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社交的的奇客
美國的奇客與喬克(Jock)拉拉隊員、朋克和反叛者一樣,是指一種具有固定性格的人物。
但是,在《星際旅行》(StarTrek)的影迷聚會上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技術由一件為性格內向的人而存在的事情變成了一件為性格外向的人而存在的事情。雖然陳舊的看法堅持認為,技術的痴迷者——這些人一刻不停地在使用技術,熟悉它的術語,並且會迫不及待地去購買各種最新的科技產品——是社交方面的「失意者」,但事實是,美國最狂熱的技術使用者也是美國最喜歡社交的人。
就像我們知道的一樣,奇客幾乎消失了,他們甚至可能正在變成反技術的人——在被隔絕和分離的狀態中尋求慰藉。在過去,從事與技術相關的工作為那些有著傑出才能卻反感社交的人提供了一條出路,他們在機器中找到了安慰,這些機器以人類無法提供的方式向他們做出回應。現在,技術扮演著完全相反的角色。隨著微軟Zune這樣將其他人聯繫在一起的新音樂播放器的出現,像用耳機獨自聽音樂這類個人行為也即將成為社會交往的一部分。隨著技術對「聯繫」(e)的重新強調,技術在社會中的使用已經遠遠超越了它曾有的那些反社會的、個人化的目標。
這一點對於技術營銷的意義是巨大的。技術公司曾經把它們的產品對準那些臉色蒼白、孤僻的傢伙,而現在它們兜售的概念是,買一部很棒的電腦或手機是很酷的,就像買一輛好車一樣,是一件有趣而又具有社交意義的事情。通曉技術在社交生活中曾經不是什麼風光的事情;而現在,技術成了朋友圈和聚會,以及家庭社交生活的中心。
下面就是一些證據。在最近的一次問卷調查中,我們提出了一些與邁爾斯-布里格斯(Myers-Briggs)性格測試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關於人們對於個人電腦、手機和像黑莓手機這類手持設備以及攜帶型音樂播放器的習慣、態度和偏好的。如果過去關於奇客的陳舊說法是正確的,那麼,最痴迷技術的人應該是性格最內向的、對社交最反感的,這種說法對嗎?
事實上,恰恰相反。雖然在美國全部成年人中大約只有49%是「外向型」的人(邁爾斯-布里格斯將其定義為從外部世界和周圍的人當中獲取能量的人群),但在最狂熱的技術使用者中,就有將近60%是外向型的。這些人會翻閱消費類電子和數碼產品的雜誌,以便提前了解這方面的發展資訊;他們的朋友說他們是熟悉最新技術,並了解最新電腦軟體的人;他們希望得到新版的操作系統。不過,他們也是這樣一些人:在家庭、工作和學校之間穿梭忙碌,而且方方面面處理得都還不錯,他們的生活態度最積極,對生活也最投入。和那些很不願意使用這些技術的人相比,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去看電影,去進行體育鍛煉和戶外運動,以及聽最新從iTunes上下載下來的音樂。同那些不喜歡使用技術的人相比,技術痴迷者更願意把「夜生活以及在城裡喝酒」作為消遣方式,他們之間的比率超過了2∶1。
調查顯示,在不喜歡使用技術的人——他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購買和使用技術——當中,性格內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要多,二者之間的比率是57%∶43%。這些人不僅對技術不感興趣,而且對體育、新聞、雜誌和時尚也缺乏興趣,他們往往對周圍的事物抱有比較保守和謹慎的態度。那些不喜歡社交的人也不喜歡電腦——因為電腦是與外向型性格聯繫在一起的,這真有點兒諷刺意味。
事實上,當我們問到他們自己的社交習慣時,關於奇客的陳舊說法完全是自相矛盾的。53%的「超級熱衷於」和「狂熱熱衷於」技術的人認為自己很懂得社交;與之相比,只有39%的不喜歡使用技術的人對自己持有這種看法。58%的「狂熱熱衷於」技術的人說他們差不多可以「輕鬆地與其他任何人交談,只要需要,多長時間都沒問題」;與之相比,只有40%的不喜歡使用技術的人這樣說。
在問到聚會時,這種對比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了。41%的非常熱衷於技術的人喜歡「從頭到尾」地參加聚會;而在不喜歡使用技術的人中,只有24%。
技術曾經是不喜歡社交生活的人的避難所,而現在則成了在社交方面野心勃勃的人的敲門磚。
美國在線開發的AIM(instantmessenger),或facebook.採用了社會延伸技術,也許是對這種現象的最好說明,這種技術使高中和大學的學生能夠互動、分享照片和傳遞信息。Facebook.網站已經擁有超過800萬的帖子,根據Score的數據,它是美國流量最大的網站之一。更受歡迎的網上社區是MySpace,2006年7月,它被Hitwise評為美國排名第一的網站。
如果過去的陳舊說法認為技術奇客沒有朋友,那麼現在的事實是,技術奇客擁有的朋友數量多得驚人,而且無法想像。MySpace上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叫提拉•特基拉(TilaTequila)的人,截止到2006年春天,有超過2.5億人訪問過她的MySpace網頁。提拉•特基拉既是歌手、服裝設計師,又是魅力四射的模特,是一位全才,更是一位新鮮出爐的熱門人物,最近她在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MSNBC)接受了塔克•卡爾森(TuckerCarlson)的採訪。當塔克•卡爾森問她在MySpace上要花多少時間來回應朋友和結交新網友的時候,她的回答是:「我一天大約要花24個小時在網上,相當多。」
因此,現今如果你想要參加社交活動,那就變成奇客吧。從相親網站到SMS簡訊,再到即時通訊工具,現今人們是通過敲鍵盤來進行社交活動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通過敲入縮寫詞在進行社交的。LOL代表「laughingoutloud」(大笑),「TTFN」代表「tatafornow」(再見)。
這一新的現實為「技術生活」領域大量出版物的出現提供了契機。作為社交生活粘合劑的技術,與電腦書籍或者像《連線》(Wired)這樣嚴肅性的雜誌里所講的技術是完全不一樣的。網路是寫評論的理想場所,但它不是關於人與技術的(這一方面還等著人來寫)評論,它關注的是名人存入他們手機里的十大熱門歌曲,如何組織一場街區舞會,或者是人們看到湯姆•克魯斯(TomCruise)最近戴哪一款隱型藍牙耳麥。
技術的作用發生了根本變化,而這些變化還必須擴展到它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擴展到我們的學校中去。雖然使用技術已經變得非常社會化,但是技術的發展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2004年,美國培養了大約5000名心理學博士,而培養的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博士則不到1000人。結果就是,美國的科技公司必須從海外引進更多的相關人才,因為沒有足夠的美國人來填充那些新出現的高科技領域的職位。隨著越來越多喜歡社交的奇客現在已經當上了父母,他們將鼓勵他們的孩子參觀基礎科學展覽,或者參加網頁設計大賽。一些得到贊助的機器人比賽正在舉行。但是,想要讓那些宣稱「我的兒子是互聯網之王」或者「我的女兒是計算機奇才」的人享受到同宣稱「我的孩子是醫生」或「我的孩子是律師」的人所享受到的榮譽一樣多,恐怕還有待時日。只有到了那個時候,即當這一代喜歡社交的奇客把他們的下一代也培養成喜歡社交的奇客的時候,學習和使用技術才會實現全部的潛在作用。
技術紅顏
我們剛剛反駁了一種觀點,即喜歡高科技和新發明的電腦的人是討厭社交的人。事實上,研究表明,與以前不同,科技型奇客是世界上最喜歡社交的人之一。
但在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實際上,她們是最受忽視的一群人——是技術紅顏(techfatales):這些女人和女孩不僅使用技術,而且還推動、形成和決定了絕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在美國的消費。
比如,當你看到你那台設計笨重,重達8磅的「手提電腦」的時候,你會想得到女人和男人花在技術方面的金錢之比是3∶2嗎?是的——電視里24小時輪番播出的技術廣告要擊中的目標就是那些想早點用上此項技術的人,但是,將手機和iPod一股腦地買回家的正是那些迷戀Claire"品牌的購物者。
你知道嗎?現在黑莓手機的掛鏈並不比15年前尋呼機的掛鏈好配衣服,但現在女性幾乎影響到57%的科技產品的消費,在2006年,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銷售額大約是900億美元。
就像我們在後面將談到買汽車的女性一樣,這不僅是一個逐漸興起的趨勢。它不是一個奇妙新世界(BraveNewWorld)式的預言——在這個預言中,未來的某一天,電子商務和電子產品需要靠大腦中的雌性激素來設計。這一天已經到來了。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