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述

孩子的成長不僅在於身體的長大,更在於心智的成熟。母親希望陪著孩子走過這段神秘的心路歷程,看著可愛的孩子慢慢成為一個有智慧的「全人」。

近年來,孩子的生活條件有了飛躍性的進展。在所有文明國家裡,尤其是在英國,有統計數據顯示,嬰兒死亡率在不斷下降。

由於嬰兒死亡率的下降,相應的,兒童潛能開發方面也有所改觀,孩子們身體更加健康、更加有活力。這正是科學的傳播為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顯著進步。孩子的母親們逐漸學會遵循現代衛生學的條條框框,並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將這些規定實踐出來。很多新興的社會機構紛紛湧現並逐步完善,這些機構的宗旨就是為那些處在身體發育期的孩子提供幫助和保護。一群新新人類亟待產生,這些新新人類將高度發達,身體更加健康、更加強健,他們抵禦潛在疾病的能力也會更強。

科學是如何取得這些成效的呢?科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非常簡單的法則,通過這些法則儘可能地保證了孩子們正常生活的條件,這些富有指引性的原則也幫助孩子的身體機能形成了良好規律。舉例來說,科學建議母乳餵養,不再使用襁褓束縛嬰兒活動,要經常給孩子洗澡,盡量多待在戶外,多運動,給孩子穿簡單寬鬆的衣服,讓孩子有安穩充足的睡眠。這些科學法則還提倡,要根據孩子的生理需求確定合理的食物攝入量。

儘管如此,科學的日益進步也不可能完全改變人們的生活。母親們還是循規蹈矩地照顧著孩子,她們給孩子們穿衣服,孩子們也像以前一樣吃喝過活。

重點是:日復一日的身體行為,如果是盲目而混亂地進行,就可能導致疾病和死亡;如果是有序而合理地進行,就可以給人以能量和生命力。

科學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也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覺得自己可以為孩子做任何事。

我們需要仔細地斟酌一下:我們的孩子,僅僅是在我們的精心照料下成長得越來越健壯的那個小小軀體嗎?他們的命運僅局限於擁有一個美麗外表的人類軀體嗎?

如果那樣的話,他們的命運和那些為我們提供鮮美肉類或負重勞作的牲畜來說,有什麼區別呢?

人的天性本不局限於此,撫養孩子不僅僅是讓他身體健康,還應包含其他更廣泛的研究範圍。給孩子洗澡,將孩子放到嬰兒車裡,帶著他到公園去玩,母親做到這些並不代表她已經完成了「人類母親」的所有義務。因為雞媽媽也能將自己的孩子聚攏在一起玩耍,貓媽媽也能溫柔地用舌頭舔自己的孩子給它洗澡,這些動物的行為與人類母親物質上對孩子的照顧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由此可見,僅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照顧局限在這個範圍,那麼這種照顧不能算是「教養」。她會感覺自己內心更加崇高的願望被扼殺了。因為,她畢竟是一位人類母親。

孩子的成長不僅在於身體的長大,更在於心智的成熟。母親希望陪著孩子走過這段神秘的心路歷程,看著可愛的孩子慢慢成為一個有智慧的「全人」。

科學顯然不會在發展中停滯。但科學剛剛在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因為到目前為止,科學還只停留在滿足人的身體健康這一階段。科學的腳步還在繼續,還要向前發展。科學已經改善了孩子們的生活,拯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由此可見,科學將來的任務就是要改善和加強孩子們的內在心靈,而這才是真正的人類本質。科學正以同樣的正面的方向,指引著心智、人格和那些深藏在人類神秘心靈深處的創造力的發展。

為了滿足生理上的巨大需求,孩子的身體必須從外部環境中獲得食物與氧氣,同理,孩子的精神也需要根據自身的「成長規律」,從環境中攝取發展所必需的給養。我們不能否認,成長本身就是一項聲勢浩大的工程。骨骼的堅固、整個身體的成長、大腦精細結構的完善、牙齒的形成,這些都是生理器官的真實傑作。這也是每個人青春發育期必然經歷的轉變。

這種活動與人類所謂的「外部勞作」 (即社會生產中人類的「產出工作」),是有很大不同的。這種「產出工作」可以是在人類進行學習的學校中,也可以是在人類通過自己的才智活動來改變環境的社會中進行的。

然而如果說二者都是「工作」,就有點欠妥。實際上,在一些最重要的生理髮育過程中,器官也能完成一些外部任務,有時甚至還能做一些難度很高、超過個人能力範圍的拓展性工作。只是由於這個緣故,人就有可能過度疲勞甚至死亡。

人總是想通過他人的勞動來逃避自己的「外部勞作」,但他永遠也不可能逃避自己內心的思想運作。思想的運作永遠強加於人,伴隨著人,由生到死形影不離,每個人都必須親力親為。這種無法逃避的艱辛勞作,就是「兒童的工作」。

當我們說,小孩子應該多休息,我們所說的休息僅僅指的是「兒童的工作」中的一方面的休息,即讓孩子從外部那些可見的工作中停下來放鬆一下。因為在這樣的工作中,只憑藉孩子們軟弱微薄的力量,很難做出什麼能為自己或他人帶來益處的貢獻來。

因此,我們剛才提到的觀點也不是絕對的。孩子實際上不只是在休息,他還在進行一種以完成「自我成形」為目標的神秘思想運作,他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進行工作。但是僅僅身體成長是不夠的,他還必須建立起與運動密切相關的功能和神經系統,而且智力方面也有待開發。

孩子需要建立的功能有兩類:

第一,運動神經系統功能。有了這種功能,孩子可以保持平衡,可以學習走路,並協調各肢體運動。

第二,知覺器官功能。具備了這種功能,孩子能通過對外界環境的持續觀察、比較和判斷,從周圍環境中獲得認知,為自己的智力發展打下根基。通過這種方法,他就能逐漸認識周圍環境,並使智力得到開發。

與此同時,孩子也在學習語言。他不僅需要應付表達運動神經上的困難,攻克語言中的發音和生詞等難關,還要面對其他困難,比如學習和理解名詞以及語法結構等方面的困難。

我們想像一下,一個剛剛移民到新國家的人,對這個國家的產物、自然地貌、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和語言一無所知;我們也會想到,在與這些陌生人打成一片之前,他必須付出很多努力去適應,而且這些努力必須由他親自去做,沒人能替他完成。他必須親自觀察、理解、記憶,再形成自己對事物的判斷,他還必須通過刻苦的訓練和長期的學習,才能逐漸掌握這門新的語言。

那麼孩子的到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些「小移民」在這個陌生的世界中是如此的脆弱。他們各部分器官還未發育成熟,又怎能讓自己在短短的幾年中就適應那麼複雜的世界呢?

到目前為止,孩子們還沒有得到適當的協助來應付這個艱難的考驗。我發現,孩子們身體上的成長問題現今仍停留在一個階段:只能順其自然。嬰兒死亡率的陰影仍然籠罩著人類。

我們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才能幫助孩子完成「心理上的適應」這種內在工作,這是一種「與任何外部勞作和產出」不同的工作。

這正是我提出嬰幼兒教育方法的根本目標,這裡闡述的某些原則和實際應用的技術不是對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適用,而是專門針對3~7歲的孩子。換句話來說,這些原則只能滿足兒童形成階段的教育需要。

我的教育方法在內容上和目標上都富有科學性。這種方法有助於使兒童獲得更高層次的提高,而不僅僅滿足於在物質和生理方面給予一些指引。這些原則還能補充已經開展的衛生學課程所缺失的一些方面,以前的衛生學僅限於一些生理方面療法的論述。

如果今天我們擁有正常兒童出現的神經衰弱、語言障礙、感知能力和推理能力不足、缺乏個性等情況數據,那麼將這些數據和具有同樣資質,但經過幾年理性教育的孩子出現上述癥狀的統計數據相比較,就會得出很多值得深思的結論。我們發現,在任何情況下,這些統計數據與「現今兒童死亡率的下降和體質發育的改善」數據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