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官訓練

孩子想要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這種願望會讓他不斷糾正自己。不是老師讓他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引導著他改正錯誤,而是孩子自己頭腦中非常複雜的工作產生了這樣的效果。這就是孩子自我教育進程的開始。

我的教學用具為孩子們提供了進行「感官訓練」的條件。

在教學用具箱中,最能吸引兩歲半到三歲孩子注意力的就是這三套拼插式實木塊了。每個木塊上都插著十個小圓柱或圓盤形狀的實木塊,所有實木塊上都有一個圓鈕把手。第一套圓柱體實木塊的高度都一樣,但直徑由大到小遞減。第二套圓柱體實木塊高度和直徑上都有變化——高度和直徑上依次遞減,大小不一但形狀相同。第三套圓柱體實木塊直徑相同,但高度有變化,隨著尺寸遞減,圓柱體實木塊逐漸變成一個小圓盤形狀的實木塊。

第一套圓柱形實木塊在兩方面(直徑與橫截面)發生了改變,第二套在三個方面(直徑、橫截面與高度)都發生了改變,第三套僅在一方面(高度)發生了改變。我是根據這種訓練的難易程度來排列實木塊順序的。

訓練的內容是將實木塊中所有的圓柱體都拿出來,打亂順序,再讓孩子重新將它們放回到對應的位置上。孩子們可以舒服地坐在桌子旁進行訓練。他們用一兩根手指頭捏住圓鈕把手,小心地將實木塊拿出來。再通過手和手臂的運動將實木塊輕輕地打亂,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讓實木塊掉在地上,也不要發出嘈雜的雜訊,之後再將小圓柱實木塊放回到原先的位置上。

在做這項訓練時,老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將小圓柱體實木塊從插孔中取出,輕輕地在桌子上將實木塊打亂順序,然後告訴孩子們如何將實木塊放回原位,但是不必幫助孩子把實木塊放回原位。這樣的示範看起來總有些多餘,因為孩子們看到別的孩子如何操作,就可以模仿去做了。

孩子們喜歡單獨進行這樣的訓練。有時他們擔心受到別人不必要的插手,所以他們更喜歡獨自一人去做練習。

但是孩子們是如何將桌子上的小圓柱實木塊放回到原位的呢?他會先做幾次嘗試,可能會把實木塊弄錯,把大一點的圓柱體放到較小的插孔中。然後,他就會重新換一個地方再試試,直到將圓柱體放回對應的原位為止。有時候,出現了相反的情況,插孔過大,圓柱體太小,這也不太合適,應該將更大一點的圓柱體放到這個插孔中。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剩下一個圓柱體找不到對應的位置。在這個環節里,孩子就必須仔細地找出錯誤。他看起來有些困惑,他那小小的頭腦里思索著這個頗具吸引力的問題。之前的圓柱體都放在了合適的位置當中,現在為什麼這個找不到合適的位置了呢?他會稍停下來,皺著眉頭,冥思苦想。他開始去觀察圓柱體上面的圓鈕把手,看看是不是有某個圓柱體放錯了插孔。他覺得,可能是一些圓柱體放錯了位置。他又嘗試著去重新放。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個過程,最後終於成功了。這時,他的臉上綻放出勝利的笑容。這種訓練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需要回想一下整個過程,通過自己的經驗找出圓柱體的對應插孔。因此他會一次次地嘗試。3歲到3歲半的孩子們在進行這項練習的時候,常常會興緻盎然地嘗試40次以上。

如果再擺出第二套和第三套的圓柱體實木塊,這些圓柱體形狀上的變化更會深深地吸引住他們,再次激起他們接受練習的興趣。

我所說的這個教學用具有助於培養孩子通過觀察區別大小尺寸的能力,通過這樣的訓練,孩子最終可以一眼就看出手中的圓柱體應該放在多大的插孔中。這種教育方法所建立的基礎是:教學用具本身可以控制錯誤的出現,孩子在操作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自己是否正確。

孩子想要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這種願望會讓他不斷糾正自己。不是老師讓他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引導著他改正錯誤,而是孩子自己頭腦中非常複雜的工作產生了這樣的效果。

這就是孩子自我教育進程的開始。

這種訓練的目的不是達到一種外在可見的目標,也就是說,讓孩子們進行這種訓練不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去放置圓柱體實木塊,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去進行訓練。

這些訓練要達到的是一種內在的、深層的目標,即讓孩子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讓他通過觀察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去判斷、去推理、去決定。孩子通過重複這種訓練可以鍛煉注意力和理解力,從而真正達到持續不斷的提高。

圓柱體訓練之後,可以繼續進行三套立體幾何實木塊的訓練:

第一套,10個粉色木製立方體實木塊。立方體實木塊的邊長依次從10厘米遞減到1厘米。

孩子們用這些立方體壘成一個塔,先在地板或小地毯上放置最大的那個實木塊,再將其他的實木塊按照大小次序依次疊加,最後將那個最小的實木塊放在塔頂。

有時,孩子們剛壘好一座塔,就颳了一陣風,塔就倒了,實木塊散落在小地毯上,這樣他們又得重頭再來。

第二套,10個棕色長方體實木塊。長方體實木塊長20厘米,正方形橫截面的邊長從10厘米依次遞減到1厘米。

孩子將10個長方體散放在淺色的地毯上,他可以先從最粗的實木塊開始擺放,也可以從最細的實木塊開始,將這些實木塊按照大小次序擺列好。

第三套,10個綠色薄板實木塊,或10個紅藍交替的薄板,這些實木塊的一側的截面都是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薄板實木塊的長度從10厘米依次遞增到1米。

孩子將10塊薄板散放在一大塊地毯上,將實木塊的順序打亂,通過比較實木塊的形狀,將實木塊按長短的順序排列起來,這樣就排列出一個管風琴的形狀了。

通常情況下,老師會先做練習來給孩子們示範一下如何擺放實木塊,但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通過觀察別的孩子才學會如何擺放的,而不是直接從老師那裡學會的。但老師也要繼續觀察孩子,不要錯過孩子們付出努力的一舉一動,老師只需在孩子們摔打教學用具,或者胡亂操作教學用具時進行糾正,如果孩子們在擺放實木塊時出現一些次序上的錯誤,老師則無須糾正。其原因是:孩子們擺放實木塊時犯的錯誤,比如,把一個小一點的立方體實木塊放到了較大的實木塊下面,這個錯誤是由缺乏練習造成的,而且這個錯誤可以通過多次鍛煉自己的觀察力並進行反覆的練習改正過來。有時,孩子們在擺放薄板實木塊時,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讓人瞠目結舌的錯誤,但由於這種練習的目的,並非是讓孩子們將實木塊按照次序擺好,而是鍛煉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老師不必插手去糾正。

終有一天,孩子們會將所有的實木塊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排列出來,他們會興高采烈地叫老師過去,欣賞他們的勞動成果。這時,練習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三套實木塊教學用具是用來做「擺放練習」的。做這些練習時,孩子們必須搬弄和操縱這些對他們的小手來說很重的教學用具。孩子們利用這些工具可以鍛煉雙眼區別相似物大小的能力。這項訓練,從感官上來說,比前面提到的圓柱體插孔訓練更簡單一些。

但實際上,擺放實木塊的訓練其實更難,因為教學用具本身不能控制錯誤,只能靠著孩子的雙眼來控制錯誤的出現。

因此,這些教學用具之間的區別應該鮮明一些,這樣孩子們可以一眼就看出來。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的教具體積都較大。孩子也必須具備一些觀察力來為這個訓練做準備(觀察力可以通過圓柱體插孔訓練習得)。

在同一個階段內,孩子們也可以做一些其他訓練。在教學用具當中,有一小塊矩形板,矩形板的表面有兩部分:磨砂面和光滑面。孩子們已經知道,怎樣用涼水和肥皂洗乾淨雙手,然後將雙手擦乾,再將手指放在溫水中浸泡幾秒鐘。漸漸地,孩子們在這個訓練中,就可以讓自己對溫度的感覺更加敏銳。

洗手之後,老師教孩子們用柔軟的手指肚輕輕地觸摸矩形板上兩個不同的表面,讓他們感覺其中的區別。在分別觸摸兩種不同的表面時,孩子們懸在空中的小手一前一後地運動,這也是培養孩子控制力度方面的最佳練習。他們的小手剛剛清洗過,還用溫水浸泡過,這個過程為孩子的雙手增加了優雅與美感,整個練習是「觸覺練習」的第一步,這在我的教學方法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當孩子們開始接受觸覺訓練時,老師必須時刻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他不僅要給孩子們示範如何去做,還要在做示範時盡量保持沉默,他會握著孩子的手,引導孩子用指尖儘可能輕地觸碰一下小矩形板的兩個表面。老師不用做任何解釋,如果說話,最多也是鼓勵孩子用手去體驗一下不同的觸感。

當孩子體驗到了不同的感覺以後,就會按照老師教給他的方法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孩子們觸摸過這個有兩種表面的矩形板之後,還可以嘗試另外一種矩形板的訓練,這個矩形板上貼著不同粗糙程度的膠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