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西林劇作的性心理

丁西林劇作的精華是以男女關係、男女衝突為主的以下10部:

《一隻馬蜂》,《親愛的丈夫》,《酒後》,《壓迫》,《瞎了一隻眼》,《妙峰山》,《孟麗君》,《雷峰塔》,《胡鳳蓮與田玉川》,《牛郎織女》。

丁西林一生共創作了8部獨幕劇,9部多幕劇。這17部劇作中,有6部當代之作未曾發表,其中寫於60年代的4部不涉及男女關係問題,在其生前基本無人知曉,它們皆非成功之作:

《老鼠過街》(1960)只是一個純政治性的電影提綱;

《一個和風細雨的插曲》(1962)是寫「右派」副部長的四幕話劇;

《乾杯》(1962)是寫「五反」運動的獨幕話劇;

《智取生辰綱》(1962)是寫《水滸》英雄的四幕話劇。

而另兩部寫於50年代的《雷峰塔》和《胡鳳蓮與田玉川》卻是丁西林引為驕傲的「推陳出新」的戲改範例,曾被公開介紹,在文藝界產生過一定影響。李健吾對其評價雖不高,但也肯定了其「寫」的匠心。

所以丁西林一生實際上產生了接受效果的作品共有13部:7部獨幕話劇,3部多幕話劇,2部多幕歌舞劇,1部多幕舞劇。

丁西林的七部獨幕劇中,後期的《三塊錢國幣》衝突雙方雖有男有女,但與性別問題無涉。而前期奠定了其風格和地位的六部中,有五部是以男女間性別關係為重心的,只有《北京的空氣》例外。袁牧之認為:「這是6個戲中沒有女角的一個戲。……雖然略為有些曲折,但沒有往上升的Climax。還不僅是沒有Climax,也沒有Struggle。……這是作者6個戲中最為失敗的一個。」

丁西林的6部多幕劇中,除《等太太回來的時候》脫離作者固有特色,頗多漏洞,不倫不類,單純表現抗日愛國外,其餘5部皆以男女關係為重心。

經上述統計,可見丁西林表現兩性關係的劇作,不但在他所嘗試的每一種戲劇樣式中都有,而且在數量上佔有全部作品的大多數:在他賴以成名的最擅長的獨幕劇中,佔壓倒多數;在他進行戲改嘗試的古典歌舞劇中,佔了全部;在他的多幕劇中,佔了兩個時期的代表作,還佔了他惟一的一部完整的舞劇。

人們提起丁西林各個階段的代表性作品,不論是《一隻馬蜂》、《壓迫》,還是《妙峰山》、《孟麗君》,都屬於涉及男女兩性關係之作。

所以,不論從覆蓋面還是從影響性的角度來看,本文開頭所列的10部以表現男女關係為主的劇作,可以說代表了丁西林的主要成就。

那麼,對這些劇作中微妙的男女關係及其所折射出的性心理進行剖析研究,也許會比以前所作的戲劇形式研究和戲劇風格研究更有意義。

歷來的丁西林研究者,目光多停留於其俏皮的對話、機巧的布局上,讚美推崇有餘而開掘分析不足。對於觸目即是的男女關係問題,注意很少,甚或有意迴避、曲解。對劇本的理解,不是等同於作者或劇中人的認識水平,就是不自覺地陷入了作者的語言圈套。只有兩個人,冷靜地指出了男女關係在丁西林劇作中的重要性。

丁西林還只有4部獨幕劇問世的時候,向培良便在《中國戲劇概評》中稱丁為「趣味的創造者」。他在肯定丁西林「技術的純熟和手段的狡猾,是沒旁的劇作家可以趕得上他的」之後,指出丁的4個獨幕劇,「用漂亮的字句同漂亮的情節引起淺薄的趣味」,並著重分析了丁的題材:

……利用男女間尚未徹底了解之前相互間隱存的神秘,同相互間隱存的輕視,他便拿擁抱,依偎接吻,同一些男女間不意的奇特的關係,以引起卑劣的趣味同卑劣的賞鑒,蒙昧地暗示一些迷惑動情的東西。看過他的劇本,你一定會覺得有趣。因為,你會想到一個女人不意中「卻又是她所想望著的」被男人擁抱過後的光景;會想到一個男伶人忽然扮作女子嫁給你,愛撫你,憐惜你;會想到你自己的妻子或許有時候發生要跟旁的一個男人接吻的慾望,而這慾望是如此幼稚,如此憨朴,不會引起你的嫉妒的;會想到你不意中遇到一個女人,因為一點小的相互間有利益的事,便一時權認你作丈夫。這樣,你便滿意,高興,舒服了,你抑壓的卑劣的慾望,暫時以一種自我的錯認而得到滿足了。……

應該說,向培良的眼光是十分敏銳的,他的這段帶有心理分析色彩的話很準確地揭示出丁西林幾個劇本的接受效果和文本核心。但他推論「這便是作者寫劇本的主要目的吧」,則過於武斷。眾所周知,作者的創作目的與文本的客觀意義,與讀者的期待視野,都常常大相徑庭,作者有時會寫出與自己的願望和解釋完全相反的東西。這也正是文本需要解讀的原因。而解讀丁西林的劇本,如果不揭開男女關係這層重要帷幕,就仍免不了在他那「漂亮的字句同漂亮的情節」製成的迷宮裡喝彩、徘徊。

袁牧之在《中國劇作家及其作品》中逐一評述了丁西林早期的6部獨劇。

他認為《一隻馬蜂》的劇名,「暗含著男子的象徵」;《親愛的丈夫》與《白蛇傳》相比顯得可笑;《酒後》是「抓住男女間一片斷的故事」,「取材於男女間不可公開的事而把它在舞台上公開了出來」;《瞎了一隻眼》是「丈夫,老婆,相互地使用欺騙術」;而《壓迫》「作者太重於男女關係的趣味,可把重心移動了」。他「希望作者不再用馬『蜂』的『刺』來刺女性」,而是去刺「社會上一切的壓迫與欺侮」,並熱情地期待著「作者第七個脫離Salon的作品出現」。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批評,丁西林擱筆近10年後再次下海所捧出的劇作,都有意突出了時代氣息和社會因素。但這些並不成功的努力未能改變劇本的趣味重心,相反,欲蓋彌彰,這從反面更加說明了其劇本的精華在於男女關係。離開了這個題材的劇作共有7部,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三塊錢國幣》還站得住,未被指責為失敗之作。

向、袁二人的見解,大概說得過於直率,為人所不願接受,所以很快便淹沒在大談丁西林機智幽默的喜劇風格的喝彩里,長期未引起注意。近年人們開始從形式、話語方面突破,來深入探討其戲劇風格。但形式固然重要,而趣味問題卻決不應忽視,形式背後的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形式。丁西林的劇作為什麼會存在那種獨特的欺騙模式和唯美傾向?這與作品中深藏的某種獨特的男女關係趣味是互為表裡的。這種趣味即人們所慣稱的比較廣義的性心理。

丁西林十部男女關係劇中共有如下十組男女關係,見表(表略)。

經初步比較歸納,這十組男女關係具有如下特點:

1皆存在或真或假的戀愛婚姻關係,雙方彼此傾慕。

2皆非正常狀態的夫妻關係。或有愛慕之意但尚未結婚,或妻子不是真正的女人,或雖已婚但夫妻關係不暢。

3這男女關係有的等同於拙文《丁西林劇作「欺騙模式」初探》中的AB關係,有的則是AB中的女方與C的關係。

4在這男女關係之外存在一個阻力,或者是C,或者是AB中的男方。這個阻力一般是出於為男方好的目的,但實際有更深的心理原因。

5皆男弱女強。在男女關係中,女方主動大膽,促成二人親合關係的實質性轉化;而男方在這點上多是意志薄弱的「好人」,靜觀其變,坐享其成。

6男女由疏到親的過程,在文本的表層,不是體現為兩性吸引的結果,而是由兩性之外的某個更高尚的道德因素所「偶然」導致,同時又似乎是「必然」導致。所以主人公是身不由己地不得不接受那「飛來橫福」。

7分析以上特點,即可洞見不止一個層面的文本意義。本文限於理論水平及研究主旨,以下僅從母題入手,進行若干性心理方面的探討。其他問題,敬請同仁賜教。

丁西林男女關係劇中,明顯存在著一個「白蛇傳」母題。

本文使用母題這一術語時,看重的是雷·韋勒克和奧·沃倫在《文學理論》中的闡釋,即認為該術語的價值「正好在於它既指結構的或敘述的構成,同時又指心理的、社會的或哲學的理論的內在結構」。

丁西林對白蛇傳母題是既熟悉而又喜歡的。

1951年提倡「戲改」伊始,丁西林便寫出古典歌舞劇《雷峰塔》作為第一個試驗品。在初稿的前言中,他只是從「舞台形式方面」解釋了為什麼要改革一個舊劇,「而沒有接觸到所寫劇本的內容」,似乎選擇這個白蛇傳的故事作為開端是順手拈來,理所當然的。後來1961年他在修改稿的前言中補充說,《雷峰塔》是駁斥帝國主義的人種優越論的,「《白蛇傳》主要的是男女關係,即一個女人對丈夫如何戀愛、如何忠貞;《雷峰塔》主要的是寫社會關係,即一個人如何熱愛人類而願意終身為他們服務」。剝去時代的政治因素不論,可以看出,丁西林並未改動母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