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方信孺《南海百詠》

讀方信孺《南海百詠》

宋人方信孺的《南海百詠》,一冊不分卷,初刻於元大德年間,刻

本流傳甚少,僅賴鈔本傳世。清初厲鶚作《宋詩紀事》,吳任臣作《十

國春秋》,都不見引用這書,可知自明末以來,曾見此書者已少。因此

乾隆修纂四庫全書,對於方氏這書也未著錄。直到光緒八年(壬午年),

廣州學海堂才據鈔本重為刊刻行世。可是現在說來,這也已是半個世紀

以前的事了。近年舊籍日少,就是學海堂的重刻本,也可遇而不可求。

我久想讀一讀這書,一直沒有機會。直到前幾年,承一位朋友的好意,

給我從北京的中國書店找到了一部。並且還連帶的找到了一部清人樊昆

吾的《南海百詠續編》,這才使我能夠得償宿願。

學海堂重刻的《南海百詠》,註明所據的底本是《甘泉江氏所藏影

鈔元本》。前有蒲田葉孝錫的序言,這是原刻本的序言。卷末有兩跋,

則是鈔本收藏者校勘的跋語:一是清康熙己亥艾亭金卓的,另一是道光

元年嘉應吳蘭修的。兩篇跋語對於本書鈔本流傳和原作者的生平事迹,

都有所考述。

康熙己亥金氏一跋云:

"南海百詠,大德間鏤版行世後,未有重梓之者。余家向有鈔

本,承訛踵謬,不無魯魚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訂正之。今春苕賈

錢仲先攜一冊至,點畫精楷,裝潢鄭重,卷端有印章曰絳雲樓錢氏,

乃知為虞山家藏善本也。借觀三日而校勘之。功畢,因命學徒重為

繕寫,珍諸篋笥。視向之承訛踵謬者,相去遠矣。燈下對酒,展轉

欣然,因速浮大白而為之跋,時康熙己亥歲長至前三日,艾亭金卓

識於城東書塾之碧雲紅樹軒。"

金氏用錢牧齋的鈔本,校勘過的這個鈔本,後來大概就歸甘泉江氏

所藏。後面道光元年吳蘭修一跋,只說"余從江鄭堂先生假得鈔本,愛

為校正,並稽其事迹,書於卷末雲",不提到金氏,可知這個鈔本這時

早已易主了。

方信孺是福建人,可是一直在廣東做官,這才有機會寫成這部《南

海百詠》。他在宋史有傳,吳蘭修的跋語引宋史方信孺本傳雲,"信孺

字孚若,興化軍人,以父崧卿蔭補番禺尉......是集乃其尉番禺時詠古之

作,每題各疏緣始,時有考證,如辨任囂城非子城,盧循故居非劉王廩,

石門非韓千秋覆軍處,皆足以正《嶺表異錄》、《番禺雜誌》諸書之失,

不僅以韻藻稱也。"

方氏的這一百首南海詠古詩,都是七絕,每一首詩題下都附有解題

和考證。在今天讀來,這些註解可說比詩的本身更令人感到興趣,也更

有參考價值。明清以來的有關廣東名勝古迹的著作,總要引用本書作根

據,可見他的影響之大。

這一百首詠古詩,有許多首是關於南漢劉氏在廣州留下的遺迹。這

對宋人來說,自然是最感興趣的題材;就是在現在來說,廣州現存的富

於歷史趣味的古迹,除了趙陀的以外,仍要數到南漢劉氏留下的最多,

也最富於傳說和趣味。

除了趙陀和南漢的古迹以外,《南海百詠》所詠的,便是有關仙人

和寺觀的古迹,就是有些以自然風景為對象的,事實上仍是與仙人或宗

教有關。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廣州別名五羊城,"五羊"就是一個與

仙人有關的傳說;同時廣州又是禪宗六祖慧能削髮的地方,佛教遺迹特

別多,也是理所當然的。

《南海百詠》所詠的,不只是廣州一地的古迹。除了南海、番禺之

外,遍及新會、東莞、肇慶各縣。如黃巢磯、清遠峽、廣慶寺等,都在

清遠縣。資福寺、羅漢閣,有蘇東坡所施的佛舍利,在東莞縣。鳳凰台、

會仙觀在增城。龍窟、金牛山、仙涌山在新會。媚川都在東莞縣。

"媚川都"是南漢劉氏採珠的地點,又稱珠池,其地就是今日香港

新界的大埔。因為宋時未置新安縣,這一帶都是在東莞縣轄境內的。方

信孺的詠媚川都詩,有注云:

"偽劉採珠之地也,隸役凡二千人,每採珠,溺而死者靡日不

有。所獲既充府庫,復以飾殿宇。潘公美克平之後,於煨爐中得所

余玳瑁珍珠以進。太祖曾於黃山持視宰相,且言採珠危苦之狀。開

寶五年詔廢媚川都,選其少壯者為靜江軍,老弱者聽其自便,至今

東莞縣瀕海處往往猶有遺珠。"

方氏詠媚川都詩云:"莽莽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幽靈水

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

我在前面曾說過,現在讀《南海百詠》,詩注比詩的本身更令人感

到興趣,"媚川都"就是一例。方氏的這首七絕實在沒有什麼意思,可

是我們讀了原注,知道媚川都的地點系在當時東莞縣瀕海。再查閱《東

莞新安縣誌》,知道其地就在今日香港新界境內,那就令人特別感到興

趣,而且想到近年更有人擬在大埔設置人工養珠場,那就更加不勝今昔

之感了。

唐宋以來,廣州已是對外貿易的口岸,方氏所詠的"番塔"、"蕃

人冢"、"波羅蜜果",都是當年來廣州貿易的外國商人所留下的遺迹。

"番塔"就是今日的光塔,方氏說,"每歲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

絕頂,叫佛號以祈風信。"

方氏在這裡所說的"夷人",其實都是阿拉伯人,他們都是伊斯蘭

教教徒,光塔是教中長老每早登塔召喚早禱的地點。至於"蕃人冢",

俗稱"回回冢",其實也是當時僑居廣州的伊斯蘭教教徒的墓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