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5章(2) 禪宗史略

還有個傳說,可以算作軼事,無妨提一提。那是唐太宗,聽到道信的大名,想看看他,下詔讓他進京,他謝絕。再來,三來,他說病了。第四次來,說人不去就要人頭去,他伸長脖子,安然地等砍頭。來人回去說明情況,唐太宗也服了,反而送了禮品。

照南宗的歷史記載,當然還要做付法傳衣的大事。到唐高宗永徽年間,他死了,活了七十多歲。

5.4.6五祖弘忍

五祖弘忍,俗姓周,祖籍尋陽,後徙黃梅(在今湖北)。

因為與四祖道信同在一地,所以有相識的機緣:

一日,(道信)往黃梅縣,路縫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師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師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師曰:「汝無性邪?」答曰:「性空故。」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於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舍為弟子,名曰弘忍。以至付法傳衣。(《景德傳燈錄》卷三)

《楞伽師資記》說他「七歲奉事道信禪師,自出家處幽居寺」(案後略東移至東山寺或東禪寺),所以標題稱他為「唐朝蘄州雙峰山幽居寺大師」。七歲小兒知佛性,顯然是後來著禪史者的故意神化。

《景德傳燈錄》的弘忍傳幾乎都是記傳法與慧能的事,這是因為有關弘忍的材料不多,只好抄《六祖壇經》。《楞伽師資記》的作者凈覺記了弘忍與人問答的一段話:

又問:「學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答曰:

「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自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為棟樑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樹果出也。」其忍大師蕭然凈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

可見他的禪法還是靜坐、觀心、攝心的一路,與後來強調頓悟是有別的。還有一說,是從他開始弘揚《金剛經》義,想來也是後來編造的。

弘忍的嗣法弟子,《楞伽師資記》舉十個人,《景德傳燈錄》舉十三個人,都有嵩岳慧安和資州智詵(或作侁)。慧安的禪法,人稱老安禪,是六祖慧能前禪法重要的一支。智詵傳資州處寂,處寂傳益州無相,無相傳(成都)保唐(寺)無住,倡無念禪,成為保唐派的大師,雖然子孫不振,就禪法說卻是很重要的。

弘忍死於唐高宗咸亨末年,也活了七十多歲。

5.4.7旁出法嗣

這個標題表明,到這裡,我們已經隨著南宗走,承認六祖慧能是正統;他坐了寶座,以前幾祖的高足當然成為旁出。

這實際上一定很多,可總稱為楞伽宗的門徒。可是留到文字記載上的必是少數。少,是比較地說,實際是相當多。不只多,而且亂,因為資料不只由一個源頭來。總的情況是,越是靠後,添枝加葉,人數就越多。如道宣《續高僧傳》(主要是其中的《法沖傳》)和《楞伽師資記》時代早,記錄菩提達磨到弘忍,五代的傳人不過幾十個;到北宋的《景德傳燈錄》所記,菩提達磨傳一世四人,慧可傳七世十七人,僧璨無傳人,道信傳九世七十六人,弘忍傳五世一百零七人,總數超過二百。這樣多而雜,怎麼辦?只好用擒賊擒王的辦法。

所謂王,是黨羽多的,或說對後來影響大的。依此原則,如得達磨之肉的尼總持,雖然由性別方面看獨樹一幟,因為後繼無人,也就不得不割愛了。這樣簡之又簡,想只說兩個人:

一是牛頭禪或牛頭宗的祖師法融,二是北宗的祖師神秀。

(一)法融

法融,俗姓韋,潤州延陵人(在今江蘇)。十九歲出家,先學三論,後又學華嚴、般若、法華等,在佛理方面造詣很深。他又長期在山中過禪定生活,所以成為理行兼擅的高僧。

後來在金陵以南牛頭山幽棲寺定居,仍繼續深入研究佛法。因為道重名高,傳說就隨之而來。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是他在石室坐禪,百鳥銜花,後來成為南宗常說的話頭。一種是四祖道信曾去訪問他:

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時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景德傳燈錄》卷四)

話說完就付法(不傳衣,因為傳與弘忍),還預言將有五人「紹汝玄化」。這都未必靠得住;至少是禪法的內容,道信還是舊傳的觀心、攝心,法融則變為無作和忘情,更近於道家了。

講經之外,法融還有不少著作。文集和多種經注都沒有傳下來;傳世的只有《心銘》和殘本《絕觀論》。

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禪法,因為學的人多,傳得久遠,所以後來有立宗派、建法統的說法。宗派是由道信旁出的一支:

牛頭宗;法統有不同的說法,最通行的是法融傳智岩,智岩傳慧方,慧方傳法持,法持傳智威,智威傳慧忠,共六代。

《五燈會元》還收有七世惟則、道欽,八世智禪師、道林,也都是有名的禪師。

法融死於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活了六十四歲。

(二)神秀

神秀的傳記很難寫,不是事迹不明朗,而是帽子難選。依早期史料,他是弘忍的傳法弟子(張說《大通禪師碑銘》說弘忍曾說「東山之法盡在秀矣」),楞伽宗的第七代祖師(《楞伽師資記》),或(禪宗)第六代祖師(他的大弟子普寂曾自命為第七代,這是由菩提達磨算起)。依後來的南宗說法,他未得弘忍的真傳,北去傳漸教,成為北宗的開山祖師。哪一頂帽子合適,要看我們視點在遠在近:遠,承襲楞伽不錯;

近,目為北宗首座也不錯。兩可,難定,我們只好不管帽子,專說事實。

他俗姓李,陳留尉氏(在今河南)人。早年讀書很多,是個知識分子。在洛陽出家,五十歲才到黃梅雙峰山弘忍那裡去求法。弘忍器重他,在寺里居上座的地位。弘忍死後,他往荊州玉泉寺傳禪法,從學的人很多。武則天聽說他的大名,請他到洛陽,住內道場,受到優越的禮遇。中宗即位,更加尊重他,所以張說《大通禪師碑銘》說他「屈萬乘而稽首,灑九重而宴居」,「推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楞伽師資記》說神秀「禪燈默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出文記」,像是沒有著作;可是傳世有《北宗五方便門》和《觀心論》殘本。所謂五方便門是:一,總彰佛體門;二,開智慧門;三,顯不思議解脫門;四,明諸法正性門;五,見不異門。總的精神還是用心觀照,以求認知心性(即佛性);

也就是張說碑文所說:「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息想,攝心,是慢功,沒有浪漫性,所以是仍舊貫的一路,與南宗常說的「言下大悟」是有別的。

神秀的傳法弟子,最有名的是普寂。此外還有敬賢、義福和惠福(《楞伽師資記》)。《景德傳燈錄》記得詳細,是:

神秀法嗣十九人;再傳,辭朗法嗣三人,普寂法嗣四十六人;

三傳,惟政法嗣二人,無相法嗣五人;四傳,志真法嗣一人。

推想後來南宗的簡便解脫道,既可避免繁瑣,又具有可喜的浪漫性,由迅速興旺而成霸,神秀一門就不能不先則冷落繼而沉寂了。

神秀死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據說年壽超過一百。謚大通禪師。

5.5南宗頓教

說禪,直到現在,我們由遠而近,才說到家門之內。因為,禪法雖然時代久遠,內容多樣,我們想深入探討的卻是南宗禪,即強調頓悟成佛的一路。這樣做也不無理由。一是在中土,它是超級大戶,就是只用勢利眼看,也不能放過它。

二是以禪定求解脫是微妙的事,用頓悟法就更加微妙,值得鑽研。三是留下的財富多,禪師,隨便數數就上千,語錄,其中藏有大量的機鋒、公案,只是看看也會感興趣。因為感興趣的人多,所以一千多年來,凡是說到禪,幾乎都是指這種禪,我們也只好從眾。眾望所歸,有原因。我常想,以逆為順的佛教,在中土,沿著減逆增順的路子走,這是主流。還有輔助的二流:一是由繁難趨於簡易,二是逐漸中土化。三股水向下流,到唐宋時期匯聚為一股強大的,這就是南宗禪。

飢來吃飯,困來睡眠,同樣是解脫,順了;見桃花,聽驢叫,也能大悟,簡易了;坐蒲團,舉拂子,無妨吟吟「凈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里勸人歸」(洞山良價頌)的詩,中土化了。

順,簡易,中土化,又因為時間相當長,所以花盛果多,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