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延平王戶官楊英的《從徵實錄》

讀延平王戶官楊英的《從徵實錄》

一 影印本的《從徵實錄》

以前讀日本人所寫的鄭成功傳記,見他們引用楊英的《從徵實錄》,

材料都是其他各書所未有的,很想找到這本書來看看。知道它有北京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影印本,便托在北京的友人去買。回信說已

經沒有存書了。後來向友人和圖書館去借,也不曾借到,因此當時始終

未曾讀到這本書。

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讀書就是這麼隨興之所至,鑽研一

個問題,儘可能的將有關資料集中在一起看個痛快;興緻一過,便又束

之高閣,再去涉獵別的課題。這幾年很少再去注意鄭氏的傳記資料,因

此,《從徵實錄》也早已被我置之腦後了。不料昨天逛書店,竟在中華

書局的古籍部架上看到了這書,而且還不止一部,並且都是簇新的,大

約是新近從什麼倉庫里發現的。

買書就是這樣有趣的事:可遇而不可求。十多年前那麼上天下地刻

意要找也找不到的一本書,十多年後,事過境遷,卻不費工夫的遇到。

好在價錢並不很貴,我隨即毫不躊躇的買了一本回來。

雖然對於鄭成功的研究久已被拋置一邊了,但是為了一償十多年的

宿願,回來後我仍在燈下一口氣將這本書翻閱了一遍。果然內容十分豐

富,確是要研究鄭成功的人不能不讀的一本書。

這部《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徵實錄》,是民國二十年國立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的史料叢書之一,是根據原稿的影印本。這部手稿

是當時從福建故家發現的,以前從未刊行,也未有人提起過,因此較早

出版的關於鄭氏傳記的作者,都未見過這書。據朱希祖在本書影印本的

序文上說:

"此書出於福建故家所藏,前後霉爛,書題四字脫去,末亦有

缺文。裝成四冊,郵寄北平時,稱為《延平實錄》。因錄字原

文尚隱約可辨,遂錫以此名。余觀此書體例,不以延平一生事迹為

始末,而以楊英從征目睹為標準......故余改其題為從徵實錄,而冠

以楊英二字。"

楊英是鄭成功麾下所設置的六官之一,稱為戶官,職掌糧秣簿籍之

事,追隨鄭氏十餘年。書中對於行軍籌餉,人事建設各項,記載特詳,

而且材料都是錄自各科案卷和書牘,是研究鄭氏事迹不可少的原始史

料。其中記載鄭氏與清廷使者議和的往返文書(關於與清人議和事,鄭

氏自謂系"清朝亦欲詒我乎,將計就計,權措糧餉,以裕兵食也"),

和攻克台灣初期的困苦艱難情形,都是楊英親身經歷的見聞,為他書所

未見者,是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二 實錄有關台灣的記載

鄭成功在進兵台灣之前,還經過一個封鎖台灣,不許沿海和外國船

只與佔據台灣的紅夷通商往來的階段。這是楊英的《從徵實錄》所留下

來的珍貴史料之一。見明永曆十一年六月項下所記:

"藩駕駐思明州,台灣紅夷酋長揆一,遣通事何廷斌,至思明

啟藩,年願納貢和港通商,並陳外國寶物,許之。因先年武洋船到

彼,紅夷每多留難,本藩遂刻示傳令,各港灣並東西夷各國州府,

不準到台灣通商,由是禁絕兩年,船隻不通,貨物涌貴,夷多病疫。

至是令廷斌求通,年輸餉五千兩,箭桿十萬枝,硫磺千擔,遂許通

商。"

這裡所說的"藩",就是指鄭成功,這是楊英對鄭氏的尊稱。因為

鄭氏封延平郡王,詔許設立六部,自委職官,所以稱為藩主,儼然是一

個自立門戶的小朝廷。何廷斌後來獻了一幅台灣地圖給鄭成功,這才使

他明白台灣的土地如何遼闊沃肥,決定一有時機,就要將它收復。他在

決定要征討佔據台灣的荷蘭人時,就先同部下這麼集議道:

"前年何廷斌所進台灣一圖,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

萬,造船制器,吾民鱗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所佔據,城中夷伙,

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

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

進兵台灣時機的成熟,則是由於有了內應。據魏源的《聖武紀》所

載:

"時荷蘭二城,已置揆一王守之,與南洋呂宋占城諸國互市,

漸成都會。適其主計之臣,負帑二十萬,恐發覺無以償,乃走投成

功,請為兵嚮導。成功覽其地圖,嘆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

這裡所說的"荷蘭二城",乃是指荷蘭人在台灣所佔據的二城,即

赤嵌與安平鎮。只是不知那個"主計之臣",是否就是獻地圖的何廷斌。

不過在鄭成功實行進兵台灣時,何廷斌則已經隨軍出發。這次出征不曾

多帶軍糧,就是聽了何廷斌的話。楊英記載這事道:

"時官兵不多帶行糧,因何廷斌稱數日到台灣,糧米不竭,至

是阻風乏糧。"

後來鄭成功在鹿耳門登陸,攻下了赤嵌城,揆一派使者來議和,鄭

氏後來向他招降。這幾次任通譯的都是何廷斌,可知他早已為鄭氏所用

了。

三 實錄記鄭氏開闢台灣的艱苦

《從徵實錄》記鄭氏開闢台灣初期的艱苦,尤其是糧食匱乏,部眾

越趄不前情形,都是其他書上所未載的。楊英身為戶官,負責軍需,所

以對於這方面的一切知之特詳,這正是楊氏《從徵實錄》的可貴處。

鄭氏進取台灣之初,據本書所載,在永曆十五年正月,曾召集諸將

密議云:

"前年何廷斌所進台灣一圖,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十

萬,造船制器,吾民鱗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佔據,城中夷伙,

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

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時眾俱不

敢違,然頗有難色......。"

可知在集議時已經有人暗中反對,因此在正式出發時,更有人逃亡,

原書第一四九頁云:

"三月初十日,藩駕駐料羅,候風順開駕。時官兵多以過洋為

難,思逃者多,隨委英兵鎮陳瑞搜獲捉解。"

接著,在出征途中和抵達台灣之後,都發生了缺糧的恐慌。這是預

計在台灣登陸以後就可以就地徵收糧餉,不料當時台灣竟是少產米穀

的,同時留守思明州金門的部將,為了反對鄭氏進攻台灣,竟至扣留糧

船不發,使得在台灣的鄭氏軍隊幾乎有絕糧之虞。楊氏記當時情形云:

"七月,藩駕駐承天府,戶官運糧船不至,官兵乏糧,每鄉斗

價至四、五錢不等,令民間輸納雜子蕃薯發給兵糧。"

"八月,藩駕駐承天府,戶官運糧船猶不至,官兵至食木子充

飢,且憂脫巾之變,遣楊府尹同戶都率楊英經鹿耳門,守候糧船,

並官私船有東來者盡行買糴給兵。時糧米不給,官兵日只二餐,多

有病沒,兵心嗷嗷。"

據另一書《海上見聞錄》(阮蠊■錫著,也是鄭氏部下)所載:永

歷十六年正月,鄭氏下令將家眷搬到台灣,留守思明金門之"鄭泰洪旭

黃廷等皆不欲行,於是不發一船至台灣,而差船來調監紀洪初辟等十人

分管番社,皆留住不往,島上信息隔絕。"這種後方違令不肯合作的事

件,不僅使得當時佔領台灣的鄭氏大軍發生缺糧現象,而且也使得鄭氏

本人心裡非常憤慨。幸虧趕緊下令指導土人開墾耕種,頒發耕牛犁耙等

物,直到第一季收割有成,這才度過了難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