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破譯《西遊記》

《西遊記》的作者是中國明朝的吳承恩,歷史不能說十分遠古。故事明顯受到西土佛教文化的影響。然而,我們可以說,它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的神話故事,故事驚險曲折,想像離奇,是中國最偉大的神話小說。幾百年來,它被全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男女老少所喜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還會以其特殊的魅力幾百年、幾千年地流傳下去。

對這個神話故事的分析,將使得我們透視人類精神世界、研究人格心理學有著極為深刻的發現。

《西遊記》中描寫了一個從石頭中誕生的仙猴,在創造了大鬧天宮的傳奇事迹之後,曾受到嚴厲懲罰,後又接受了佛祖的安排,走上去西天取經的道路。在漫漫的取經之路,歷盡千難萬險,戰勝群妖惡魔,終於護送唐僧到達極樂世界,完成了取經的使命,自己也由此修成了正果。

故事自始至終充滿了孫悟空的英雄主義,表現了人與客觀環境鬥爭的實踐性,表現了人在實踐中不斷地解決矛盾、戰勝客體、征服世界的努力。

僅從表面意義看來,故事提供了一種在幻想的境界中解決幻想的矛盾的旋律。或許僅僅以這個表面的故事,就可以使我們找到它廣泛流傳、長久不衰的魅力。

然而,同人類所有的神話故事一樣,《西遊記》之所以有力量,絕對不在於其表面的故事。一個神話,當它用幻想的方式敘述一個幻想的解決矛盾的過程時,並不一定真正打動人。幻想的方式解決的矛盾必須是真實的、現實的矛盾。那麼,我們必須探究的是這部作品解決了潛藏在人們心中什麼樣的矛盾。

孫悟空歷經千難萬險,戰勝群妖惡魔取經成功,含有怎樣更深刻的象徵意義呢?

最初的一種分析,孫悟空大鬧天宮,與玉皇大帝、佛祖如來、神仙世界的對抗,表明了平民階層對王權、神權的叛逆精神。他走上取經的道路,修得正果,又表明了不得不接受王權和神權的統治,最終被招安的結局。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的一個藝術反映。

這種象徵在這部小說中無疑是存在的。由此我們還聯想到中國另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水滸》,一群綠林好漢與朝廷對抗,集結在梁山泊造反,最後卻令人遺憾地被朝廷招安。《水滸》以現實的故事表現了《西遊記》以神話故事同樣的政治邏輯,體現了同樣的社會現實。

然而,《西遊記》持久而深刻的影響力,那種在不同年齡段的讀者中引起的深刻情感觸動,其餘音裊裊的籠罩性,註定有著更深刻的象徵。

根據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我們發現《西遊記》中還潛藏著一個象徵,是作者吳承恩比較自覺地隱含在作品中的,我們可以將孫悟空取經的過程,看成佛教修鍊的過程。

在這個修鍊過程中,所謂佛,正是佛教意義上的佛。所謂魔,正是佛教修鍊中所講到的魔境,是一個人必須戰勝的幻相。這個幻相無論來自於客觀世界的刺激,還是直接產生於內心,都是修鍊者必須戰勝的干擾。

書中的主要人物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甚至白馬,都在比喻一個修鍊者。唐僧象徵修鍊者的本心;孫悟空象徵元神;豬八戒象徵慾望;沙和尚象徵軀體。戰勝一個個妖魔的過程,就是在修鍊中戰勝各種魔相、魔境的過程。

到西天取來的經書,有「無字經」和「有字經」兩種。「無字經」不過隱喻著禪宗所說的「佛祖西來無一字」,體現著禪宗所說的「言語道斷」。所謂「有字經」,又是各種各樣可以誦讀的佛經。

《西遊記》中五花八門的變化神通,都可以從佛教修鍊的神通中找到對應的說法。《西遊記》中被誇張與神化的高能本領,都是佛教修鍊中的神秘功能。

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吳承恩在這樣一個戰勝千難萬險的曲折故事下面,隱藏著其自覺設置的修鍊的象徵。作者的整個敘述過程也到處表現出了他對佛家修鍊的知識和見地,表現出他的許多專業性經驗和領悟,其象徵的含義對讀者有著內在的深刻影響,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一種暗示。

然而,它還有更深刻並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象徵未被發現。它必定是解決了人生一些帶有普遍意義的重大矛盾,才能夠引起人們在潛意識深處的內在共鳴與震動。人們都能在自己生命的深處,體會到一種不可抗拒的情緒感染。

在閱讀《西遊記》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感到潛在情緒和潛在目的的實現。可以說,《西遊記》讓眾多的人做了一個偉大的夢。這個夢不僅是其表面故事所提供的一般性英雄主義

;不僅是人類一般意義上對封建神權、王權的抗爭與歸順;也不僅僅是佛家氣功修鍊、佛教宗教修鍊的象徵。

在這三層意義的下面,還有更加具體也更加深刻、普遍的象徵含在其中。

這樣,就將進入我們對《西遊記》的發現。

一,孫悟空最初來自一塊仰承天地山川靈氣的石頭,這塊石頭在天地之氣交合之時破裂開來,跳出一個赤身裸體的仙猴。這個猴子的誕生其實隱含著人類起源的概念,或者說隱含著生命起源的概念:動物的生命,其最根本的來源在於天地之間。

這個頑皮的小仙猴不久就走上了求師學道之路。書中描述了他如何學穿人衣,學走人步,如何學習本領。這個過程不過是人類從赤身裸體的原始狀態走向文明的縮影,也表明一個人從赤身裸體的嬰兒起,如何穿上衣服,如何開始依依哇哇學習人類語言、掌握知識的過程。

作者在其編造的神話中,不由自主地、象徵地道出了人類的起源,一個人的起源,人類從嬰兒到童年的最初階段,一個人從嬰兒到童年的最初階段。

正是從這第一步開始,作者就不自覺地開始象徵地描述人類的命運,一個人的命運。他自以為在寫一個練功修佛的故事,但在實際上,他已經被人類、被人的生命的故事與邏輯所捕獲。

二,孫悟空學會人言人語、穿著打扮,並學會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之後,有一段在花果山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段生活中,他領導群猴建立猴的樂園,一會兒襲擊人國,一會兒翻騰龍宮,一會兒直搗地獄,直到後來大鬧天宮。

這段故事不過象徵地描述了人的兒童時期。

這是一個無法無天的時期,一個無視世界秩序的時期,一個充滿造反精神、任意玩鬧的時期,是兒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遊戲時期。

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能夠感受到這段故事淋漓酣暢的痛快感。兒童會有一種發自本心的神往與共鳴,成年人則透過這段故事重新感受了自己的童年。

對於兒童,就是那種無法無天的遊戲要求與已經受到的秩序規範之矛盾。這個矛盾在這段故事中被幻想地解決了。

成年人則更加深刻地面對這個矛盾。他不僅回憶起兒童遊戲狀態與自小就受到的規範之間的矛盾,而且更感受到這種矛盾在成年階段的強烈化,感受到秩序的更加嚴酷的壓迫。

因此,這段故事對成年人的激動就更為深刻,它幻想地解決了一個潛藏在人們心中的矛盾衝突。

三,孫悟空無法無天的行為驚動了天宮,並與天宮這個秩序的象徵發生衝突。天宮做出的第一個應急反應是,封孫悟空為弼馬溫。這個招安最終破產,天宮又派天兵天將前往花果山鎮壓。武裝鎮壓被孫悟空驚人的才能所擊敗,天宮不得不又一次接受孫悟空的條件,承認他自封的「齊天大聖」。

這段故事非常貼切地象徵了家庭和社會對兒童無拘無束自由狀態的最初規範。這種規範包含著哄騙與安撫,也包含著一定的嚴厲和打罵。

我們從中非常生動地看到了人在兒童時期的遭遇。

孫悟空對於天宮最初發出的武裝圍剿的勇敢反抗,以及對於安撫的幼稚可愛的上當接受,特別形象地反映出古往今來的家庭都能普遍看到的父母對孩子的軟硬兼施的哄勸與訓斥相結合的教育過程。

這一時期,天宮對孫悟空(或者說秩序對兒童)的態度還是慈嚴兼備,以慈為主的。

四,可惜的是,孫悟空最終未能夠在這種軟中帶硬的安撫中安守本分。他的兒童的天性,無拘無束的活力,終於在不可饒恕的範圍內突破了秩序規範。他把蟠桃大會這一神聖的活動攪得亂七八糟,不成體統。

闖下彌天大禍的孫悟空在驚駭之餘逃之夭夭,然而,破壞的嚴重性使天宮忍無可忍,秩序的鎮壓開始了。

接下來是孫悟空與秩序世界的大規模對抗,這就是大鬧天宮。是天兵天將大規模地圍剿花果山。是孫悟空被放到八卦爐中煅燒。是他從八卦爐中奇蹟般地逃生之後,更加瘋狂地、肆無忌憚地對抗天兵天將。

就在他的破壞性行為勢如破竹、似乎無敵於天下的時候,佛祖出現了。

佛法無邊──在和佛祖的對抗中,孫悟空失敗了。他被鎮服在佛祖巨手化做的五行山下。

一個特別重要的象徵出現了。

西天佛祖在這裡是典型的父親的象徵。這種象徵絕沒有一絲一毫牽強附會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