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道德因素培養

培養孩子內在為人和保護孩子內在精神健康的教育理念,不僅和學校、老師有關,同時這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應當引起眾多家庭和母親的高度重視。

在這本書中我們對「兒童之家」所採用的教育方法進行了簡要論述,也許會讓讀者覺得這套教育方法是合理而又可信的。但是,我的教育方法的重點不在於展示機構本身,而在於這種教育方法在孩子身上所產生的效果。正是這些孩子們通過自己自然率真的表現,證明了我所採用的教育方法的價值,而孩子們的自然表現本身似乎展現出人類內在發展的法則。「兒童之家」就像是一個實驗室,在這裡會有很多心理學的重大發現,迄今為止隱藏著的真理也許會在這裡被不斷發現,因為在心理學研究的領域(尤其是「心理發生」的領域)的基本因素就是,必須先建立規範的環境條件,讓孩子在其中盡情發揮自己的想法,然後才會有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我們之前談過,孩子做事情時,只要不是負面的、煩人的事情,我們盡量給他們任意發揮的自由。換句話說,我們所起的作用是消除混亂的「壞」的因素,允許有序的「好」的因素存在,在這種環境下,讓孩子最大限度擁有自由。

我們所獲得的成果令人驚喜,孩子表現出了對工作的熱愛,儘管孩子對此毫無覺察,但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確表現出了沉穩有序。孩子們表現出來的動作已經超越了糾正對與錯的界限,進入到了「優雅」的境界。此外,在整個課堂上,孩子一方面擁有自由,但同時也受到適當的管教和限制,他們也要具備服從的態度,我們的教育方法最顯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孩子們受到適當管教後所表現出來的自律和服從。

古代哲學家經常討論「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這一討論話題與我的教育方法有一定關聯,我的教育方法的很多支持者相信一個前提,就是人天生善良。其他很多人卻持有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讓孩子自由自在發展是個錯誤,這個做法本身十分危險,因為孩子自身存在著作惡的傾向。

對於這個問題,我考慮的角度更積極一些。

「善」與「惡」這兩個詞被人類賦予了太多豐富多樣的觀念,我們很容易將這些觀念混淆,尤其是在和小孩子實際打交道時。

對於3~6歲的孩子而言,我們稱之為「惡」的那種傾向,其實常常指的是孩子為我們成年人帶來的吵鬧和厭煩感。其實那時候,我們並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反而試圖阻止孩子的一切嘗試,阻止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親自獲得經歷體驗的每次努力(比如,孩子喜歡四處摸摸動動)。可事實上,孩子通過這些自然的傾向和舉動慢慢學會協調自己的肢體動作,獲取對事物的印象,尤其是觸覺感官上的印象,所以當孩子受到阻止時,會表現出反叛的樣子,孩子調皮淘氣的全部表現差不多都源自於這種反叛。

可令人驚訝的是,一旦我們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正當的途徑去成長和發展,那麼孩子便再也沒有表現反叛的態度了,孩子「惡」的一面也就不復存在了。

進一步來講,如果父母和老師經常洋溢愉悅之情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樣對孩子發怒,那麼孩子的整個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質將呈現出新的氣象,孩子會變得平靜溫和,與以往彷彿判若兩人。

其實是我們成年人刺激到了孩子,使得孩子們為了掙扎求存而表現出暴力的一面。他們為了滿足自己內在心靈的發展所需,不得不從我們這裡搶奪一些在他們看來很有用的生存必需品。他們不得不與我們所定的法則背道而馳,有時候還需要與其他小朋友進行肉搏,進而獲取自己心儀已久的東西。

另一方面,假如孩子已經從我們這裡得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途徑或工具,那麼孩子在這方面的鬥爭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會是孩子生氣蓬勃的生命成長。在這個問題上涉及一個衛生學的原則,這個原則與孩子的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孩子的大腦仍然飛速成長,這個時候是一個艱難的時期,這個問題應該非常吸引那些專於兒童疾病和精神疾病專家的注意。一個人的內在生命和智力的開端要遵循特定的法則,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就不可忽視對孩子影響巨大的法則和基本的必需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培養孩子內在為人和保護孩子內在精神健康的教育理念,不僅和學校、老師有關,同時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應當引起眾多家庭和母親的高度重視。

要想給問題一個完滿的答案,往往需要更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舉例說,如果我們在街上看到人們為了一塊麵包打起來,可能會說:「你看看人多壞啊!」與此相反,假如我們走進一家餐廳,看到他們安靜地找到座位坐下,彼此關係融洽,毫無嫉妒,悠閑地點餐選擇食物,也許我們會說:「你看看人多好啊!」很顯然,關於絕對的善與惡,我們的第一反應或者直覺往往把我們引入歧途,以至於得出膚淺的結論,而與善惡有關的問題也絕不僅僅限於以上例子。舉例說,我們可以提供環境舒適的餐廳給所有人,而不直接牽涉在場的人的道德問題。也許有人會說,從表面來判斷,吃得好的人更好,更安靜,犯罪也更少,相比之下,一個人食物短缺就可能表現出相反的特質。但是,無論是誰,如果根據上述說法,得出結論:要想使人成為好人,只要讓他們吃得好、吃得飽就足夠了,顯然,這本身就是明顯的謬誤。

然而我們也無可否認,在促進良善方面,食物是一種基本因素,某種意義上,食物可以消除由於食物短缺而帶來的所有惡行和痛苦。

現在,我們回到主題上來,談談一種更深入的需求,就是一個人內在精神世界所需的食物,這牽涉人類更高級的功能運作。我們現在所談的食物是精神食糧,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深入的話題,即人類精神需求的滿足。

我們已經取得了令人關注的成果,已經發現使孩子更上一層樓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孩子是可以變得更平靜、更善良的,而實踐經驗已為我們找到了這些方法和途徑。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兩點:工作的有序性和自由。

完美地對工作進行組織是非常關鍵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自我發展成為可能,才能為孩子提供釋放能量的途徑,才能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有益的、平靜的滿足感。只有在這種條件下進行工作或活動,自由才可能幫助孩子在所做的活動上達到完善的地步,才可能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自制力,而這種良好的自制力源於孩子身上鎮靜從容的這種新特質。

工作如果缺乏有序性,那麼自由就毫無用處了。只給孩子自由而不讓他們恰當、有序地工作,他們就會荒廢掉,就好像剛剛出生的嬰孩,一旦讓他們無拘無束但是不給他們食物,就會導致飢餓而亡的後果。因此,工作方面的有序性對於孩子表現出善良美好等新面貌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基石。但是即便孩子在活動方面具有組織紀律性,如果不給孩子自由,這一切也是徒勞的。孩子如果沒有自由就不能充分釋放自己的能量,而這種能量本身源自他們在從事相對高級的活動時所獲得的滿足感。

相似的境況不是也發生在人類的歷史上嗎?人類文明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充滿成功嘗試的歷史,人們努力嘗試獲得自由,努力在工作方面更加具有有序性。整體而言,人類的善良已經有所增長,人類從粗野愚昧變得更加文明,這就是明證。或者也可以說,不同形式的邪惡,包括殘忍和暴力的犯罪在內,都在進步的過程中逐漸減少。

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的犯罪行為可以看作是文明人類當中掙扎求存的野蠻行為。因此,一個社會只有在工作方面表現出組織紀律性,才有可能得到更深層次的凈化,與此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工作的有序性與自由之間的最後障礙也被漸漸消除了。

如果以上就是我們從社會中學到的真諦,那麼假如從3~6歲的小孩子開始,就訓練他們的組織紀律性,並給以他們充分的自由,那麼產生的結果將是多麼令人驚喜啊!正因如此,孩子們看起來是那麼善良,好像深夜過後黎明的曙光,給人帶來希望和期待。

如果整個人類在工作和自由的道路上曲折前行,雖然難免經歷痛苦,也並非事事如意,卻依然能夠不斷進步,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擔心同一條路對孩子而言就會是災難之路呢?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並不是說給予孩子自由,培養他們善良的特質就能解決人類的絕對善惡的問題。我們只能說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有助於消除引起暴力和反叛的因素,進而促進善行。

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培養孩子的美好特質,盡自己的本分就好了,正如《聖經》所言:「愷撒之物要還給愷撒,上帝之物還給上帝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