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要了解阿蘭·德波頓的作品, 必須先了解作者本人。

首先他是一個暢銷書作家,他的作品深受普通大眾的喜愛。他23歲時發表的《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 1993)就熱銷兩百萬冊,後來的《擁抱逝水年華》(How Proust ge Your Life, 1997)、《身份的焦慮》(Status Ay, 2004)和《幸福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2006)等著作更是讓他名利雙收,更不用提在各種暢銷書排行榜上經常出現的《哲學的慰藉》(The solations of Philosophy) 和《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 了。同時,他又被社會權威機構認可,獲英國皇家建築學院榮譽院士頭銜,併當選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在「大眾」和「精英」兩個陣營左右逢源,既是德波頓成功的結果,也是德波頓成功的秘訣。

德波頓一直遊走在專業與通俗之間。他的作品把人生感悟融入哲學思想,被稱為「日常生活的哲學」。這個世界不缺乏哲學家,也不缺乏哲學思想。但普羅大眾距離哲學卻非常遙遠。雖然哲學同其他任何文學藝術一樣,都是對人本身的探討,其終極旨歸必然是人的幸福,但平凡大眾卻很難因其受益。

我們可以不太恰當地把德波頓比作美國的奧普拉。德波頓把哲學思想以通俗的方式介紹給英國民眾,奧普拉讀書會把嚴肅文學作品推薦給美國讀者。兩人都很成功,在龐大的受眾群體中產生影響,讓大量的讀者對陌生的領域產生探究的興趣。他們的成功,源自於他們拉近了專業領域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讓人們獲得了暫時超驗的可能。

德波頓同奧普拉一樣,也飽受訾議。畢竟,對哲學闡述的深入,德波頓很難企及專業的哲學家,正如奧普拉不能企及專業文學批評家一樣。但普通讀者,又有幾人能夠讀懂艱澀的哲學原著呢?在閱讀德波頓之後,對自己的生活有所反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如果因此對哲學本身產生興趣,進而一窺哲學的堂奧,則能更有力地證明德波頓的價值。多媒體和網路的發展,使得嚴肅作品的讀者群體嚴重萎縮,在當今時代,德波頓以其豐沛的意象、橫溢的才情,將艱澀生僻的哲學思想,化作通俗易懂的活潑文字,進入尋常百姓生活,是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情。

在具體的創作題材方面,德波頓也一直獨闢蹊徑,充當跨界的舞者。例如他的《工作頌歌》(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2009)用工作之外的眼光來看待工作,像旅人發現風景一般,在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工作環境中,發現美和詩意。《機場里的小旅行》(Heathrow Dairy:A Week at the Airport, 2009)也一樣,用乘客之外的眼光來看待機場。如果你不是在步履匆匆地趕飛機,而是把機場當作旅遊景點,你就會發現很多為人忽略的細節,而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生活的意義。《寫給無神論者》(Religion for Atheists, 2012)則是用宗教之外的眼光看待宗教的細節,會發現宗教儀式性的細節本身,能夠通過作用於參與者的身體,達到撫慰心靈的目的。一切的不同,全在於你是否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風景不在別處,而是在你的眼中。

德波頓自由地穿行於文學、藝術、哲學、建築、旅遊、職業等領域,用獨具一格的眼光審視司空見慣的事物,從中發掘出富含意義的細節,儘管題材和領域變幻多端,但他的寫作主題始終一致,即人生的幸福。當今世界,人們似乎越來越難獲得幸福。交通和通訊越來越發達,人類的溝通卻越來越少;地球的人口越來越多,人類卻越來越孤獨;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人類的滿足感卻越來越低;生活中的煩惱絕大部分來自於心靈的狀態,而休閑產業追求的目的卻是給我們的身體帶來舒適。總之,社會多方面的發展,與人類的幸福日漸背離。閱讀德波頓,向他學習如何調整心態,轉換視野,更加彌足珍貴。

德波頓不僅將建築、哲學、文學等高深學問從高頭講章解放出來,讓普通人能夠從中獲益,還通過錄製電視節目宣傳自己的幸福主張,同時躬行實踐,在倫敦創建人生學院(The School of Life, 2008),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幸福教育。德波頓的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和做法,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上海譯文出版社對德波頓作品的引進和推介,讓中國讀者也得以藉助這位英倫才子的生花妙筆,體悟人生的真諦。

《無聊的魅力》是一部隨筆集,關照生活的點點滴滴,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體現德波頓標籤式的寫作風格和主題關注。如何讓憂傷成為快樂,如何讓機場成為景點,如何讓成年人享受動物園之旅,如何讓無聊成為魅力。總之,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收穫幸福,是德波頓一以貫之的追求。閱讀這本集子,讓讀者暫時突破自身的慣性,踏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這是本書,也是譯者的願望和祝福。

陳廣興 2013年7月於武昌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