城門。這座如今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羅馬建築甚至躲過了二戰的浩劫,至今仍屹立在摩澤爾河畔。

從黑城門我們步行前往馬克思的故居,走了一段很長的青石路。我看過一篇文章有這樣的描述:馬克思當年就是走在這青石路上,思索著人類發展的規律和資本主義罪惡的根源。其實馬克思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出生在特里爾,只居住到了一八三五年他十七歲高中畢業。作為一個高中學生的馬克思未必就已經開始了他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思考。

如同波恩的貝多芬故居一樣,當我們已經走到馬克思故居門口時,如果不是呂先生提醒,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到這間普通的德國民宅和沿街的其他房屋有任何不同。推開那扇窄窄的門,我們才注意到這裡大多數標誌都同時注有中文和德文。這是在德國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現的情況。稍微想一想也不奇怪,連昨天貝多芬故居門前的白鬍子老爺爺都告訴我們,貝多芬故居的訪客中中國人最多,我們也就不難想像馬克思故居的中文標誌因何而來了。

這是一座三層樓的住宅,窄窄的樓梯、窄窄的走道、窄窄的小院,卻誕生了一位思想博大的哲學家。院子里馬克思的青銅頭像和他夫人燕妮的雕像靜靜地立在爬滿青藤的角落,靜靜地看著來到這裡的人們。每個房間里的圖片的註解都是德文,忽然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在我眼前—毛澤東。青灰色的牆上,毛澤東的照片下有一句用德文刻的話。我趕緊請教呂先生,他一字一頓地念給我聽: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我想,很多到過這裡的中國人看罷一定都會會心一笑。作為思想家的毛澤東一生說過很多至理名言,可馬克思故居里不知為何選了這一句。

非常湊巧,當我們準備離開時,一個衣著端莊的德國女士主動迎上前來自我介紹。她就是這裡的館長—伯維葉教授。一看她的名片更覺親切,因為它跟我所見過的德國朋友的名片都不一樣,這張名片正面印中文,反面才印德文。這倒很像是我們的名片,正面印中文,反面印英文。伯維葉教授對我說,馬克思是眾多德國思想家中的一個,但是他研究剖析社會問題的方式非常具有科學價值,而他的哲學方法論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都仍然具有它的特殊意義。我對她說,德國出了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你們是一個很善於思考的民族。她聽完之後脫口而出「過去是這樣的」,說罷大笑。

我在離開之前翻閱了那本厚厚的參觀留言簿,每個造訪者都可以在上面任意留言。我瀏覽了一下,中文、英文、俄文、德文都有,內容五花八門,其中我的同胞們留下了很多崇敬膜拜之詞,也不乏標籤、口號式的評價。我們不敢在偉人面前妄下評論,最後寫下了一行字:孟非、向青、季雙亭二〇〇六年六月七日來過這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