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鄉村牧師的兒子

林語堂曾在文章中寫到,一個身心健康的小孩子需要家庭的愛。

和樂很幸運,他有一個好父親。

和樂的父親叫林至誠,是位樸實而節儉的鄉村牧師。

林至誠沒留下什麼財產,卻給了兒子熱愛生活的性格,這顯然比什麼都重要。

林至誠本來是漳州五里沙人。9歲時,他的父親,也就是和樂的祖父,在太平天國的軍隊撤退時被拉去當腳夫,自此音信全無。母親是個普通的農婦,會拳術,臂力很強,曾經用一條扁擔,趕走了十幾個土匪。這在封閉的農村,也算是奇聞一樁,以至於這位女中豪傑在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論中鮮活了幾十年,至今仍依稀有跡可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林至誠不想和祖祖輩輩一樣,在泥土裡打滾一輩子,於是當上了小販。平時,他賣點零碎的甜食,下雨的時候,就賣母親做的油炒豆。他嘴甜,腦筋靈活,待人又和氣,鄉里的大嬸都喜歡這個小夥子,多少會照顧他的生意。

後來,林至誠聽說在漳州新鮮竹筍賣得好,他袖子一捋,鑽進了山裡。第二天,他就挑著兩滿擔筍子,趕15里的路,到城裡賣了個精光。

有時,他還到監獄賣米,因為利潤比較高。

由於常年扁擔不離肩,林至誠的肩上磨出了肉瘤,但他不僅不覺得丟人,反而覺得很自豪。他把當小販的經歷編成有趣的故事講給小和樂聽。林至誠告訴兒子,人只要有輕鬆、寬容的態度,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時的老百姓都這麼想,林至誠也不例外。可是家裡窮,根本念不起書。但他認死理,靠著勤力和聰敏,居然無師自通,學會了認字。早年的堅持給他帶來了人生最大的機遇。24歲時,他進入了教會的神學院,後來被分派到坂仔當牧師。1924年出版的《中華基督教年鑒》說:「閩南基督教會牧師林至誠自幼隨母皈主,長肄業教會學校,養成傳道資格,林公品行方正,才學兼優,深蒙故老牧師塔馬字博士青睞,學成出膺傳道,授任同安堂會牧師,教會整理,日漸發達,旋因寶鼎乏人,懇切敦聘爰就寶鼎堂會牧職。教治殷勤,闔會愛戴。」

林至誠靠讀書改寫了自己的命運,他不停地在孩子們的耳邊說:你們要讀書成名!讀書成名!他的五兒子林語堂,終於完成了他的夢想,成了舉世聞名的大作家。

林至誠當了牧師以後,很同情窮人。他穿著寬大的牧師袍,往來於四里八鄉。哪個鄉民家裡有困難,哪對小夫妻鬧了彆扭,誰和誰又吵了架,他都清清楚楚。他自詡為「群羊的牧人」,以自己的方式幫助鄉親解決實際問題。他還很喜歡給別人做媒,尤其喜歡撮合鰥夫寡婦,這在「男女大防」的漳州農村,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夜色皎潔的夏夜,村民們聚集在橋頭乘涼,他興緻一來,就到那裡傳道。他講著拿手的笑話和聖經故事,往往很遠就能聽見他洪亮的聲音。

為了幫助一個砍柴的老漢,年逾花甲的林至誠還幾乎和收稅的人打起來了。

那老漢花三天砍了一擔柴,又走了20里路,才在集市上賣了200個銅子,稅吏卻要強行徵收120文的稅。林至誠氣壞了。他當過挑夫,深知挑夫不容易,就仗義執言,為老漢抱不平。剛開始,稅吏根本就沒把這個瘦弱的牧師放在眼裡。林至誠拿出母親趕土匪的硬脾氣,和稅吏吵了起來。他是讀過書的人,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又在情在理。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紛紛支持老牧師。稅吏一看不對勁,揚起拳頭要動手。林至誠也知道,跟這些敗類講基督教的平等和諧沒有用,於是態度強硬起來,說要告到縣裡去。傳教士在當時還挺有社會影響力,稅吏慌了,忙說看在德高望重的老牧師的面子上,就少收點稅銀。

事後,每當有人提起這件事,林至誠總是忿忿不平,認為輕饒了那狠毒的稅吏。

據說,和樂出生的時候可並不和樂。

林至誠外出佈道,感染了重感冒,沒有及時醫治,轉成了嚴重肺炎。父親病倒了,家裡連個請接生婆的人都沒有,母親急得團團轉,和樂卻偏偏挑在這個時候來到人世,母親只得自己為自己接生。好在母親已生過多個子女,有經驗,痛了一會,這個來得不是時候的五兒子就呱呱落地了。而他病重的父親還得到屋後那條小溪中為母親清洗生產時的「那些髒東西」。

雖說出生的時候有些小麻煩,林至誠卻格外的疼惜這個孩子。他給他取名「和樂」,希望他能和和樂樂地生活。也許是父親和兒子之間特有的心靈感應,林語堂一生追求快樂,正是按林至誠的希望而行,我們不能不讚歎這位鄉村牧師的先見之明。

和樂很崇拜父親。他常常跟在父親的後面,聽他佈道。林至誠用閩南語傳播基督教,親切生動,幽默詼諧,連不識字的農人也聽得津津有味。所以,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是集會的中心,笑聲也就跟到哪裡。和樂一直記得,父親最喜歡講的一個笑話是關於塔拉瑪博士的:

當年的教堂里是男女分坐,各佔一邊。在一個又潮又熱的下午,他(指塔拉瑪博士)講道時,看見男人打盹,女人信口聊天兒,沒有人聽講。他在講壇上向前彎著身子說:「諸位姐妹如果說話的聲音不這麼大,這邊的弟兄們可以睡得安穩一點兒了。」

林至誠是一家之長,但從來不拿中國傳統父父子子的那一套來壓迫孩子,而是把自己當成家裡普通的一員,平等地與自己的子女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有時他還當著孩子的面給牧師太太布菜。他是和樂及其兄弟姐妹的啟蒙老師、朋友和引路人。

林至誠愛笑,他也教他的孩子們要多笑,兄弟姐妹之間不能吵架。林至誠笑的教育很成功,笑成了是林家人的標誌,笑使得這個多子女的大家庭一團和氣。當然,也有後遺症。林語堂回憶說,上大學後,他要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不要隨便地以笑示人,那樣顯得太傻氣。

林至誠最疼愛的就是調皮搗蛋的小兒子。每次佈道回來,牧師太太專門給他準備了一碗豬肝面補身子,可吃不上幾口,就全數留給了和樂。和樂也心疼父親,吃幾口,又讓給父親。就這樣,一碗面都涼了,父子倆還在讓來讓去,自有一番樂趣在。在林語堂的記憶里,那豬肝面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從不發脾氣的林至誠也有生氣的時候。和樂太調皮了,他拿起棍子,作勢要打,可看見平時無法無天的和樂嚇得面無血色,做出怪樣子,就忍不住一笑了之。

林至誠把身上最真最純最美好的一面交給了和樂。和樂也成了林至誠式的林語堂。他以一個中國鄉村牧師的睿智、父親的慈愛成就了一個享譽東西半球的世界級作家。在林語堂最著名的著作之一《生活的藝術》中,我們還時時可以看見這位鄉村牧師的影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