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我們的金鑰匙 英語原著的魅力

The Fasation of English inal

英語原著的魅力

像很多人一樣,我最初學習英語時曾想,什麼時候我才能讀一本厚厚的原文書呢?那時候我還不太敢想將來能不能翻譯一本厚厚的英文原著,我知道這需要時間,更需要豐富的閱歷。可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想讀一本英文原文的書。第一本是朋友N送給我的舊書,是英國的長篇小說The Moonstone (《月亮寶石》)。我翻著詞典,很費力地讀,常常就讀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好像剛剛學完大學的第三冊英語課本,其實我並不知道,學習外語,要達到能閱讀原著的路程有多長。我曾認為學習英語就是從26個字母、48個音標學起,然後朗讀、書寫,然後再聽,再說。那時的我不知天高地厚,頭腦中終日燃燒著不滅的學習激情,只想努力再努力。可是我學習的過程就像一條小路,曲曲彎彎,又坎坷又泥濘,我就是自己的探路人,一直跌跌撞撞往前走。

我用僅有的一本《英漢小詞典》來幫助閱讀The Moonstone,我學的短語太少了,所以總是把短語拆成單個的詞來理解句子。每天晚上我都試著翻譯一段小說,幾個月後,重讀那些「翻譯」出來的字跡,我卻不能把那個故事表述得清楚順暢,很多地方都是驢唇不對馬嘴,我甚至把史密斯的帽子給約翰戴上了。

於是,我不得不從頭開始,一邊又一遍地反覆閱讀,不知道讀了多少遍,才把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明白。The Moonstone是英國作家William Wilkie Collins(威廉?威爾基?柯林斯)的一部偵探小說,講的是圍繞著「月亮寶石」這顆舉世無雙的寶石展開的曲折離奇、驚險殘酷的鬥爭。據說,這顆寶石原來戴在古代印度月亮神的額頭上,是黃色的,因此叫月亮寶石。在公元十一世紀以前,月亮寶石一直在印度的神廟裡,與月亮神一起,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膜拜。可是,公元十一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從此,月亮寶石開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劫難,它幾經轉手,最後落到了入侵印度的英國軍隊的一名軍官手裡……

讀了The Moonstone,我覺得,要學好一門外語,除了豐富的辭彙,牢固的語法知識,還要進行大量的閱讀,讀儘可能多的英文材料。那時候我的另一位朋友H曾說,我們學英語沒有英語環境,怎麼學得好啊?我說,正是因為沒有英語環境,才需要下苦功夫學習,通過大量的閱讀彌補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說,通過閱讀來替代沒有語言環境的缺憾。

當然,學外語光有語言知識是不夠的,也是不全面的,除了自己的母語功底要打好,還離不開廣博的知識,同時還要訓練自己的綜合想像能力,寫作能力也是重要的。說到底,外語就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被用來傳達某種信息、知識、思想、情感……學習外語還要有表達的慾望,再就是大量的閱讀,閱讀英語的書籍、報刊、文獻、書信等等,積累豐厚的知識,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能在拿起一本英語書的時候,有一種閱讀的快樂。

經過幾年的學習,我的英語有了進步。那一年的冬天,我住進醫院,朋友N給我送去一本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s)的The Great Expectation (《遠大前程》),那是一個簡寫本。在病床上的日子很難熬,可是有了那本書,我好像感受到了冬天的陽光。藉助一本英漢小詞典,我發現自己居然能順暢地讀這本書了!

後來我的床頭又放了好幾本英文書,有簡寫本的Jane Eyre (《簡?愛》),有Silas Marner (《織工馬南傳》),還有影印本的Anthology of Ameri Short Stories(《美國短篇小說選》),等等。這些書讓我暫時忘記了自己的處境,進入小說中的世界,和那些人物一起快樂,一起痛苦,一起流淚……

在Jane Eyre這本書里,最讓我感動的一段是簡?愛與羅切斯特分別了幾年之後,有一天她突然聽到了遠方羅切斯特的呼喚……

All the house was still, for I believe all except St. John and myself had now goo rest. The one dle was burnt out, the room was full of moonlight. My heart beat fast and thick, I heard its movement. Suddenly it stood still to an inexpressible feeling that ran through it. The feeling was not like aric shock, but it was as sharp and as stra acted on my senses: eye and ear waited while the flesh trembled on my bones.

(整個屋子裡靜悄悄的,因為我知道,我和聖約翰都已經休息,除此以外,屋子裡沒有別的人。蠟燭已經燃盡,房間里灑滿了月光。我的心跳得很快,很激烈,我聽得到它的跳動。突然,它停住了,一種說不出的感覺驀地湧上心頭,它不像電擊,它是撕裂般的,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它刺激了我的感官:我的眼睛和耳朵在等待,可是我的全身,直至我的骨頭都在顫抖。)

What have you heard? What do you see? asked St. John.

I saw nothing, but I heard a voiewhere cry:

It did not seem to be in the room, nor in the house, nor in the garden. It did not e out of the air, nor from uhe earth, nor from overhead. I heard it, and it was the voice of a human being—a known, loved, well-remembered voice – that of Edward Rochester, and it spoke in pain, wildly and urgently.

I am ing! I cried. Wait for me! Oh, I will e!

The distant hills ey cry, but all was lonely.

(你聽見了什麼?你看見了什麼?聖約翰問。

我什麼也沒有看見,可是我真的聽到什麼地方有一個聲音在呼喚。

這個呼喚好像不是從房間里來的,不是從屋子裡,也不是從花園裡來的。它不是來自空中,不是來自地下,也不是來自天頂。我聽見了,它是一個人的聲音,一個我熟悉的、愛著的、記得清清楚楚的人的聲音,那是愛德華?羅切斯特的聲音,他在痛苦地訴說,聲嘶力竭,迫不及待。

我來了!我呼喊著。等著我!我會來的!

只有遠山回應著我的呼喊,那麼孤單,那麼凄涼。)

我被原文感動了,彷彿聽見了十九世紀的迴響,那是一個英國女人的呼喚,我並不覺得陌生,我聽懂了她發自心靈的呼喊。

後來,我讀的書越來越多,閱讀英文原著成了我的愛好。時間長了,我發現理解力就自然提高了。開始的時候,我只能讀簡寫本和注釋本,那樣的書因為有編者的加工,很多難句和長句變成了容易理解的短句,或者很多地方進行了刪改,長篇小說變短了,很多關係到時代背景或者文化背景的地方也都加了注釋。但是,讀簡寫本和注釋本是必要的,它既能為以後讀真正的原著打下基礎,又讓英文理解力還不夠的人增強閱讀能力。不過,這種閱讀還是學習的閱讀,也就是為了學英文而閱讀的,它與欣賞和翻譯英文原著還有很大的距離,但這又是邁向欣賞和翻譯階段的基礎。

文學作品包容和涵蓋的社會生活面非常廣闊,比如英國作家E. M. Foster的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丹麥女作家丹尼森的Out of Africa (《走出非洲》)。在這樣的作品裡,有很多地方涉及宗教、歷史、民族傳統等複雜的背景和現實,這是大多數自學英語的人感到最困難的。讀這樣的作品,是一種新的挑戰。為此,我曾經用專門的時間閱讀歷史,特別是世界史,並且讀了多卷本的《世界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