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輝煌 第71章 武漢新政(三)

漢陽鐵廠,這座鋼鐵聯合體傾注了司徒南和宋子文等人的心血,被作為民族復興的標誌被給予厚望,不僅生產各種鋼鐵,也製造各類裝備。

由漢陽鐵廠和揚子機器公司組成的武漢工業集團佔據中國一半的鋼鐵產量(東北地區日企不算),90%的鐵軌生產,很快又要生產船用鋼板、建築鋼鐵、特種鋼材以及各類大型工礦業裝備。

為此,美華公司在未來十年內將計畫投資2億美元!是美華財團在國內投資中最大的一筆。

漢陽鐵廠,巨大的平爐佇立在司徒南面前,這裡的空氣都含有一絲炙熱的氣息,讓人興奮。

「好傢夥!生產沒什麼問題吧?」

司徒南問道,聽說鐵廠又建了一批平爐,就想過來看看。

站在他身邊的是漢陽鐵廠的前任總裁,如今的行政部長宋子文,聽到司徒南的話,宋子文回應一個「你問對人了」的笑容,指著面前巨大的爐子如數家珍道:「這些平爐都是世界最先進的,每座日產量高達40噸。

我們規劃中的二期工程,計畫在5年內再建30座平爐,50座高爐,讓我們的鋼產量和生鐵產量都翻一番,實現年百萬噸目標。

為此,鐵廠專門修建了通往港口的鐵路,擴建碼頭,增大鐵礦石和煤倉庫,裝卸作業全機械化,效率大大提高,像不久前從美國運過來的爐體,半天就卸下來了。如果換成以前,那可費時了。」

宋子文對漢陽鐵廠有深厚的感情,前後見證鐵廠衰落,瀕臨破產,而後在自己手裡起死回生,現在正走向輝煌。

司徒南跑了一遍生產區,情況基本和宋子文說的差不多,鐵廠欣欣向榮,工人們似乎進入「忙碌的比賽」狀態。

讓他更開心的是,鐵廠里外國工程師隨處可見,他們大多是德國人,而往往跟在德國工程師屁股後面的是好幾個年輕的中國學生。他們渴望知識,刻苦學習,爭取取代指導他們的外國工程師。

「德國佬辦事還算認真,甚至刻板,嚴格要求每道工序。相比之下,我們就缺少這方面的觀念,還好,現在正在改變。」

從廠房裡出來,宋子文感慨道,暗暗佩服司徒南能找來這麼多德國佬,漢陽鐵廠發展迅速,以德國工程師為主的外國技術人員功不可沒。

「這跟德國的教育息息相關的。好技師都是從小打磨出來的,而我們的教育在這方面缺失嚴重。」

司徒南臉色凝重道,發展國家工業,總不能靠外國人,而國內工業落後,工人素質參差不齊,不得不讓人擔心。

漢陽鐵廠早兩年開辦漢陽鋼鐵學院,招收中學生,提供免費教育,給工廠培養技術工人,吸引了不少貧困學子。

在廠內,同時開辦夜校,提高工人素質,但遠遠跟不上漢陽鐵廠的發展速度,不過還好可以從上海廣州等地招聘人才,才堪堪夠用。

「我們傳統看不起技匠,現在是技術拯救國家的時候了。我建議,國內教育參考德國的職業教育。

特別對於那些貧窮家庭的孩子,政府企業都應該儘可能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給他們。」

司徒南一臉認真地對宋子文道,誰叫宋子文是行政院長呢,發展國民教育也是他的責任。

「德國職業教育?我記住了。」

宋子文點點頭。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司徒南這樣說,他必須重視,因為他還打算從司徒南身上「刮」下一筆教育經費呢。

事實上,師範類和技術類教育機構是司徒南最樂意花錢的,他欣賞那些才高八斗的大師們的同時,更明白中國最需要的勤勞樸實的工人。

嗯,這個資本家恨不得把工廠開得到處都是,下面有無數的工人為他賺錢。

見宋子文聽進去了,司徒南很高興,繼續回到鐵廠的話題。

「伯利恆公司很看好這邊的市場,想加強在國內的投資,下個月美國商務考察團就過來,嗯,這次投資可能是全方位的,你吩咐下面做好準備吧。」

司徒南笑道。

伯利恆公司已經在南華投資中嘗到了甜頭,國際化程度大大加快,加上司徒南從中引導,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一點也不奇怪。

「哦!太好了。我正想跟你說這事呢。」

宋子文笑道。

因為司徒南的關係,他清楚伯利恆公司的底細,全世界最大的鋼鐵產商,武器產商,幾乎所有關於鐵的產品都有伯利恆的影子。

如果能和伯利恆公司綁在一起,幾乎就把美國鋼鐵工業綁在一起了,重要程度遠遠超過以前從伯利恆公司進口技術設備。

或許漢陽鐵廠產能翻倍的時間能縮短不少,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將會大大加快。

宋子文心道。

意識到這次合作的重要性,宋子文一下子上升到國家戰略的程度。

「為了說動董事會那些人,我可廢了不少功夫,拿鐵路計畫來打動他們。」

司徒南又道。

伯利恆公司在一戰中賺足了歐洲人的錢,受美國汽車製造業、建築業快速發展刺激,伯利恆公司在美國的日子過得相當紅火,生產建築鋼材供不應求,(最好的建築鋼材生產商),股價連連上升,是美國兩家市值1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之一!

僅次於美國鋼鐵公司,正因為如此,為了超越美國鋼鐵公司,伯利恆公司在司徒南堅持下,大力投資南華和中國,這兩個亞洲新興市場。

「這倒也是,我們接下來要進行龐大的鐵路機會,對鋼鐵的需求將是無窮的。伯利恆公司不論在鋼鐵生產還是鐵路設備、機車動力等領域都是數一數二,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

宋子文分析道。

還好有司徒南在背後支持,不然這個家太難當了。鐵路不是說建多長就多長,錢才是關鍵,別人要看到武漢政府有能力修築鐵路,才會捨得投資鋼鐵和其他項目的。

以目前中國國力,佔據半個中國的武漢政府是拿不出修鐵路的錢,還得靠司徒南輸血。

實際上,司徒南趁著股市好,從1925年開始就悄悄拋售伯利恆、雪佛龍石油的股票,所佔份額在慢慢減少,套現資金轉到美華銀行,最後借給南華、武漢政府。

比如去年北伐戰爭,單是賬面上,政府就欠了美華銀行5000萬美元債務,以後也會越來越多。

關於鐵路計畫,宋子文和司徒南談過,知道司徒南對鐵路的瘋狂。南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大筆資金投入鐵路建設,南華鋼鐵工業被拉動起來,發展迅猛,鋼鐵產量僅僅三年就突破百萬噸,原來只有區區10萬噸產量的棉蘭鋼鐵廠被新崛起的新唐山鋼鐵廠遠遠地甩在身後。

但是,依舊不能滿足市場需要,要從美國進口鋼材,南華的鐵路、公路、船廠、工廠、現代化建築等就像巨獸吞噬大量的鋼鐵。這就是現代化文明的力量。

人有比較之心,宋子文也不例外,他上台後,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清除厘金,整頓財政系統,加強稅務控制,廣泛招聘熟悉經濟建設的青年官員,將庸庸碌碌只吃飯不干事甚至壞事的官場老油條清理出去,為的就是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來主導醞釀已久的五年工業計畫。

司徒南不會認為宋子文步伐太大,手段太嚴厲,得罪了一群頑固腐化的老官僚階層,相反很支持這種做法。

而鐵路無疑是摧毀封建社會,將阻礙工業發展的「土」地主爆破的大殺器!

回到家裡,司徒南和宋子文鑽進書房,繼續討論修鐵路的事。

「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太落後了,除了我們修建的粵漢鐵路,粵桂線,就只有京漢線,津浦線了。都是前清時候修築的,設備都老化了,加上時不時的戰火破壞,實際運力有限。」

司徒南看著牆上大幅中國地圖嘆道。

至於東北的鐵路,好是好,近年來發展也很快,但主要得益於日本滿鐵,中國人插不上手,在心裡已經被司徒南忽略了。或許他是對那張家父子沒什麼信心吧?

宋子文沒留意司徒南的疏忽,接話道:「南方十三省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北方地區先擱置,我們以武漢為中心,修東西兩條鐵路幹線,西到成都,東到上海,東西一條線,貫通長江沿岸省份,就相當於有了第二條長江航道。

還有廣(州)滬(上海)線,成昆線兩條幹線。」

宋子文在地圖上一划,以上海、武漢、成都、廣州為四點,一個貫穿南方十三省的鐵路圈就成型了,再輔以大大小小的支線,就構成完成的鐵路網路,大體上和後世的鐵路布局差不多。

「很好。」司徒南點點頭,又提醒道:「不過現在四川還不在政府手裡。」

「遲早的事!」

宋子文理所當然道,目光上移,又輕輕地地圖上虛畫一條長線,把新疆和山東連起來,最後一條是從北京直插蒙古高原。

宋子文的動作也是司徒南希望的,他淡淡一笑,沒說什麼。有些事,心裡有數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