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治吉辛和他的散文集

治吉辛和他的散文集

凡是愛讀郁達夫先生作品的人,總該記得他在文章里時常提起的這

位十九世紀英國窮愁潦倒的薄命作家喬治?吉辛(Geissing1857

—1903)和他的一部小品散文集《越氏私記》(the Private paPersof Henry

Ryecroft)。

這部小品散文集的書名,也有人將它意譯作《草堂雜記》。不用說,

達夫先生自己是曾經有意思想將它譯成中文的,但是始終未果。這部小

品集很使人讀了愛不釋手,可是其中有些有地方色彩和談論古典作品的

地方,要想譯得好實在不容易,這也許就是大家對它拿起筆來又屢次放

下的原因吧。

吉辛的這部小品集是在晚年寫的,出版於一九○三年,就在這一年,

他自己也去世了。一九五三年是他的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同時也恰是這

部小品集的初版出版五十周年紀念。吉辛生前雖不為英國文壇所看重,

但近年的英國讀者則漸漸愛讀他的作品,尤其是這部小品集。因此英國

一部分文藝愛好者曾為他舉行了紀念會,又將這部絕版已久的《越氏私

記》發行了一種很精緻的紀念版。

吉辛一生都在窮困中掙扎。他對於人生有兩大「希望」。一是文學

上的,他希望做一個英國的巴爾札克;一個是生活上的,他希望能夠每

天吃得飽。為了實現後一個希望,他拚命的寫,可是在早年仍時常挨餓

(在倫敦時,他每天利用大英博物院圖書閱覽室的盥洗間去洗臉洗衣,

日子久了,被管理人發覺了,將他奚落了一陣。他的早年生活窮困由此

可見)。晚年生活比較好一點,但「英國巴爾札克」的夢卻由此被犧牲

了。許多文藝寫作者在早年的工作計畫上都有一個壯志,結果總是被無

情的社會和生活擔子磨折得乾乾淨淨,這種情形古今中外一律,這就是

許多人一提起了吉辛就對他同情的地方。

吉辛的古典文學修養甚深,但為了生活,他只好拚命的寫小說。他

的小說里有許多描寫生活窮苦的場面,寫得非常凄惻動人,都是他自己

的親身經驗。為了這些小說都是寫倫敦窮人生活的,當時銷路並不怎樣

好。所以寫作的收入不多,結果只好拚命的多寫,吉辛的一生就這樣的

浪費掉了。

一九○○年以後,吉辛的生活稍好,但他的身體卻不好了。這時他

才四十三歲,於是移住到鄉下。就在這期間,據傳他以七星期的時間,

寫了這部《越氏私記》。在自序里,他解說這部作品不是他自己的,是

一位朋友托他保管的。這位朋友為了生活而寫作,窮苦了一生,到了晚

年,忽然意外的獲得一筆遺產,使他可以安居在鄉下,不必每天為了生

活而執筆。於是他立意要任隨自己的心意寫一部作品,不是迎合書店老

板的生意眼,也不是迎合讀者的口味,而是完全為了自己的高興而寫作

的。結果就是這部《越氏私記》。

不用說,這是吉辛的假託,這位亨利?越科洛福特就是他自己,不

過不是真的他,而是他的幻想,因為他並沒有獲得什麼遺產。吉辛初擬

將這部小品集題名作《一位休養中的作家》(An Anthor at Grass),

後來才改用了今名。一九○三年初出版,出版後不久吉辛便去世了。但

是就憑了這部作品,使得吉辛的文名從此不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