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使用 Accessing

來自Techch 的一名記者最近注意到一些現象:「優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卻不擁有任何計程車輛。臉譜網作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體平台,卻不創造任何內容。阿里巴巴作為最有價值的零售公司,卻沒有任何庫存。另外,Airbnb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短租住宿供應商,卻並不擁有任何房產。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正在發生。」

實際上,數字媒體領域也有著類似的現象。flix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視頻供應商,准許我觀看一部電影而無需擁有它。Spotify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音樂流媒體公司,准許我聆聽任何我想聽的音樂而無需擁有其中的任何一個。亞馬遜公司的Kindle Unlimited服務使我能夠閱讀60萬本電子書中的任何一本而無需擁有任何一本,索尼公司的PlayStation Now服務使我可以暢玩遊戲庫中的各種遊戲而無需全部購買它們。每一年我使用的東西都要比我實際擁有的多。

對事物的佔有不再像曾經那樣重要,而對事物的使用則比以往更加重要。假設你住在世界上最大的租賃店裡,為何還要佔有什麼東西呢?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你就可以借到任何你需要的東西。即時的借取使你能夠享受到佔有一件物品時的絕大多數利益,同時減少了佔有它所帶來的一些不利因素。你無需承擔清洗、修理、存儲、歸類、投保、升級和保養等責任。如果這個租賃店是一個魔法櫥櫃,好比瑪麗·波平斯 的手提袋,在這無底洞似的容器里擠滿了無數的可供選擇的工具,又會怎樣呢?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在外面敲一敲,說出你想要的東西,在一陣咒語過後,它就出現了。

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使得這一魔法租賃店變成了現實,它就是網際網路的世界、互聯網的世界、手機的世界,它的虛擬櫥櫃是無限大的。在這個最大的租賃店裡,最普通的市民也可以很快地獲取一件商品或一次服務,其速度之快就好像這個商品是他自己的一樣。有些情況下,商品的獲取速度可能比你從自己的「地下室」里找到自己的那件東西還要快。商品的質量也同你能擁有的一樣好。就某些方面而言,使用權要優於所有權,以至於使用權正在開拓經濟的新領域。

在我們向使用權靠攏並遠離所有權的長期進程中,有五個深層的科技發展趨勢起著推動促進的作用。

在過去的30年里,這一趨勢已經使得我們可以用更少的物料製作更好的東西。這一趨勢的經典事例就是啤酒罐,它的基本形狀、大小和功能已經有80年沒什麼變化了。在1950年時,一個啤酒罐是由鍍錫鋼做成,重量可達73克。在1970年時,更輕、更薄也較為靈巧塑形的鋁製罐子將其重量降至16克。採用更為精巧的摺疊和彎曲工藝使得原材料的使用大大減少,以至於現在的啤酒罐重量只有13.5克,或者說只有當初重量的五分之一。而且現在的罐子也不再需要開瓶器。僅用20%的物料就帶來更大的收益,這就稱之為減物質化。

平均來看,大多數現代產品都在經歷著減物質化。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汽車的平均重量已經下降了25%。各種功能的家用電器也在變得更輕。當然,通信技術有著最為鮮明的減物質化傾向。曾經巨大厚重的個人電腦顯示器縮小為平板式的屏幕(但是我們電視的尺寸在增加!),而曾在桌子上放置的笨重的電話機已經變得可以裝進口袋了。有時,我們產品的重量沒有減輕,而是增加了一些新功能,但是總體的趨勢是產品傾向於使用更少的物質。也許我們並沒有注意到這一趨勢,這是因為雖然每個物品使用了更少的材料,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們使用的東西變多了,所以總體來看我們向生活中添加了更多的東西。即使如此,為獲得一美元的GDP產出,我們所需投入的物質總量在減少,這說明我們在用更少的物質創造更大的價值。在過去的150年里,我們產出一個單位GDP所需投入的物質量一直在減少,而且在過去的20年里減少的速度變得更快了。在1870年,需要花費4公斤重的物質才能產生1美元單位的GDP。在1930年時,只需要1公斤物質。最近,每公斤物質投入所產生的GDP價值從1977年的1.64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3.58美元,這說明在23年里減物質化進程產生了翻倍的效果。

數字科技通過加速產品向服務的轉變來促進減物質化趨勢。服務的液態本質使得它們無需與物品綁定,但減物質化並非僅與數字產品有關。即使是固態的實體商品——比如蘇打水罐,在嵌入更少的材料時也能產生更多的效益,這是因為它們沉重的原子被沒有任何重量的比特替換了。有形的材料被無形的所替代——無形的材料包括更好的設計、創新的過程、智能晶元,以及不可或缺的網路連接——這些無形的材料在承擔著曾經需要大量鋁原子來做的工作。像這樣把類似人工智慧的軟材料嵌入到類似鋁原子的硬材料里,就使得硬材料在運作時變得更像軟體了。實物商品在嵌入越來越多的比特後,運作起來就好像是沒有形態的服務。名詞變成了動詞,硬體運作起來就像軟體在矽谷,人們將這一現象描述為:「軟體吃掉一切東西。」

一輛汽車使用的鋼鐵材料在逐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質量較輕的硅材料。事實上,現在的一輛汽車更像是一個裝有車輪的電腦。智能的硅材料使得汽車的引擎性能、剎車效果和安全性都得以提升,而這些改變在電動車身上更為突出。這一台轉動的電腦將會與網路連接,變成一台互聯網汽車。它最值得稱讚的就是它的無線網路連接,通過無線連接可以進行無人駕駛導航,保證操控與安全性,並提供最新最頂級的高清3D視頻娛樂系統。這樣一輛聯網的汽車也將變成新的辦公室。如果你不是在你的專屬空間里進行駕駛,你也可以在車裡工作或者娛樂。我預計到2025年時,這種高端的無人駕駛汽車的網路帶寬將會超過到你家裡的網路帶寬。

當汽車變得更加數字化時,它們將會如我們交換數字媒體一樣以一種社交化的方式被交換、共享和使用。我們在家居用品的和辦公用品中嵌入越多的智能和智慧系統,就會越發將其作為社會財產對待。我們將在某些方面分享它們(可能是它們的組成成分、它們的使用位置、它們所看到的東西),則意味著我們在分享它們的時候會思考自身。

當亞馬遜公司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2007年第一次介紹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時,聲稱Kindle並不是一件產品,而是使用閱讀材料的一種服務方式。在亞馬遜公司將其存有約100萬本電子書的圖書館開放為「全部可閱讀」的訂閱服務時,這一轉變變得更加顯而易見。書迷們無需再購買單本實體圖書,而只需要買入一個Kindle後,再購買大量已經出版圖書的使用權即可。(Kindle里電子書的價格已經在逐漸下降,並且向近乎免費的方向發展。)產品會鼓勵所有權,但服務並不主張所有權,因為伴隨所有權的排他性、控制性和責任類特權在服務時是沒有的。

這種從「擁有你所購買的」到「使用你所訂閱的」的轉變推翻了一些傳統。所有權是隨意的、不穩定的。如果有更好的東西出現,那就抓住新的丟掉舊的。而另一方面,訂閱則提供了一個有關更新、發布和版本的永不停歇的服務流程,促使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保持永久的聯繫。服務並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種不間斷的關係。當一個消費者選擇使用服務而非購買一個產品時,他或她會對其有更為強烈的認同。你經常會被困在一個訂閱服務里而難以跳出來(想想你的電話運營商或者電纜供應商)。你使用一個服務的時間越長,他們對你就越了解;而他們對你越了解,想要離開他們並重新選擇服務商就越困難。這簡直就像是與其結婚了。對於這種忠誠的關係,生產商自然是滿懷期待的,但是消費者也能從這持續的關係中獲取一些收益:不間斷的質量保證,持續的性能提升,以及細緻的個性化定製——前提是服務本身是良好的。

使用模式將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拉得更近,實際上,消費者通常也會扮演生產者,或者正如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1980年創造的新詞「產消者」所意指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結合。如果不再擁有軟體,你只是使用軟體,那你就可以與其共同進步,但這也意味著你已經被這個軟體公司「招募」了。作為新的產消費者,你會被鼓舞去發現漏洞並報告給公司(省去一家公司中開銷巨大的質量保證部門),到論壇里的其他消費者那裡尋求技術幫助(省去一家公司中開銷巨大的服務後台),還要去開發你自己的擴展插件和改進(省去一家公司開銷巨大的研發團隊)。使用模式令我們與服務的各個環節的溝通加強了。

第一個轉變成「服務化」的獨立產品是軟體。今天,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service,SAS)而非產品的理念,已經變成幾乎所有軟體的默認模式。作為軟體即服務的一個例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