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紀德自傳

關於紀德自傳

去年冬季,美國以發行文藝作品著名的「朗頓書屋」,出版了法國

紀德自傳的英譯本,譯文仍出自那著名的白賽女士之筆,是限定本,只

印了一千五百部,聲明原版印後即拆毀,決不再重印。定價倒不十分昂

貴,每部美金五圓。我從紐約時報「書評報論」上見了廣告之後,隨即

托一家書店去購,隔了一個多月,回信說賣完了;我又寫信去,我說我

需要這書,就是出較高的價錢也不妨,但回信來仍說沒有辦法。我絕望

了。

紀德這部自傳的原名是「如果這粒種子不死……」(Si le grain

),英譯本的書名則作「如果它死了」(If ii die)。實

際上並無出入,因為這書名是摘自聖經約翰福音的經文,大意是:「一

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紀德最愛在著作中引用聖經,而且這幾句話是朵斯朵益夫斯基名著《卡

拉瑪佐夫弟兄》中主角常用的箴言,紀德是朵斯朵益夫斯基研究家,所

以不覺採用了這作書名。關於這意義,他在自傳中曾說及:一粒麥子必

須死了始可結實,而人類在達到較高的境域之前,也必須先嘗一嘗罪惡

和逸樂的滋味。

正如這句話所指示,紀德這部自傳就是他早年生活的自白,尤其是

關於靈與肉的衝突方面,更牽涉到同性戀問題。紀德是一個新教徒出身

的作家,他的全部著作可說都是在表現著善與惡的衝突,甚至近年的轉

向,也不過是認為走上人類的真善之路而已。紀德在這部自傳里,曾說

及他早年從母親和叔父所受的教育,和表妹談戀愛的經過,第一次的非

州旅行,比爾路易的交情,以及第一次踏上文壇的經過。其中最重要的,

是他在非洲的生活,因為這正是小說不道德者(Llmmora-lste)由來。

他自認有同性戀的傾向,坦白的在書中記敘著他的性生活。

我和許多紀德的愛讀者一樣,對於這位人類精神的發掘家,頗想知

道他對於自己早年的罪惡生活所持的態度,但是既買不到原書,也就只

好作罷。最近讀美國的《星期六文學評論》周刊,才知道不僅我不曾買

到這書,就是許多美國讀者也不曾有這眼福,因為這書在出版六星期後,

就被紐約風化維持會,認為這書有傷風化而向法院檢舉了。

穆萊(Christopher Morley)在這周刊上大聲疾呼,指斥紐約風化

維持會的行為的可笑。他說,這是一種可恥的報復,因為紀德自傳的出

版家「朗頓書屋」前年曾出版喬伊司的《優力棲士》的美國版,這在美

國原是禁書,但紐約法院卻判決這書在目前已無庸禁止,於是風化維持

會失敗了,這次便捉住了紀德自傳中的猥褻部份向「朗頓書屋」報復了。

穆萊又說,紀德自傳正是一部高貴的著作,是一位大作家的精神和肉體

生活的自白,決不是淫書。他不相信一千五百冊這樣的著作就能威脅了

美國人的道德。尤其可笑的是,紐約風化維持會的重要贊助人物之一,

(指摩根氏),正是世界著名的版本收藏家。他的書架上也許早已有了

這著作,而且恐怕還有紀德的親筆簽名本,但是一面卻又來了這樣的一

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