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狼來了

讓我們從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開始,它就是《狼來了》。

這個故事多少年來大多以口頭的方式流傳,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是大多數人在童年時期接觸最早又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其情節簡單到似乎可以一眼看到底,沒有任何隱蔽的秘密值得分析。而我們正是要在一個看來像白紙一樣簡單的故事中,看到深藏在人格中的某些情結。

《狼來了》的故事確實再簡單不過。

一個孩子在山頂上放羊。一天他覺得很無聊,便突發奇想,站在山頂上向山下高呼:「狼來了!狼來了!」山下村子裡正在忙碌的人們聽到呼喊紛紛扛著鋤頭扁擔跑上山來。但山上哪裡有狼,這只是放羊娃的一個惡作劇。大人們便下山了,這個孩子繼續日復一日地放羊。

又一天,他又一次在山頂上高呼:「狼來了!狼來了!」山下的人們聽到他一聲比一聲高的呼救,想必是經過多多少少的猶豫,還是拿著扁擔鋤頭趕上山來。這一次,大人們依然上了當,狼的影子都沒有,放羊娃和羊群安然無恙。大人們只好又紛紛下山了。

這一天,狼真的來了。放羊娃在山頂上高聲呼救,但任憑他喊破了嗓子,再沒有一個大人趕上山來。放羊娃與羊群被狼吃掉了。

這無疑是一個實施戒謊教育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廣泛,人們往往從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來解釋。然而我們說,這個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原因絕非如此簡單。它所蘊含的觸動靈魂的力量,幾乎使所有的兒童聽到以後都產生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年輕的父母在對兩三歲的子女講述這個故事時引起的強烈反應。孩子們往往會睜大了眼睛,用摻雜著遐想的驚駭目光仰望著家長。這時的父母就會充分意識到故事震懾兒童心靈的效果。家長威嚴矗立,幼兒則用驚懼的目光仰望著《狼來了》的故事砌造起來的高大權威。

只要注意體會自己在兒童時代對這個故事的心靈反應,或者認真觀察兒童們聽到這個故事時的反應,就會知道,這個故事的力量並不在於結局的可怕──遠比這可怕的童話故事多得很,卻遠不及這個故事能夠觸動兒童──而在於它觸動了兒童內心隱藏的深刻衝突。

可以說,每個兒童心中都隱藏著放羊娃那種說謊的衝動,雖然他們並不一定自覺,然而,這個故事使他們隱約意識到自己有放羊娃同樣的危險。

在人類社會中,相當一些童話是勸喻性的,在告誡兒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錯誤總帶來相應的懲罰。對於一個遙遠的、輕易不犯的錯誤,再重的懲罰也不可怕。但對於一個時時可能犯並且經常渴望犯的錯誤,「被狼吃掉」的懲罰就顯得觸目驚心了。

說謊的衝動與戒謊的懲罰,是人類從兒童時代起就隱蔽著的深刻衝突。

中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與《狼來了》十分相似,它就是東周末年的《幽王烽火戲諸侯》。

昏聵的周幽王寵信他的后妃褒姒,而褒姒卻終日不見笑臉,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褒姒答曰:「妾生平不笑。」周王便曰:「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後一笑者,賞賜千金。」這時,就有虢石父獻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

恐彼入寇,乃於驪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鳴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啟王后齒,必須同後遊玩驪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

對於這個亡國之計,幽王居然回答:「此計甚善。」往下故事的進展,《東周列國》這樣寫道:幽王「乃同褒後並駕往驪山遊玩,至晚設宴驪宮,傳令舉烽。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驪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於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徵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徵兵!朕今與王后出遊驪宮,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與卿無與!』遂不聽鄭伯之諫。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光燭天。畿內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驪山,但聞樓閣內管籥之音。幽王與褒姒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歸。褒姒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並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於此。」

時隔不久,周幽王被敵兵圍於城中,這時,又是那位虢石父奏曰:「吾王速遣人於驪山舉起烽煙,諸侯救兵必至,內外夾攻,可取必勝。」幽王從其言,遣人舉烽。結果是:「諸侯之兵,無片甲來者。蓋因前被烽火所戲,是時又以為詐,所以皆不起兵也。」在這場戰亂中,周幽王與褒姒先後被敵軍殺死。

我們看到一個和《狼來了》如出一轍的故事,周幽王受到的懲罰也與放羊娃同樣慘烈。

周幽王「舉烽火」和放羊孩高呼「狼來了」一樣,是說謊的行為。放羊娃說謊,只是滿足一種衝動,取得一種精神上的快樂;周幽王說謊,也並不是為了任何實際的利益,也是在滿足一種說謊的衝動,通過說謊的惡作劇取得開口一笑的享受。

童話故事與歷史故事中隱含著相同的心理機制。周幽王和褒姒這一自殺性的說謊遊戲,蘊含著與兒童一樣的內心衝動。

周幽王「舉烽火」與放羊娃高呼「狼來了」同屬於兒童性的說謊衝動,那麼,兒童的說謊衝動來自哪裡?

很顯然,它來自成年人的社會。

說假話並不都被人類社會否定,也並不都給予嚴懲。恰恰相反,在某些時候,說謊還會

得到人類社會很高的「獎賞」。在一定程度上,說謊是人類社會永遠不可避免的現象。

首先,我們看到所謂「善良的謊言」的存在。

為了幫助和安慰他人,為了集體的利益,「善良的謊言」是經常存在的:對身患絕症的病人,要用假話掩蓋其疾病的真相;對於需要幫助的他人,竭力掩藏自己的困難,誇張自己的能力;在一切需要犧牲的地方,用假話掩蓋自己的苦難與喪失;一個勉力支撐生活重擔的母親可以每日強顏歡笑,掩藏自己的勞累和病痛……如此等等的「說謊」行為都被人類社會稱為美德,而予以道義上的高額獎賞。

這種獎賞常常還超出道義的範圍,給這些人帶來更為完整的人生成功。具有美德的人是被社會稱道的、尊重的、推崇的、照顧的,社會絕不將「說謊」這個在實際中已經帶有極大貶義的辭彙加在這些人身上。

但實際上,當一個母親滿身病苦疼痛硬撐著身體照顧子女,還強顏歡笑地說自己很舒服時,這顯然是謊言。這樣的謊言自然應該得到也得到了社會的獎賞。這種獎賞機制從嬰兒一出生起,就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輸入到幼小生命的大腦中:摔倒了,疼,說不疼,被誇獎為「勇敢」;打針時,疼,說不疼,同樣被誇獎為「勇敢」。

許多對美德的獎賞都在培育善良的說謊。

接著,我們又看到被稱為「智慧」的說謊。

在人類社會中,一切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鬥爭都充滿了說謊的智慧。特別在對立性質顯然的敵我鬥爭中,掩蓋真相,製造假相,聲東擊西,兵不厭詐,都是大規模的、極端的說謊行為。可以這樣說,對敵鬥爭的智慧在相當程度就是說謊的智慧,欺騙敵人的智慧。

對於這種「智慧」,人類社會不但從未給過懲罰,反而給予高額的獎賞。因為兵不厭詐、愚弄敵人的說謊技術而成為戰爭中的輝煌勝利者,不僅享受了勝利,還被人類歷史稱為智慧與天才。

對於這類智慧說謊的高額獎賞機制也滲透在兒童的生活中。兒童時代的一切遊戲,捉迷藏,打仗,下棋,玩牌,都在運用和鼓勵著這種智慧。相當多的兒童遊戲和成年人的娛樂項目一樣,都在模仿戰爭。兵不厭詐是這些遊戲的智慧準則之一。掩蓋真相、製造假相、愚弄敵人是貫穿遊戲的准說謊行為。然而,它們因為一貫得到勝利的「獎賞」而受到鼓勵和培育。

當一個兩歲的孩子把頭蒙在被子里,高嚷著「我沒有了」時,他已經在和大人的嬉戲中運用這種智慧的說謊。而當母親佯裝找不到他,自言自語地東搜西尋時,小孩子最終便一掀被子得意地喊道:「我在這裡!」這時,母親的驚嘆就給了兒童以一個「智慧謊言獎」。

當然,自古以來對於戰爭中「兵不厭詐」的智慧從來不冠以「說謊」這個貶義詞。

再接著,我們就可以談到一般被稱為「說謊」的說謊了。

只要是被稱為「說謊」的說謊,就已經帶有道義的批判,詞性的貶義。這一類「說謊」是千差萬別的,根據人類社會道德的評判,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大類,是屬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