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小說講座實錄(1)

很高興來到你們這遙遠的、神秘的、充滿藝術氣息的北京廣播學院。我從北大到北廣,覺得有點像從少林寺來到桃花島。桃花島上藏龍卧虎,有許多高手,如果洒家講得有哪些荒唐、錯誤之處,請各位少俠多多包涵。

我有一個同學,他說北京市有一條美麗的對角線,就是從北大到北廣。我知道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的女朋友在北廣,他的意思是說在這條對角線上有甜蜜的電波在流動。這兩個學校的關係的確是很密切的,因為北大是中國的思想庫,那麼這個思想沒有傳播,它是不能影響社會的,是誰把這個思想傳播出去的呢?主力就是貴校。

金庸小說走紅

我今天準備「漫談金庸」,為什麼叫漫談呢?因為我感覺金庸是說不完的,金庸的話題可以無窮地拓展出去,起碼在若干年內是說不完的。我自己也寫過一些有關金庸小說的東西,我也在一些大學、一些媒體上講過金庸,每次都覺得意猶未盡。

大家知道全國曾有十幾家電視台同時播放《天龍八部》,形成了春節前後一個收視的熱點,在這個熱點時候好幾家電視台請我去談金庸。那麼我們就想一想金庸的作品為什麼受到這麼大的歡迎。大家也知道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其實水平是比較低劣的,遠遠不能傳達原著的精神,但儘管如此,它仍然受到這麼大的歡迎,給電視台帶來那麼大的收入,為什麼?社會上有許多許多金庸迷,但我們也知道,任何一個文學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庸小說也有它的不足、缺陷,而且在社會上,還有不少人在批評金庸小說,有的批評是很刻薄、很尖銳的。但是,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寫這些批評的人絕大多數沒有讀過金庸的小說,我和他們當面對質過。沒有讀過金庸小說的人,他批評金庸,一個是可以置之不理,因為他把金庸的小說等同於其他一切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中存在著大量的粗製濫造的作品,是這些作品敗壞了武俠小說的名聲,但是這些金庸迷,武俠小說迷是讀那些作品嗎?讀來讀去還是那麼幾個人,古龍金庸梁羽生,我自己上大學時,我們海淀那兒有個租書攤,我們每天上那兒去租書,幾乎看了數百部的武俠作品,但是看過之後,大多數連名字都忘了,不要說情節了,最後留在腦海中的,還是那麼幾個人。

優秀的藝術是經得起檢驗的,就是靠你的人心、你的靈魂、你的感情能力來檢驗,這麼多人發自內心地,不是趕時髦地喜歡的作品,它怎麼會不是好作品呢?藝術產品和其他產品一樣,消費者是最有發言權的,什麼是好作品?使千百萬人熱淚滾滾的,不是好作品嗎?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精神鴉片,我想,這和大多數讀者的感覺是正相反的,大多數人讀了金庸的小說,沒有頹廢,沒有消極,而是獲得一種很昂揚向上的境界。我在中學當老師的時候,講過這樣的話題。我知道在中學裡面,有一些老師經常沒收學生讀的金庸作品,我就對同學說,你不要以為老師沒收,你就是錯的。老師才是錯的。老師憑什麼沒收你的書?他讀過金庸的作品嗎?他知道他這樣做意味著什麼嗎?今天有成億的人在讀金庸小說。我的博士導師嚴家炎先生考證過,金庸小說是從80年代左右,以盜版的形式傳入中國大陸的。在東南亞一帶,金庸擁有一大批讀者,金庸作品的發行量已經是以億來計算了,可以說有華人之處,便有談論金庸的聲音。那麼,這個名聲一定不是浪得的,這是從空間上講。我們從時間上講,有的作品可以轟動一時,但金庸的小說,從20世紀50年代發表第一部到現在已經經歷近半個世紀了。一種文學作品,能夠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仍然茂盛不衰,電視劇改編得那樣地差,還有那麼多人來看,這說明什麼?當然我們說電視劇製作太差,不應完全歸罪於電視劇製作者,因為小說太好了,凡世界上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越優秀,越難改編,因為它很難轉化成另外一種藝術樣式,很多意境是不能用畫面來傳達的,必須靠人閱讀之後的想像,才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我想我的話就從金庸小說為何長盛不衰來開始談吧。

根據金庸小說受歡迎的程度,感人的深度,我們可以判定,金庸小說應該屬於藝術精品。不僅僅說它是優秀的武俠小說,這武俠二字可以去掉,就是「優秀的小說」。放在任何一個類別里,都可以比一比。

我看「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我們簡單地看它的名字,可以分為「武」、「俠」小說這麼三部分,在這幾個內容中,金庸完全對得起這幾個字。他的武是一流的武,俠是一流的俠,小說是一流的小說。我們說武,有人說金庸小說是胡說八道,是麻醉青年的毒藥,為什麼呢?說金庸本人不會武術,他怎麼能寫出那麼高深的武功呢?這不明明是自欺欺人嗎?這不是藝術騙子嗎?我想這樣的邏輯,簡直不值一駁,難道作家要寫什麼他就必須會什麼,就必須經歷什麼嗎?那麼作家如果要寫一個妓女呢?作家創作什麼和他會什麼完全是兩回事,或者說正是因為他不會武功,反而他能發揮他高超的想像力,寫出了那麼精彩的「紙上武功」,武俠小說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藝術類型,這個類型有一個因素,就是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學體系,包括它的概念、術語、理論,這些東西和現實中的武術有關係,但它們是兩回事,如果有人按照武俠小說中說的那樣去練武功,那肯定會走火入魔的,藝術和現實是兩回事,就像有人按《紅樓夢》中的菜譜去做菜,做出來之後極為難吃,武功也是這樣的。大家知道看古代的武俠小說,或有武俠因素在內的小說,戰爭小說、打鬥小說等,像《水滸》、《三國》,雖然寫出了人物的英雄氣概,但是武打是很簡略的,我們只知道李逵手使兩把板斧,他使的是哪路斧,是受哪個師父指點,會什麼內功,我們都不知道,古代武俠小說的武功描寫是簡略的。到了現代,武俠小說中武功描寫突然非常細緻,非常有體系,這本身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冷兵器戰爭時代,這個武打描寫很簡單,關公溫酒斬華雄,完全是一種氣勢。那麼到了熱兵器時代,到了原子彈時代,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描寫突然精彩起來,這本身就包含著人類的文化難題在裡面,為什麼越到現代戰爭時期,武俠小說描寫越現代化,「紙上武功」到了20世紀之後,開始越來越細緻,並不是說金庸、梁羽生他們幾個人發明的,他們前面還有很多人,他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到他們這裡更加系統化,尤其是更加藝術化。有人說武俠小說是弘揚暴力,暴力打鬥,我想你看了金庸的小說後你想去打人嗎?你想去搶男霸女嗎?我想沒有這樣的人,因為金庸小說,他把武打充分地藝術化、道德化、觀賞化了。我想大家是搞傳媒、搞影視的,應該領悟出來,金庸小說里的武打,用一句白話說叫好看,具有視覺美、具有視覺觀賞性,你讀的時候並不感到有血腥之氣。這一點還是和古龍有一點區別的,古龍有時還要渲染一些血腥之氣,一劍刺進喉嚨,看著血花怎樣迸射出來,在金庸這裡沒有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說金庸筆下的武打,在很多場合已經是藝術化或舞蹈化了。比如你看洪七公和黃蓉對招時,一個白髮飄飄,一個青春年少,兩個人打成一團時,這哪裡是武打?這簡直就是芭蕾舞中的雙人舞,你得到的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你得到的是一種對人體的想像力——人體到底能夠發揮出什麼樣的功能?金庸小說在武的方面是十分出色的。他的武打不雷同,我們說梁羽生的武打描寫也十分細緻好看,但是讀多了之後,有雷同化之嫌,他的很多武打場面似曾相識,而金庸筆下的人物,每個人怎麼打,使什麼兵刃,用什麼路數,都不是隨便安排的,一定只符合這個人物的性格,合乎他的命運,合乎此時此刻當下的情況。這一點,當然在我們的古代小說里已經注意到了,如人物使什麼兵刃,都是和他的性格有關係的,李逵就要使兩把板斧,假如李逵用一把寶劍,頓時這個形象就塌毀了,就不是李逵了。那麼金庸筆下的人物,每個人用什麼樣的招數?比如梅超風要用九陰白骨爪,郭靖、洪七公這樣的人就要用降龍十八掌、打狗棒,而且越是水平高的大俠,往往越看輕兵刃的作用,最高的大俠往往是赤手空拳,也就是說他對自身擁有無窮的自信,他更多的不藉助外在的兵刃。你看那些凡是使用很奇怪兵刃的人大多數不是一流高手,一流高手即便沒有兵刃也一樣,像大家知道獨孤求敗,他的武功境界有幾個階段,第一層是所向披靡的階段,那把劍非常銳利,像我們年輕人一樣,所向披靡,然後超越這個階段,用輕劍,然後用重劍,重劍無鋒,最後用木劍,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這時劍就成了一種擺設,那時已經成了飛花摘葉,皆可傷人。金庸通過寫武來寫人性,把它推到一種很難超越的境界。我們說現在的武俠小說為什麼越不過幾十年前,沒有進展呢?其實也進展很多,對人的理解也都有進步,問題是在武打這方面,難以超越。這是講武俠小說「武」這個字。

武俠小說第二個字叫「俠」,「俠」這個字在金庸這裡同樣寫得感天動地。為什麼武俠小說這麼受人歡迎,如果說到根本原因,還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