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由

如果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是尊重、冷靜、耐心等候,如果孩子在活動和自由體驗中沒有那麼多約束,那麼就很容易保持孩子的求知熱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老師的密切參與和最終取得的成果關係緊密。老師有必要對孩子進行引導,同時又不能給孩子一種老師出現過於頻繁的感覺。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就需要做到時刻準備著為孩子提供所需的幫助,同時又要避免成為幫助孩子和孩子自由體驗之間的絆腳石。

單詞課程如果呆板乏味就會讓孩子的求知慾冷卻下來,畢竟這種方法同樣也會冷卻成年人的熱情。如果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是尊重、冷靜、耐心等候,如果孩子在活動和自由體驗中沒有那麼多約束,那麼就很容易保持孩子的求知熱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孩子進行引導。事實證明,這不是難事。

接下來我們會留意到孩子擁有了積極進取、主動開拓這樣的個性特徵。他具有了主動性,能選擇自己要做的事,並持之以恆,根據自己內在需要而改變所做的事。這樣的孩子不會因逃避而拒絕付出努力,相反,他會對事物進行深入挖掘,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樂觀積極地克服困難。他會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樂意與周圍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自己的發現以及成就。因此,教育他們的人無須對其進行不必要的干涉。「靜觀其變」是教育者的至理名言。

讓我們耐心等待,保持時刻準備的狀態,時刻準備接受孩子們向我們分享他們所體驗到的欣喜和困難。孩子期待喚起我們感情上的支持時,我們就應該積極做出回應。孩子們進步緩慢的時候,讓我們保持耐心,不斷等候吧!如果孩子表現得很好,讓我們與他們一同歡樂,一同表現出熱忱吧!如果我們可以說「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態度莊重,彬彬有禮,對待他們的方式就好像自己期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那樣」,那麼這時候我們已經可以確信,自己已經掌握了一條偉大的教育原則,並且,毋庸置疑,自己正在樹立良好教育的榜樣。

我們都不希望在工作的時候被人打擾,不希望自己付出努力工作時遇到妨礙,期待有朋友在自己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願意看到朋友與我們同歡樂,想讓朋友與我們平等相待,希望可以向朋友傾心吐意,並信任他們——這一切都是愉快友伴關係所必需的。我們自己所期望的這一切,孩子們也需要。孩子們也是人,也需要獲得尊重,同時因為他們的純真無邪,也因為他們未來具有更大潛力,所以他們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我們成人優越。我們所渴求的,他們也同樣渴求。

普遍而言,我們實際上並沒有尊重自己的孩子。我們試圖強迫他們服從我們的要求,卻從不考慮他們特定的需求。我們對待孩子時,表現得高傲自大,甚至是粗魯無禮,然後期望孩子學會順從,舉止莊重有禮,我們永遠記得的是孩子的模仿本能十分強烈,孩子們對我們充滿信心、欽佩我們,這件事是多麼感人。無論怎樣,孩子們都會模仿我們。因此,在對待孩子時,我們要儘可能表現出仁慈體貼,這將有助於塑造孩子的性格。仁慈體貼不單單指愛撫。第一次見面就擁抱我們的人,我們會認為他們粗魯不堪、粗俗無禮或者缺乏教養嗎?仁慈體貼包括了解別人的願望和想法,滿足對方的願望,表現得通情達理,如果需要,甚至犧牲自己的願望。這就是孩子們所需的仁慈體貼。

想要了解孩子的願望,就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了解他們,因為他們的願望或需要往往是無意識的。孩子的意願來自於生命中內在的強烈需求,只有根據某些特定的神秘法則才能對其進行解讀。對於這些特定的神秘法則我們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從一無所有到一個孩子的出現,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成年人,都受到同一種法則或動力的推動。

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這一奇妙過程中所起的干涉作用是間接的。孩子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而我們的存在只是給孩子提供便利的條件,讓其正常成長而已,做完這一切之後,就應靜觀其變,謙恭地等待他們成長。

在友善的氛圍內,我們應該讓孩童這樣的生命自由自在地成長進步,讓我們在一旁仔細觀察他們內在為人的成長過程吧。這就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也許當我們觀察時,會想起良善的導師耶穌基督的言辭:「由著他們吧,讓孩子到我這裡來。」也就是說:「不要讓孩子對我們避而不見,既然孩子處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他們會到我們近前來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