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龍眠的《聖賢圖》石刻

李龍眠的《聖賢圖》石刻

杭州的孔廟,一向藏有一套很有名的石刻畫,那就是相傳是依據李

龍眠的畫稿勒石的《聖賢圖》。畫的是孔子和他的七十二弟子的畫像。

李龍眠本以白描著名,他的傳世的《離騷九歌圖》、《羅漢圖》,

都是白描的。雖然未必是他的真筆,至少也應該有一點根據。這一輯《聖

賢圖》也是如此。連孔子在內一共畫了七十三個人,除了孔子是坐在坐

墩之外,其餘七十二弟子都是面向夫子立著;完全沒有其他背景,採用

長卷的構圖方式,達到了每一個人物都能顯著突出的效果。

關於孔子和弟子們的畫像,較古的有漢武梁祠畫像石上所刻的,也

刻足了七十二人,不過都是側面的,類似剪影,著重裝飾效果,並非正

式的畫像。此外,是木刻的《聖賢圖像》一類的版畫,很少有精彩的,

有的還顯然受了李龍眠的這一輯《聖賢圖》的影響。這七十三幅畫像,

是分別刻在十五塊石頭上的,是在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一一五六年)

所刻。因為是在南宋時期,所以畫像後面還有秦檜的題記;直到明朝才

被人剷除。關於這一輯聖賢像刻石的經過,明人吳訥在畫像後面所加的

題記說得很清楚。他是經手將石刻從亂石荒草之中整理出來的,而且原

來的秦檜題記也是由他剷除的,因此,他的題記對於這一批石刻的歷史

很有重要關係。他說:

"右宣聖及七十二弟子贊,宋高宗制並書,其像則李龍眠麐所

畫也。高宗南渡,建行宮於杭,紹興十四年正月,始即岳飛第作太

學,三月臨幸,首制先聖贊,後自顏淵而下,亦撰辭以致褒崇之意。

二十六年十二月,刻石於學,附以太師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兼樞密史秦檜記。檜之言有曰,孔聖以儒道設教,弟子皆無邪雜

背違於儒道者。今搢紳之習或未純乎儒術,頗馳狙詐權譎之說以僥

幸於功。其意蓋為當時言恢複者發也。嗚呼,靖康之禍,二帝蒙塵,

汴都淪覆,當時臣子正宜枕薪嘗膽,以圖恢複,而檜力主和,攘斥

眾謀,盡指一時忠義之言為狙詐權譎之論,先儒朱熹謂其倡邪說以

誤國,挾虜勢以要君,其罪上厘於天,萬死不足以贖者是也。昔龜

山楊先生時嘗建議罷王安石孔廟配享,識者韙之。訥一介書生,幸

際聖明,備員風紀,茲於仁和縣學得觀石刻,見檜之記尚與圖贊並

存,因命磨去其文,庶使邪口之說,奸穢之名,不得廁於聖賢圖像

之後。然念流傳已久,謹用備識,俾後覽者得有所考雲。宣德二年

歲在丁未秋七月朔,巡按浙江監察御史海虞吳訥識。"

這一共刻了七十三人畫像的十五塊石刻,每一塊大小相等,長一三

五厘米,高四十三點五厘米,所刻的人物卻多寡不一。最末一塊因為有

秦檜的題記,只刻了一人。第一塊有宋高宗的幾句序言,因此只刻了孔

子、顏回、閔子騫三人,其餘幾塊刻了五人或六人不等。

前幾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將這一批石刻影印出版,書前還有黃湧泉

的一篇序言,對於石刻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狀況,介紹得很詳細。

這十五塊石刻,歷經滄桑,到了現在,只存十四塊,原來編號的第

十塊已經遺失。餘下的十四塊,有八塊還是完整的,其餘有的斷成兩截,

有的只殘存一塊碎片而已。

不過,這次人民美術出版社用來影印的拓本,乃是舊拓,七十三人

的畫像是完整的。後面的秦檜題記已經磨去,改刻了吳訥的新題記,可

知這拓本乃是明宣德以後的。若是能有秦檜題記未磨的拓本,一定會更

完整。

由於這是根據畫稿上石,並非特地為石刻而畫的,因此人物的衣褶

線條都很柔軟,保存了李龍眠的白描特徵,不似漢畫像石上的人物,刻

得那麼剛勁有力。這是因為漢畫像刻石的那些底稿,是專為石刻而作的,

所以利用石材來表現構圖的特點。《聖賢圖》則是依據普通畫稿刻成,

因此要竭力保存白描畫法的特徵了。

自唐以後,石刻的趨向都是這樣:只是繪畫的再現,不再像漢魏六

朝的石刻那樣。它們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並不是別人繪畫作品的再現。

以《聖賢圖》中的孔子畫像來說,李龍眠所畫的孔子像,是很有特

色而且有一種敦厚仁愛的個性的,不象一般常見的相傳出於吳道子之筆

的《夫子行教像》那麼蒼老嚴峻。這幅孔子坐像,看來倒有點像敦煌壁

畫中的《維摩問疾圖》上的維摩居士。

七十二弟子的畫像,顯然都是參考了各人的行跡才下筆的。以子路

的那幅畫像為例,別的弟子都是寬袍大袖,子路則是短髭如戟,兩袖高

捲,露出了雙臂作拔劍姿勢,頗有點象是達文西在《最後晚餐》壁畫上

所畫的彼得畫像。因為這兩個弟子同樣都是勇士。

這一輯《聖賢圖》石刻,無論是不是李龍眠的作品,都是值得寶貴

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