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先生逝世後,傅漢斯、張充和從美國電傳來一幅挽辭。字是晉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張充和寫的。詞想必也是她擬的。只有四句:

不折不從

亦慈亦讓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貼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這位四妹對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荒蕪同志編了一本《我所認識的沈從文》,寫得最好的一篇,我以為也應該是張充和寫的《三姐夫沈二哥》。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數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歷表時,「民族」一欄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選擇。湘西有少數民族血統的人大都有一股蠻勁,狠勁,做什麼都要做出一個名堂。黃永玉就是這樣的人。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發胖了),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小時是個頑童,愛游泳(他叫「游水」)。進城後好像就不遊了。三姐(師母張兆和)很想看他游一次泳,但是沒有看到。我當然更沒有看到過。他少年當兵,漂泊轉徙,很少連續幾晚睡在同一張床上。吃的東西,最好的不過是切成四方的大塊豬肉(煮在豆芽菜湯里)。行軍、拉船,鍛鍊出一副極富耐力的體魄。二十歲冒冒失失地闖到北平來,舉目無親。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筆打出一個天下。經常為弄不到一點東西「消化消化」而發愁。冬天屋裡生不起火,用被子圍起來,還是不停地寫。我一九四六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他寫信把我大罵了一頓,說:「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筆,怕什麼!」他在信里說了一些他剛到北京時的情形。——同時又叫三姐從蘇州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支筆打出了一個天下了。一個只讀過小學的人,竟成了一個大作家,而且積累了那麼多的學問,真是一個奇蹟。

沈先生很愛用一個別人不常用的詞:「耐煩」。他說自己不是天才(他應當算是個天才),只是耐煩。他對別人的稱讚,也常說「要算耐煩」。看見兒子小虎搞機床設計時,說「要算耐煩」。看見孫女小紅做作業時,也說「要算耐煩」。他的「耐煩」,意思就是鍥而不捨,不怕費勁。一個時期,沈先生每個月都要發表幾篇小說,每年都要出幾本書,被稱為「多產作家」,但是寫東西不是很快的,從來不是一揮而就。他年輕時常常日以繼夜地寫。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來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時夜間寫作,竟致暈倒,伏在自己的一攤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發現。我就親眼看到過他的帶有鼻血痕迹的手稿。他後來還常流鼻血,不過不那麼厲害了。他自己知道,並不驚慌。很奇怪,他連續感冒幾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他的作品看起來很輕鬆自如,若不經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來的。《邊城》一共不到七萬字,他告訴我,寫了半年。他這篇小說是《國聞周報》上連載的,每期一章。小說共二十一章,21×7=147,我算了算,差不多正是半年。這篇東西是他新婚之後寫的,那時他住在達子營。巴金住在他那裡。他們每天寫,巴老在屋裡寫,沈先生搬個小桌子,在院子里樹陰下寫。巴老寫了一個長篇,沈先生寫了《邊城》。他稱他的小說為「習作」,並不完全是謙虛。有些小說是為了教創作課給學生示範而寫的,因此試驗了各種方法。為了教學生寫對話,有的小說通篇都用對話組成,如《若墨醫生》;有的,一句對話也沒有。《月下小景》確是為了履行許給張家小五的諾言「寫故事給你看」而寫的。同時,當然是為了試驗一下「講故事」的方法(這一組「故事」明顯地看得出受了《十日談》和《一千零一夜》的影響)。同時,也為了試驗一下把六朝譯經和口語結合的文體。這種試驗,後來形成一種他自己說是「文白夾雜」的獨特的沈從文體,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燭虛》)中尤為成熟。他的親戚,語言學家周有光曾說「你的語言是古英語」,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講創作,不大愛說「結構」,他說是「組織」。我也比較喜歡「組織」這個詞。「結構」過於理智,「組織」更帶感情,較多作者的主觀。他曾把一篇小說一條一條地裁開,用不同方法組織,看看哪一種形式更為合適。沈先生愛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頭地腳頁邊,都是修改的字跡,蜘蛛網似的,這裡牽出一條,那裡牽出一條。作品發表了,改。成書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總要改。有時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來的,以至三姐後來不許他改了(三姐是沈先生文集的一個極其細心,極其認真的義務責任編輯)。沈先生的作品寫得最快,最順暢,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從文自傳》。這本自傳沒有經過冥思苦想,只用了三個星期,一氣呵成。

他不大用稿紙寫作。在昆明寫東西,是用毛筆寫在當地出產的竹紙上的,自己折出印子。他也用鋼筆,蘸水鋼筆。他抓鋼筆的手勢有點像抓毛筆(這一點可以證明他不是洋學堂出身)。《長河》就是用鋼筆寫的,寫在一個硬面的練習簿上,直行,兩面寫。他的原稿的字很清楚,不潦草,但寫的是行書。不熟悉他的字體的排字工人是會感到困難的。他晚年寫信寫文章愛用禿筆淡墨。用禿筆寫那樣小的字,不但清楚,而且頓挫有致,真是一個功夫。

他很愛他的家鄉。他的《湘西》、《湘行散記》和許多篇小說可以作證。他不止一次和我談起棉花坡,談起楓樹坳——一到秋天滿城落了楓樹的紅葉。一說起來,不勝神往。黃永玉畫過一張鳳凰沈家門外的小巷,屋頂牆壁頗零亂,有大朵大朵的紅花——不知是不是夾竹桃,畫面顏色很濃,水氣泱泱。沈先生很喜歡這張畫,說:「就是這樣!」八十歲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鳳凰,領著她看了他小說中所寫的各處,都還沒有大變樣。家鄉人聞知沈從文回來了,簡直不知怎樣招待才好。他說:「他們為我捉了一隻錦雞!」錦雞毛羽很好看,他很愛那隻錦雞,還抱著它照了一張相,後來知道竟作了他的盤中餐,對三姐說「真煞風景!」錦雞肉並不怎麼好吃。沈先生說及時大笑,但也表現出對鄉人的殷勤十分感激。他在家鄉聽了儺戲,這是一種古調猶存的很老的弋陽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對年輕人打鼓失去舊范很不以為然。沈先生聽了,說:「這是楚聲,楚聲!」他動情地聽著「楚聲」,淚流滿面。

沈先生八十歲生日,我曾寫了一首詩送他,開頭兩句是:

猶及回鄉聽楚聲,

此身雖在總堪驚。

端木蕻良看到這首詩,認為「猶及」二字很好。我寫下來的時候就有點覺得這不大吉利,沒想到沈先生再也不能回家鄉聽一次了!他的家鄉每年有人來看他,沈先生非常親切地和他們談話,一坐半天。每當同鄉人來了,原來在座的朋友或學生就只有退避在一邊,聽他們談話。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輩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們時充滿感情。沒有他們的提挈,沈先生也許就會當了警察,或者在馬路旁邊「癟了」。我認識他後,他經常來往的有楊振聲、張奚若、金岳霖、朱光潛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無朋黨色彩,也無酒食徵逐。清茶一杯,閑談片刻。楊先生有一次托沈先生帶信,讓我到南鑼鼓巷他的住處去,我以為有什麼事。去了,只是他親自給我煮一杯咖啡,讓我看一本他收藏的姚茫父的冊頁。這冊頁的芯子只有火柴盒那樣大,橫的,是山水,用極富金石味的墨線勾輪廓,設極重的青綠,真是妙品。楊先生對待我這個初露頭角的學生如此,則其接待沈先生的情形可知。楊先生和沈先生夫婦曾在頤和園住過一個時期,想來也不過是清晨或黃昏到後山諧趣園一帶走走,看看湖裡的金絲蓮,或寫出一張得意的字來,互相欣賞欣賞,其餘時間各自在屋裡讀書做事,如此而已。沈先生對青年的幫助真是不遺餘力。他曾經自己出錢為一個詩人出了第一本詩集。一九四七年,詩人柯原的父親故去,家中拉了一筆債,沈先生提出賣字來幫助他。《益世報》登出了沈從文賣字的啟事,買字的可定出規格,而將價款直接寄給詩人。柯原一九八○年去看沈先生,沈先生才記起有這回事。他對學生的作品細心修改,寄給相熟的報刊,盡量爭取發表。他這輩子為學生寄稿的郵費,加起來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抗戰時期,通貨膨脹,郵費也不斷漲,往往寄一封信,信封正面反面都得貼滿郵票。為了省一點郵費,沈先生總是把稿紙的天頭地腳頁邊都裁去,只留一個稿芯,這樣分量輕一點。稿子發表了,稿費寄來,他必為親自送去。李霖燦在麗江畫玉龍雪山,他的畫都是寄到昆明,由沈先生代為出手的。我在昆明寫的稿子,幾乎無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一九四六年,鄭振鐸、李健吾先生在上海創辦《文藝復興》,沈先生把我的《小學校的鐘聲》和《復仇》寄去。這兩篇稿子寫出已經有幾年,當時無地方可發表。稿子是用毛筆楷書寫在學生作文的綠格本上的,鄭先生收到,發現稿紙上已經叫蠹蟲蛀了好些洞,使他大為激動。沈先生對我這個學生是很喜歡的。為了躲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