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的癖好

人的癖好五花八門,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 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於他的特別的世界。不過,和別的癖好相比,能 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也許可以據此把人分為有 讀書癖的人和沒有讀書癖的人,這兩種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書如命的人來,我只能勉強算作一個有一點讀書癖的人。根據我的經驗,人之有

無讀 書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時便已見端倪。那是一個求知慾洶湧勃發的年齡,不必名著佳篇 ,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 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裡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 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我對書不再是視若不見,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 個書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我眼饞心癢,我相信其中一定藏著一些有趣的事情, 等待我去見識。隨著年齡增長,所感興趣的書的種類當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書的興趣則 始終不衰。現在我覺得,一個人讀什麼書誠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還是要有讀書的 愛好,而只要真正愛讀書,就遲早會找到自己的書中知己的。

讀書的癖好與所謂刻苦學習是兩回事,它講究的是趣味。所以,一個認真做功課和背教科書 的學生,一個埋頭從事專業研究的學者,都稱不上是有讀書癖的人。有讀書癖的人所讀之書 必不限於功課和專業,毋寧說更愛讀課外和專業之外的書籍,也就是所謂閑書。當然,這並 不妨礙他對自己的專業發生濃厚的興趣,做出偉大的成就。英國哲學家羅素便是一個在自己 的專業上做出了偉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熱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讀「無用的書」。其 實,讀「有用的書」即教科書和專業書固然有其用途,可以獲得立足於社會的職業技能,但 是讀「無用的書」也並非真的無用,那恰恰是一個人精神生長的領域。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 生,我從來不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上課偷讀課外書乃至逃課是常事。我相信許多人在回首 往事時會和我有同感:一個人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讀書,相比之下,課堂上的收穫顯得 微不足道。我不想號召現在的學生也逃課,但我國的教育現狀確實令人擔憂。中小學本是培 養對讀書的愛好的關鍵時期,而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卻以升學率為惟一追求目標,為此不惜將 超負荷的功課加於學生,剝奪其課外閱讀的時間,不知扼殺了多少孩子現在和將來對讀書的 愛好。

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養成了讀書的癖好呢?我覺得倒不在於讀書破萬卷,一頭扎進書堆, 成為一個書獃子。重要的是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 缺和不安。宋朝詩人黃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林語 堂解釋為:你三日不讀書,別人就會覺得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當然也說得通,一個不 愛讀書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讓人喜歡的。不過,我認為這句話主要還是說自己的感覺: 你三日不讀書,你就會自慚形穢,羞於對人說話,覺得沒臉見人。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你 就必定是個有讀書癖的人了。

有一些愛讀書的人,讀到後來,有一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現 在成了一個作家,也就是以寫作為生的人。我承認我從寫作中也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 種快樂並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佔了我的讀書的時間,使我蒙受了 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願,今後要少寫 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

19976

回到世界名著

我「發現」了一套好書:中國商務印書館和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一九九五 年合作出版的《西方名著人門》。之所以說「發現」,是因為不曾看見大小報刊宣傳它,而 它比絕大多數被宣傳得很熱鬧的書有價值多了。事實上它一直默默無聞,初印三千冊,迄今 沒有重印。全書共九卷,收入了西方自古至今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各門類的中 短篇名作,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首次譯介的。

這套書原是為西方讀者準備的,編者在書首寫有篇幅甚長的序和導言,交代編書的意圖。讀 後覺得,其意圖對於我們亦非無的放矢。

現代社會是一個娛樂社會。隨著工作時間的縮短和閑暇的增加,現代人把越來越多的時間用 於娛樂。所謂娛樂,又無非是一種用錢買來、由時髦產品提供、由廣告逼迫人們享用的東西 。如果不包含這些因素,人們便會覺得自己不是在娛樂。在娛樂中,人們但求無所用心,徹 底放鬆。花費昂貴和無所用心成了衡量娛樂之品級的尺度,進而又成了衡量生活之質量的尺 度,如果一個人把許多時間耗在豪華的俱樂部或度假村裡,他就會被承認是一個體面的人士 。當然,這樣的人是不讀書的,至少是不讀世界名著的,因為那不太費錢卻需要用心。

如果閑暇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了工作的時間,那麼,我們確實可以認為,一個人的生 活質量將越來越取決於他如何消度閑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該書的編者提出教育目標發生 了變化的命題。過去,教育的目標是為職業作準備。現在,教育應該為人們能夠有意義地利 用閑暇時間作準備。也就是說,應該使人們有能力在閑暇時間過一種有頭腦的生活,而不是 無所用心的生活。在編者看來,閱讀名著無疑最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

名著之為名著,就因為其作者如同聖伯夫形容蘇格拉底和蒙田的那樣,是「擁抱所有國家和 所有時代」的,他們的作品觸及了某些人類共同感興趣的重大問題,表達了某些最根本的思 想。正由於此,它們不會是普通人所無法理解的。有了這一點基本的信心,編者便勸告讀者 在閱讀時盡量把注意力放在讀懂的內容上,而不要受阻於不懂的地方。我很讚賞編者的這一 勸告。我相信,越是讀偉大的作品,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原則就越是適用。讀名 著原是為了獲得享受,在享受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和教益,而刻意求解的讀法往往把享受 破壞無遺,也就消解了在整體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圍。

從前的時代,由於印刷的困難,一個人畢生只能讀到不多的幾本書,於是反覆閱讀,終身受 用不盡。現在不同了,出版物如汪洋大海,席捲而來。每月都有許多新書上架,即使淺嘗輒 止,仍是目不暇接。印刷業的發達必然導致閱讀的浮躁。哪怕明知名著的價值非一般書所可 比擬,也沉不下心來讀它們,很容易把它們看做眾多書中的一種罷了。回想起來,真是舍本 求末,損失莫大矣。那麼,此刻,這套《西方名著入門》擺在面前,喚醒了我對名著的眷戀 ,使我決心回到它們那裡。

有人問一位登山運動員為何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得到的回答是:「因為它在那裡。」別的山 峰不存在嗎?在他眼裡,它們的確不存在,他只看見那座最高的山。愛書者也應該有這樣的 信念:非最好的書不讀。讓我們去讀最好的書吧,因為它在那裡。

19977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