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語言以及對世界的認識

訓練孩子留意環境中所產生的各種聲音甚至雜訊,讓孩子學會對聲音進行識別和區分,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做好準備,去更精確地留意語言這種聲音。

聽覺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因為它與講話的感覺器官密切相關。因此,訓練孩子留意環境中所產生的各種聲音甚至雜訊,讓孩子學會對聲音進行識別和區分,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做好準備,去更精確地留意語言這種聲音。老師必須做到發音清晰,對孩子講話時要完全準確地發出單詞對應的聲音,即使老師可能在低聲講話,音量好像在耳語一般,發音也必須準確。兒歌也是幫助兒童學習準確發音的一個好方法。老師教導孩子時,要慢慢地發音,把所說單詞的音節拆開來讀。

想要進行清晰而準確的語音練習,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是進行感官訓練,在訓練中也包括學會對物品進行命名。在每個語音練習中,孩子先識別不同物品的差異,老師再用單詞表達出這一差異。因此,孩子們在反覆多次搭建粉色積木的時候,老師可以找合適時機接近孩子,拿著最大和最小的兩個積木,展示給孩子看,並且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大」和「小」這兩個詞要特別多重複幾次,並且要用非常清晰的發音強調「這是大的,大的,大的」,之後進行短暫停頓。

然後為了確認孩子是否理解,老師可以進行下面的測試:「把那個大的給我。把那個小的給我。」然後再說:「給我那個大的。」「現在,給我那個小的。」「給我那個大的。」然後再停一會兒。最後,老師可以輪流指著大小積木進行提問:「這是什麼樣的?」如果孩子已經掌握所學內容,就會正確地回答出「大」「小」。之後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重複單詞的時候儘可能做到發音清晰,並且儘可能準確。

——(老師)這是什麼樣的?

——(孩子)大的。

——(老師)什麼樣的?

——(孩子)大的。

——(老師)清楚地告訴老師,這是什麼樣的?

——(孩子)大的。

教學時使用的大小物品在形狀上要相同,僅僅是在大小尺寸方面不同,也就是說,兩個物品的三維結構是相同的。我們可以說一所房子是「大的」,一間小棚子是「小的」。如果兩張圖片以不同大小代表相同物品,我們可以說其中的一張是另一張的放大版。

然而,如果物品長度保持不變,只在截面上發生了變化,那麼物品就有了粗細之分。對於這樣的兩個物品,我們可以說,其中一個是「粗的」,另一個是「細的」。不過,老師在課堂上教孩子區分棕色稜柱粗細時所使用的方法,與教導孩子區分積木大小時所使用的方法一樣,我將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命名。「這是粗的。這是細的。」

第二階段:識別。「把那個粗的給我。把那個細的給我。」

第三階段:單詞的發音。問孩子:「這是什麼樣的?」

這裡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辨識物體尺寸的差別,並且按正確順序擺放物品。在進行完我所描述的課程之後,老師可以把棕色稜柱散放在地毯上,然後對孩子說:「把最粗的那一個給我。」之後把孩子挑出來的稜柱放在桌子上。然後,老師再讓孩子從散放在地板上的稜柱中選出最粗的一個,每次都把挑出來的稜柱緊挨著之前的稜柱按次序擺放好。這樣,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在剩餘的稜柱中尋找最粗或者最細的,這也幫助孩子學會按次序擺放物品。

當一個物品只有一維變化時,以木棒為例,它在長度方面發生變化,我們可以說它是「長的」或「短的」。在高度方面產生變化,我們稱這一物品是「高的」或「低的」。寬度方面變化,就出現了「寬」「窄」。

在物體的以上三種變化維度中,我們只選擇長度變化作為孩子的入門課程,並且運用我們通常使用的「三階段」法講授這種區別,之後讓孩子從成堆的物品中每次選出「最長的」或者「最短的」。

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非常準確地學會使用單詞。有一天,老師在黑板上用很細的線條畫上格子。一個孩子說:「多小的線啊!」「線不能說『小』,」另一個孩子糾正他說,「線是細的。」

假如老師要教孩子關於顏色或形狀的名稱,就沒有必要強調兩個極端物體的對比。老師可以一次性給出兩個以上的名稱,比如:「這是紅色的。」「這是藍色的。」「這是黃色的。」或者,「這是方形。」 「這是三角形。」「這是圓形。」但是,在進行按次序排列練習時,比如,如果課程是關於顏色的,老師就要選出兩個極端顏色——「深色」和「淺色」,然後總是在「最深的顏色」和「最淺的顏色」中做出選擇。

這裡所描述的課程都可以在教學片中看到,內容包括觸摸平面幾何圖形木板和矩形板的不同表面、沿線走、辨識顏色、識記積木和長木棒的名稱、組合詞語、閱讀和書寫等。

通過這些課程,孩子徹底掌握了很多詞語,比如大、小、粗、細、長、短、深、淺、粗糙、光滑、重、輕、熱、冷等,也學到了許多關於顏色和幾何形狀的名稱。這些詞語並不涉及具體的物體,因此孩子實際上的收穫在於精神層面。孩子需要經過長期反覆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些詞語,在訓練中他們全神貫注於物體間的差異,進行比較、推理,得出自己的觀點,最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辨別能力。總之,孩子「精鍊」了自己的感覺,他對事物的觀察是徹底而又本質性的,在整個過程中,孩子自身發生了改變。

因此,孩子們發現自己面對這個世界時,表現得更加敏捷、思維更全面。孩子的觀察和辨別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進一步而言,孩子們會發現自己頭腦中所建立的圖像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分門別類的——形狀與維度不同,維度分類的根據是維度變化的不同組合。

所有這些與等級次序又有些差異。顏色區分根據的是色調以及飽和度,寧靜與不安靜之間也存在著差異,雜訊與一般聲音也有所不同,每個事物都有著各自準確而恰當的名字。孩子自身因此培養了特定的觀察和判斷力,同時他根據頭腦中已經建立的秩序將所觀察到的事物各歸其類,並且這些事物在其精確歸類下各自擁有了合宜的名稱。

實驗科學的學生在做好準備觀察外面的世界時,不也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的嗎?他可能發覺自己彷彿是一個從未受教的無知者,置身於種類紛繁的自然事物當中。但是與無知者有所不同的是,他在觀察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力。他用顯微鏡工作的時候,雙眼因為訓練有素,就能看到常人無法分辨察覺到的顯微鏡視野內的諸多細節。如果他是個天文學家,那麼在使用同一個望遠鏡進行觀察時,與滿懷好奇的臨時觀察者或者業餘天文愛好者相比,他會看得更加清晰明了。對於同樣的植物,專業的植物學家和平常的路人在觀察後,他們的頭腦處理方式也是不同的。植物學家觀察每株植物時,會特別留意觀察那些已經在自己頭腦里分門別類好的植物特性,並且按照編排好的順序把所觀察到的和頭腦里的儲備相對應,並賦予其恰如其分的名字。正是這種從複雜門類中識別植物的能力,把植物學家和一般園丁區分開來。同樣的道理,也正是精確和科學的語言,把訓練有素的觀察者凸顯出來。

只有已經培養出特殊的觀察能力,並且掌握了對外部事物分門別類的能力的人,才會在科學方面有所發現。缺乏秩序和沒有準備的人是不會有所建樹的,這樣的人整日閑逛,空做白日夢,盲目遊走於花草間或星光月下。

事實上,我們的孩子一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就是:在他們所處的周遭世界裡不斷「有新發現」,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極大的樂趣。他們從這個世界所獲取的知識是秩序井然的,這也激勵孩子產生極大的熱情。在孩子的頭腦里建立的是「有序的傑作」,而不是「混沌雜亂」,這樣孩子的內心深處會充滿極大的喜悅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