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七

茅盾說:「我們有時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帶著一些『阿Q相』…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畫隱伏在中華民族骨髓里的不長進的性質,——阿Q相。」

鄭振鐸說:「這個阿Q,許多人都以為就是中國人的縮影。」

錢杏邨則批評魯迅:「不但沒有抓住時代,而且不曾追隨時代。」錢的文章發表於1928年,馬上有人撰文反駁:《阿Q時代沒有死》。

魯迅自己說:「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在中國實在是一件難事…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

1933年,魯迅在《再談保留》一文中又說:「十二年前,魯迅作了一篇《阿Q正傳》,大約是暴露國民的弱點的。」

魯迅認為,「中國國民性的墮落…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遠,加以『卑怯』與『貪婪』,但這是歷久養成的,一時不容易去掉。」

這「一時」是多久,魯迅沒有講。

幾千年形成的病根,幾十年難以去掉。歷史有不易察覺的慣性。

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讀《阿Q正傳》深有感觸,他寫道:「可憐的阿Q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由此可見,國外也有阿Q。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指出:「《阿Q正傳》是一篇好小說,我勸看過的同志再看一遍,沒看過的同志好好地看看。」

真該好好地看看。

魯迅研究國民性由來已久,《吶喊》是一次集中噴發。他要「救救孩子」,免得他們長大後,「昏天黑地的在社會上混。」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遺憾地發現,阿Q還在到處走,雖然他已經不戴氈帽,不唱「我手執鋼鞭將你打!」。怯懦、油滑、短視、中立;麻木、僥倖、忘卻、投機;自卑、自傲、自欺欺人、欺軟怕硬……學界商界演藝界的阿Q,市井的阿Q,農村的阿Q,機關大樓里的阿Q……

花樣翻新的精神勝利法,還在強勢推銷。「市場前景」難以測量。

二十年代前後,魯迅成為魯迅,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的心。」由於他的作品立意不凡,樣式特別,吸引了大批追隨者。他仍在教育部,兼了北京大學的課,以講師的身份講授《中國小說史略》。他花掉多年積蓄,賣掉紹興老屋,在北京八道灣買了房子,將母親、朱安和弟弟都接來同住。他回過一次紹興,閏土來看他,當初的英俊少年變得非常木訥,像個木偶人。魯迅為此寫下著名的《故鄉》,憂鬱的目光瞄準飽受欺壓的底層。

早年在南京下礦井,魯迅對「鬼一般工作著」的礦工們印象極深。

病態的社會,苦難深重的底層,此二者,牢牢地牽扯著魯迅的神經。

他一直在看,深入地看。

悲天憫人的情懷,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傳統。

杜甫看。白居易看。蘇東坡看。陸遊看……

1923年的7月,魯迅和周作人突然鬧翻了,開始自己弄飯吃。次年初他搬出八道灣,住進西四條磚塔衚衕。六月十一日,魯迅回八道灣取他的東西,「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詈毆打。」啟孟即周作人,其日本妻子名叫羽太重久。

兄弟失和,從此不見面,與這日本女人有關。細節無考。周氏兄弟共同的朋友川島是目擊證人,寫過文章《弟與兄》。

魯迅回憶往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叫《風箏》,表明他對弟弟是牽掛著的。川島也披露了兄弟失和之後的一些事。

周氏兩兄弟道不同。論述已多,此不贅言。

魯迅從北大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並遷西三條長住,戲稱工作間為「老虎尾巴」。幾年間他陸續接待了大量的來訪者,多為青年。「五四」運動使中國青年走到歷史的前台,魯迅是他們持久的偶像之一。《吶喊》使無數青年想要吶喊。魯迅待客的房間小,他吸煙又多,常把玻璃窗打開,透透氣。窗外有個小院子,院中有楊樹,冬日盛開著幾樹梅花。

談話不拘題目,往往一談大半天。來訪的青年們還留下吃飯。言語激烈碰撞時,魯迅靜靜地抽煙,望望玻璃窗外的楊樹或梅花。

這情形與紹興會館的那幾年形成鮮明對照。

魯迅四十齣頭了。他和小他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很融洽。爭論,探討,夾雜輕鬆的閑聊與開懷大笑。思想自由地綻放著。這是中國式的思想討論班。思想的火花噴濺到社會。此間魯迅忙於支持青年們的未名社,辦《語絲》和《莽原》雜誌,而他的寫作瞄準了散文詩。跳躍而短促的句子,沉鬱而滾燙的意象,彷彿思想自動尋找著火山口。《野草》令人聯想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蕭軍等人回憶:《野草》震動了他們的心。

魯迅在女師大講廚川百村的《苦悶的象徵》。這本論藝術的專著是魯迅翻譯的,它有兩個思想來源:柏格森的創化論、精神綿延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藝術是苦悶的產物。苦悶源於對現存秩序的不認同,在「不」的領域矜持著,固守著。苦悶是能量的蓄積。魯迅十幾歲就開始苦悶,他追憶說:「父親的窮下來,也是一件好事,使我想了很多事情。」他在南京苦悶,在東京、仙台苦悶,回國後依然苦悶。他把身體放到一邊,讓精神迎著苦悶頑強地生長。精神界之戰士,這彷彿命中注定。不同時期的苦悶似乎各有名稱,先前叫吶喊,此間叫彷徨。

《新青年》的編輯部散了,對魯迅刺激很大。陳獨秀去了上海,打算把這本影響甚大的雜誌帶入政治的可操作的層面;胡適鑽進了「整理國故」的象牙之塔。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尚彷徨。」

這是小說集《彷徨》的題辭。

思想者前行艱難。在確認了自己的選擇之前,寧願寂寞著,彷徨著。

所謂獨立思考,必然伴隨著寂寞與彷徨。

在中國,寂寞、孤獨幾乎是思想的同義語。

魯迅苦悶著,壓抑著。

壓抑好比將氣球按入水,按得越深,氣球彈得越高。

思想,藝術,語言,乃是壓力所致。魯迅的文字像鑽石般堅硬而漂亮,乃是長期受力的一種結果。他的輕鬆,隨意,是從不輕鬆、不隨意的地方爭來的。猶如他的幽默,有著並不幽默的廣闊的背景。

按一般人的理解,二十年代中期的魯迅已經名利雙收了,卻何苦還跟自己過不去?教育部官員,大學正教授,著名作家,青年偶像,他已是許多人眼中的社會精英、上層人物。然而他從未給人留下社會名流的印象,他的生活十分簡樸,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包括砸煤劈柴這類體力活。

思想者偏愛干粗活、手工活,中外例子甚多。嵇康打鐵,陶潛種田,萊布尼茨當針表匠,維特根斯坦送掉巨額遺產做了一所中學的園丁。海德格爾是木匠的兒子,自己也喜歡擺弄鐵鎚,搭建托特瑙山上的小木屋,而他驚動歐洲的「上手性與在手性」的傑出思想,是從鐵鎚的起落中悟出的。

質樸有豐富,奢華有單調。

唯有質樸的狀態方能與豐富照面。

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是一名質樸者,能思想者,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貴族,反襯形形色色的暴發戶。能思想者就是能感受者。能感受者就是能幸福者!

一個辛勤耕耘的老農民,其對自然、對生活感覺的豐富,當勝於幾打名韁利鎖之輩。後者其實挺可憐,他的最高境界,不過是動物式的慾望循環。

魯迅毫不經意地滯留於質樸的狀態,遠離了惰性群體的持存狀態。

奢華有單調是說:當一個人有了小汽車的時候,他再也看不見自行車的諸般好處與妙處。

魯迅從質樸出發,展開他的豐富而強勁的思考。毋寧說,一切強勁的思考,均與質樸為鄰。

思想與奢華不兩立。

如果二十年代的魯迅過上了成功人士的奢華生活,出門擺譜,回家享受,那麼,「思想」就會跟他過不去。

魯迅穿有補丁的衣衫和皮鞋到女師大上課,惹得闊小姐們掩嘴嬌笑。他這叫名士風度么?從魏晉唐宋到明清、民國,不拘小節的名士、狂士的故事太多了,魯迅是這支奇特的隊伍中的一員么?女生們私下議論著。

魯迅在課堂上講廚川百村,批評弗洛伊德。他一再抨擊性的潛意識學說,倒使人聯想他的已經受到意識控制的潛意識。

升華的魯迅,也許尚處於回望那升華的地基的開端。

學貫中西與文理的魯迅,講課隨意發揮,旁徵博引,妙趣橫生。他不是學者型的教授,知識的後面有思想支撐。他無意帶出一群女戰士,卻能對她們潛移默化。

清華、北大、女師大的學生們,讀著魯迅的書。讀著《語絲》周刊、《莽原》雜誌,以及胡適梁實秋周作人林語堂等人的作品。

「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聲音在延續著。聲音也在分化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