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走進電視台 十一、打雜

剛開始在台里當臨時工,基本上就是打雜,干那些正式工不幹或不屑乾的活兒。每個電視台都有一些臨時工幹了很多年,雖沒編製,但還一直干著。

我剛去台里的時候,乾的是臨時工當中最低級的雜活兒,通常都是接電話,給攝像機電池充電,扛背包機、三腳架之類。外出幹活兒的時候,我就一路拎著攝像機,老攝像要拍的時候,我把機器遞過去,人家拍完了,我再接過來繼續拎著。跑一個月腿,工資和在印刷廠差不多,也是三百來塊錢。不過,因為父母都在這個單位,我也比較勤快,所以大家對我都還比較好,有活兒都喜歡叫上我,活兒多了,錢就多起來了。

其實,純粹打雜的日子沒有太長時間。這期間,跟著老攝像拍片子,我也慢慢地學,沒多久就學會攝像了。電視台的活兒里,攝像是最容易上手的,就看有沒有人給你機會。老攝像們大多對我都不錯,每當他們拍的鏡頭差不多夠了的時候就會把攝像機交給我,讓我隨便拍點兒。慢慢地,編輯在剪輯的時候發現我拍的鏡頭還能用,到了下一次,老攝像就又多給我點兒機會拍。再後來,一些不那麼重要的選題,編輯們乾脆直接讓我去了—這就意味著,我可以獨立拍片子了。再後來,通過跟在編輯旁邊看剪片,剪輯我也學會了。最後,攝像、剪輯、寫稿、配音,這一套活兒不到一年時間,我也差不多都掌握了。這樣,我就又可以獨立做片子了。

那段時間,我主要在體育組,那裡攝像的活兒幹得最多,包括體育賽事轉播,也拍過一些小專題和新聞。記得第三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在南京舉行的時候,我拍的幾條片子還在省里得過好新聞一、二、三等獎。這對於當時的我已經是巨大的榮譽了。

在我的臨時工生涯中有一個重要事件,那就是一九九四年夏天,有一部紀錄片叫《西域風情》,是當時文化部下屬的一個公司投拍的項目,當時攝製組到台里來找攝像。老攝像們有的因為台里有欄目走不開,有的嫌時間太長,又在新疆拍攝,嫌苦不願意去,而我是又能拍片子又肯吃苦又自由的人,就進了那個攝製組。

現在看起來,《西域風情》那個攝製組是個標準的草台班子。導演很懂新疆,但不太懂電視,三個攝像當中,一個是南京電影製片廠的,另一個是電視台的老攝像,還有就是我,當時我二十三歲。

其實片子拍得並不算好,只是拍這部片子給我留下了特別重要的一段回憶。我們在新疆一共拍了三個月,要跋涉於高原、沙漠、冰川,拍攝條件非常艱苦,另外兩個攝像都是分別參與了一半,我是唯一一個從頭拍到尾的。當時我跑遍了全新疆,行程三萬多千米,以至於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對新疆的地理比對江蘇還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