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繁榮 第67章 鐵血獨立!

望華樓會議室內,燈火通明,頭上的幾架風扇正在悠悠地轉動,扇出的風帶走空氣中熱量。

白天的會議持續了一天了,但眾人一點疲憊也沒有,照樣熱情高漲地討論起華人立國的事宜。因此,此次會議也稱作望華樓會議。

白天里,策劃大會多時的高衛宣讀了大會的宗旨、議程以及列出了幾個重要的議題。

關於南洋華人獨立的宗旨,是這樣描述的:「人人生而平等,毋庸置疑,民主、自由是每個公民不可剝奪的權利,這個道理也適用在千萬生活在南洋的中國移民上。

漢民族幾百年來,在南洋傳播先進技術文化,促進了南洋的文明的發展,對這片漢民開發的土地具有天然的權利和義務,有獲得生存空間的權利。

這點不容反對,如果有人反對它,那將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將以寬容教誨敵人,用武力打敗敵人,用我們的鮮血捍衛這生存的權利!

我們耐心謹慎,謙虛有禮,謀求與待我以善的民族和平共處,共謀發展。

我們充分準備,勇敢戰鬥,聯合世界的華人同胞、聯合追自由平等的民族、聯合追求和捍衛正義的戰士共同奮鬥,為解除荷蘭王國的殘暴的殖民統治,推翻這一不合理的制度鬥爭……」

高衛宣讀南洋華人的獨立宣言,他那激情高昂的聲音在會議室里回蕩,一字一句都深深地落在眾人的心裡。

客觀而言,這是一份糅合了美國獨立宣言和華人民族主義的政治綱領,談不少多有文采,但字裡行間都透視著這群野心勃勃,飽含悲憤的華人精英團體「用華人的劍犁出華人的生存空間」訴求,也道出了無數流落在外的華人謀求自身安全和發展的泣血吶喊,更道出了漢民族被閹割了幾百年的血性的復甦!

啪啪啪!

聽完高衛的宣言後,眾人熱情地鼓掌,他們豪情激蕩,漲紅的臉上飽含淚水,彼此交織的目光中充滿了力量。

司徒美登不經意地看了看旁邊空著的座位,躊躇滿懷,感慨不已。彷彿心有感應似的,何文秀也轉頭過來,兩人的目光在空間相遇,微微一笑,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思。

通過了宣言後,眾人開始討論起軍事鬥爭和政權建設的話題。經過討論,成立了南洋華人建國委員會,作為南洋華人的最高權力機構,簡稱建國會。

委員會主席由司徒美登擔任,何文秀、黃三德被選為副主席,秘書長由頗具組織才能的高衛擔任,其他與會的代表都是建國委員會的委員。

建國會下面有軍事委員會、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三大機構和托馬斯領銜的情報局。

軍事委員會主席是何文秀,主要成員有保安公司出身的張成棟、韓剛、司徒勇、德國軍事顧問馬克思?鮑比、美國富家少爺保羅?梅隆、美國海軍中校泰迪?羅賓遜和大特務托馬斯。

保羅?梅隆負責指揮南華的空軍,泰迪?羅賓遜做了幾年的海盜後,積累了大量的海戰經驗,已經有能力指揮一場小規模的海戰了。

這兩個人能加入軍事委員會也是司徒南和何文秀商量的結果,為了保證未來海軍和空軍在軍隊中的地位。

何文秀不置可否,張成棟、韓剛是陸軍將領,對飛機和船艦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能發揮多大作用心裡有疑問。

對此,他們雖然心裡有些不以為然,但不好反對。軍事委員會是最重要的機構,除了一批軍中的將領外,致公黨元老司徒美登、黃三德和大財長姚宏民也兼任了軍事委員會的委員。

政務委員會主要成員有司徒美登、黃三德、姚宏民、高衛、曾立民、姜華、伍連德、黃仲涵、胡國廉、陳嘉庚、李遠山等人。

司徒美登和黃三德發動聯絡世界華人勢力加入南華政權,老傢伙面子大,登高一呼,還是能獲得不少支持的。

姚宏民負責調配美華公司的資源用於即將進行的戰爭,相當於後勤部長的角色。

曾立民作為他的副手,協助姚宏民。

美華銀行總裁姜華則負責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

高衛擔任棉蘭市長,負責這座南華政權的根據城市的政務。

伍連德擔任衛生教育部長,負責學校建設和戰地醫院的建設。

黃仲涵、胡國廉、陳嘉庚、李遠山他們是南洋華商領袖,有他們居中聯絡,收服南洋的華人勢力歸附建國會,組織南洋的華人青年參軍,加入這場華人的立國之戰中。

他們旗下的種植園、礦山、公司的青年工人也被大量地送往棉蘭培訓,參加軍事訓練,編入預備隊,這些人即將成為前線軍隊兵員的補充和擔任佔領地的治安任務。

南洋太大了,印尼群島就有190萬平方公里,17000多個島嶼,人口過億,絕大部分居住在經濟和農業發達爪哇島,其次是蘇門答臘島,而婆羅洲島和蘇拉威西島則幾乎沒怎麼開發。

荷蘭人統治了幾百年仍然無法將這片廣袤的土地消化,只能佔領一些重要的城市。

華人不僅要搶奪經濟利益,還要佔領這些地盤,把國內剩餘的人口移民過來,說白了就是過來搶地盤的,但面對過億的總人口,五六千萬的爪哇人,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

單單靠南華獨立軍十來萬的軍隊打地盤不難,但沒有足夠的人口,別說消化這些土地,不被別人同化就不錯了。

不好幸好的是,華人的背後有數億剩餘的國內人口,只要佔領統治地位,把持經濟政治文化,未來用一百幾十年從國內移民,總有一天很趕上土著的人口的。

為了維護當地的治安,肯定需要大量的治安軍或者警察部隊,這些都將由美華公司或者其他華商的青年工人來擔任了。

清末明初的幾十年是華人出洋的高峰,歷史上有三千多萬人下南洋。

致公黨的崛起大大加快了華人移民南洋的速度,在民國歷史走過不到一半的時間,在近十年內,大量地組織移民,數量達到了250萬人。

而其他組織或者自發移民的人數則是更多,幾乎有上千萬人。到了1922年,初步估計南洋的華人人口達到了2000萬人,主要分布在馬來亞和印尼。

跟自發的移民不同的是,致公黨和美華公司的目標明確,計畫周密,把人口集中在棉蘭、巨港、泗水、三寶壟、坤甸等大城市,並通過墾殖公司或者農場的模式把這兩百多萬青壯男人組織起來。一旦發生戰事,就能凝成一股勁,不容易被人逐個擊破。

不過儘管控制了兩百多萬人口,但既要生產,又要負責打仗,人力資源還是不夠的,所以黃仲涵、陳嘉庚等人要把馬來亞的華人青年送上了印尼戰場。

這些華人領袖早在幾年前,就通過在華人世界裡的深厚人脈,勸說南洋的華人家族把他們的子弟送入致公黨建設的精武學校等教育機構,把民族主義思想灌輸給那些血氣方剛的青年。

通過這些熱血青年把部分置身事外的華人家族拉到自己的馬車上。而其他不願意跟致公黨走的甚至跟在荷蘭人走的華人家族就不是司徒美登他們要考慮的對象了。……

「幾百年前,一群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從歐洲出走美洲,結果有了美國!幾百年來,滿酋乾隆說我們是天朝棄民,死不足惜,所以這幾百年來,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大家心裡都有本洗不清的悲痛屈辱。

難道我們這些人天生就要被人作賤嗎?難道我們的屈辱苦難還不夠嗎?難道我們不能自立自強,拼出一個未來嗎?

我在這裡承諾,贏了大家都是開國功臣,你們的家族就是日後的新貴族,享盡榮華富貴!」

司徒美登在建國會上,向黃仲涵、胡國廉、陳嘉庚等華商領袖的談話中,毫不掩飾地提出了誘人的利益,希望通過他們的口向那些還在猶豫的華人家族傳達。換言之,建國會也是一樁分肥的會議。

「這話粗理不粗!我們黃家也算是富可敵國了,幾代人都在南洋經營,這裡就是我們的根了。

如果不奮起一搏,哪怕是富可敵國也是為人作嫁衣,所以對我們華商來說,這是一條有進無退的不歸路!」

黃仲涵斬釘截鐵地附和道。

胡國廉、陳嘉庚、李遠山齊點頭,他們已經陷入了美華和致公黨這個大漩渦里,溶為一體了。

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場豪賭,賭贏了,他們就是開國功臣,他們的家族就會成為未來的國家統治階層,完成由家到國的蛻變。

賭輸了,可能在英國、荷蘭人的反撲下,他們辛苦經營所得位於一旦。

是蟲是龍,就看這一把了,不由得他們不出力。

隨著這幾位有影響力的華人領袖奮身發力,受他們影響的中小型華商、華人家族也逐漸加入到這場開國之戰中,比他們當初支持反清革命更儘力。

當然還得要提及的一個人,就是胡文虎了。

這位萬金油大王興沖沖地趕往棉蘭,在大會閉幕前搭上由蟲變龍的最後一班車。

伍連德很歡迎胡文虎的到來,因為胡文虎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