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的小說人生(1)

孔慶東陳 珺 呂少剛

誰是讀者最多的當代作家?

這個問題問過許多人,也許答案各異;但是不可避免的,一定有許多人會把票投給通俗小說,投給金庸。

三十一歲完成自己的第一本武俠小說,三十五歲創辦自己的報紙,一支筆寫武俠,開創江湖,縱橫天下,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遊俠,中年遊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文人數千年的夢想,似乎全部在金庸身上實現,而這樣的金庸,也顯得更加神秘而讓人難以把握。有人稱他為大俠宗師,有人卻以為他也不過是個凡夫俗子——

金庸,到底為何許人也?

金庸1924年2月6日生於浙江海寧縣袁花鎮,生肖為鼠,星座是水瓶座。據說這樣的人思維敏捷,具有清晰的洞察力與超群的想像力,而足不停步地追求理想,最適宜成為新聞記者、政治家與文人。這固然也不過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然而金庸其後的一生,似乎正印證了這樣的說法。

海寧本非繁榮大城,據金庸本人說,「海寧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個海濱小縣,只以海潮出名」。然而此地卻當得人傑地靈四字,於景觀上,東臨江海,西南則依杭嘉湖平原,土地富庶,風光明媚,更擁有洶湧澎湃,雄偉磅礴的海寧潮,年年8月,大批遊客聚集海寧,觀賞江海相激而生的滾滾怒潮,金庸曾提過,他小時候做童子軍,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邊露營,半夜裡瞧著滾滾怒潮洶湧而來。

而他所見之怒潮,又是怎生景象?這點我們可在金庸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略窺端倪。

「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掩沒,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以百萬大軍衝鋒,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

而接下來乾隆皇帝的侍衛白振為乾隆取扇,勇斗怒潮的精彩段落,則窮盡作家想像描繪之力,更是雄奇神異之至。有人論金庸筆下最出色的景色描寫,推海寧潮為第一,也要拜這少年經驗所賜。

而小小海寧一地,於人文上,也是名士輩出,學風鼎盛。晚清以來,局勢動蕩,舊學新知,傳承交流,更是人才濟濟:文有王國維,理有李善蘭。金庸的近親蔣百里、徐志摩,皆是現代史上的名人。

然而或許是由於江南土地富饒,風致秀麗,而海寧倚江依海,士氣和煦,所孕育的俊傑,也多是多思多慮,深沉憂鬱的性格。金庸曾說:「近代的著名人物有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等,他們的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陳家洛身上,或許也有一點這幾個人的影子。但海寧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學家蔣百里,也只會講武,不大會動武。」

這樣的性格帶著中國傳統士大夫和文人的清高孤傲,帶著他們的憂思冷寂,帶著他們的沉靜和平。後來金庸筆風轉變,所寫主人公以慷慨悲歌、豪傑英爽的北地壯士為主,然而江南的明麗秀雅,江南名士的淡靜悲哀,卻也時不時地在作品中出現。

而誕生金庸的海寧查氏,也並非凡門,稱得上是當地望族,代代書香。查氏先祖源出於羋(mǐ),乃楚人之後,史稱「名宦均文苑,代代有清官」。至明清之時尤盛,查氏宗祠有康熙皇帝曾親筆題封:「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金庸祖上最著名的文人,一是明清之際的著名史學家查繼佐。查繼佐(1601—1676年),字伊璜。明亡後改名左尹,字非人,別號東山釣史。他是崇禎舉人,明亡後回鄉講學著書,沈起《查東山年譜》說他有「全集一百二十冊,約八千餘頁」,而惟《罪惟錄》、《魯春秋》、《東山國語》、《釣業》數種傳世。

二是康熙、雍正年間的查慎行、查嗣庭兄弟。查慎行是清代著名詩人,因才受康熙帝賞識,曾入值內廷,有「煙波釣徒查翰林」之稱。他的詩作宗法宋詩,「詩風宏麗穩愜,亦有沉雄踔厲處」,亦有不少反映戰爭和民眾苦難之作,著有《敬業堂詩集》等,為清初名家。金庸《鹿鼎記》全用查慎行《敬業堂詩集》集句為回目,既體現了他相當高的詩文造詣,也示他對先祖的景仰嚮往之心。查慎行與其弟嗣庭等皆入翰林,當時號稱「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然而後來查嗣庭主考江西,出題「維民所止」,被雍正帝猜忌為影射他「雍正」去頭,於是遂興起一場文字大獄。查嗣庭父子死於獄中,查氏一族皆受牽連,查慎行其時已老,仍不得不率領全家進京投獄,歸鄉不久,也即逝世,可稱封建時代文人的一起典型悲劇。

到金庸本人這一代,查氏又添輝煌,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穆旦,本名查良錚(1918—1977年),乃是金庸族兄,近年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為現代詩歌第一人。這對兄弟,文名可說是超過了祖輩。

在對金庸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中,不可不提到他的祖父查文清。

查文清是光緒丙戌進士,曾任江蘇丹陽知縣,因政績加同知銜,不久發生著名的「丹陽教案」。

《天津條約》簽訂後,大量西方傳教士擁入中國,依恃本國勢力,欺壓中國百姓。光緒十七年,丹陽百姓忍無可忍之下,圍攻焚毀了當地教堂。查文清受命捕拿為首燒教堂的兩人斬首示眾以向外國教士交代,但他同情燒教堂的人民,便預先通知那兩人逃走,而回報上司,則說此事是由外國教士欺壓良民而引起公憤,數百人一擁而上,焚毀教堂,並無為首之人。隨之辭官,而為朝廷定為「革職」處分。

辭官還鄉後,親手編纂了九百卷之多的《海寧查氏詩鈔》,書未成而去世。

金庸說祖父對他影響有二:一是使他知道外國人欺負中國人,二是要多讀書。

後來金庸始終懷抱「外交官」的理想,主要動機是遊歷世界,觀光各國,但於報國建功的事業心上,亦有希望以己力捍衛國家民族的尊嚴之意,這不能不說與祖父的教導有密切關係。

金庸父親查樞卿是有名鄉紳,心地純厚,對人客氣而隨意,在金庸當時看來,「他似乎覺得交朋友比業務成功更重要」。查樞卿受過西洋教育,對金庸相當寵愛,也很注重對他的教育。金庸曾在《聖誕節雜感》里提到這樣一件軼事:

「在中學讀書時,爸爸曾在聖誕節給了我一本迪更斯的《聖誕述異》。這是本極平常的小書,任何西書店都能買到,但一直到現在,每當聖誕節到來的時候,我總得翻來讀幾段。」

《聖誕述異》,亦譯為《聖誕頌歌》,是狄更斯的一部著名中篇小說。這部小說寫的是一位冷漠無情、刻薄寡恩的守財奴在聖誕夜做了一個夢,夢見三個聖誕精靈帶他遊歷,看到別人的溫暖相愛和他自己的冷漠孤獨,而終於幡然悔悟,成為一個有愛心和友善的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充滿了狄更斯式的溫情和愛,而對金庸的影響也相當大。他說:「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這是一個偉大溫暖的心靈所寫的一本偉大的書。」

心懷溫情,寬厚待人,這樣的思想,此後影響到金庸的一生。在他年少的時候,他對家中的僕役和下人便抱持著同情與友愛之心。他從他們身上第一次看到人生的不平等,看到自己之外其他許多人的命運和悲劇。他家有一位老長工,名叫和生,在查良鏞小時負責接送他上學。後來金庸聽他說了他的故事。他年輕時被財主少爺陷害入獄,未婚妻被奪去作了繼室,他出獄後復仇刺傷那財主少爺,復又入獄,受害幾死而幸為任丹陽知縣的查文清所救,而查文清辭官之後,便帶他回了海寧。

這一段悲劇便是金庸小說《連城訣》的原型。在他所寫的武俠小說中,始終貫徹著這樣對弱者的同情。後來金庸說,他認為的善良,主要還是兩個字「俠氣」,也就是揚善抑惡,為弱者打抱不平,這成為金庸的「俠」的基本理念。

金庸母親是徐志摩的堂妹,金庸十三歲時她便早早去世。生母早逝令金庸很早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但他對母親的回憶與深情,仍時不時地在文字中流露。在《書劍恩仇錄》中,寫到陳家洛「回憶兒時母親多次攜他的手在此觀潮,眼眶又不禁濕潤起來」。這樣的句子,也寄寓著他自己的身世之感。

家門世代書香,自然藏書甚多,而由於金庸的伯父、父親、大哥都是大學畢業生,新書也不少。金庸從小與書為伍,一生好讀不倦,古書、新書之外,他自稱小學時代「得益最多」的是鄒韜奮的《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等遊記及其所主編的《生活周報》。

據金庸回憶,他讀武俠的啟蒙,乃是八九歲時偶然讀到的舊派武俠小說家顧名道的代表作《荒江女俠》。這部書寫方玉琴為父報仇,並與同門師兄岳劍秋相偕鋤奸的故事。顧名道原為言情小說家,因此《荒江女俠》既寫「俠」客鋤奸,又寫男女劍俠之間的「情」,為言情武俠小說開山之作。這樣曲折的劇情描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