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形成 Becoming

我已經60歲了,但我最近才有所頓悟:世間萬物都需要額外的能量和秩序來維持自身,無一例外。我知道一般來說,這就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即所有事物都在緩慢地分崩離析。但最近幾年中,事物分崩離析的速度是我不曾體驗過的。現在,我能感受到所有事物都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中,並且還在飛速地消耗。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高度組織化的生物當中,還發生在石頭、鋼鐵、銅管、碎石路和紙張這些最死氣沉沉的東西上。沒了照料和維護,以及附加其上的額外秩序,萬物無一會長存下去。生命的本質,似乎主要是維持。

最近讓我驚訝的,是新科技所需要的維護量。維護一個網站或者一套軟體運轉,就如同保持一艘遊艇漂浮在水面上一樣,都是吸引注意力的黑洞。我多少能夠理解,為何像水泵這樣的機械會在一段時間的試用後壞掉:水分會鏽蝕金屬,空氣會氧化防水膜,潤滑油會蒸發消失——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修復。但我並沒想到過,由比特組成的無形世界也會分解。那麼,有什麼是不會壞掉的呢?很顯然沒有。

全新的電腦也會有僵慢卡死的那天。晶元會老化。程序會出故障。剛剛發布的新軟體立刻就會開始出現損耗。而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和你沒有任何關係。我們的工具越複雜,就越需要(而不是越不需要)我們的照料。事物對變化的自然傾向無可避免,即便是我們熟知的事物中最具吸引力的那個——比特。

然後,不斷變化的數字領域就撲面而來。當你身邊的所有東西都在升級的時候,你的數碼產品自然也會受到壓力,讓你對它們進行必要的維護。即使你不太想升級,也必須這麼做,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這是一場升級軍備競賽。

在升級工具這件事上,我曾經是個吝嗇鬼(畢竟眼前的工具還能用,為什麼要升級它?),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換新的。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升級了這個東西之後,你忽然需要升級那件東西,緊接著又得因此把所有的東西全升級一遍。我有過一次對小零件進行「小」升級而毀掉了全部工作生活的經歷,所以我才會把工具更新這件事推延好幾年後才做。但是,我們的個人科技產品正變得更加複雜,變得對外圍設備更加依賴,變得更像有生命的生態系統,推遲升級的行為也就隨之變得更加具有干擾性。如果你拒絕進行不斷的小升級,那麼積累起來的變化會最終變成一項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帶來「創傷」級別的干擾。所以,我現在把升級看作是一種衛生措施:只有定期升級,才能讓你的科技產品保持健康。持續不斷的升級對科技系統來說至關重要,重要到這已經成為主流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和部分軟體應用中的自動功能。而在這背後,機器也將會更新自己,隨時間慢慢改變自己的功能。這一切循序漸進,所以我們不會注意到它們正在「形成」。

我們把這場進化當作了平常現象。

未來的科技生命將會是一系列無盡的升級,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功能不再一成不變,默認設置蕩然無存,菜單變成了另外的模樣。我會為了某些特殊需要打開一個我並不會每天都使用的軟體包,然後發現所有的菜單都消失了。

無論你使用一樣工具的時間有多長,無盡的升級都會把你變成一個菜鳥——也就是說,你會變成笨手笨腳的新用戶。在這個「形成」的時代里,所有人都會成為菜鳥。更糟糕的是,我們永遠都會是菜鳥,並永遠因此保持虛心。

這意味著重複。在未來,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又一次地成為全力避免掉隊的菜鳥,永無休止,無一例外。原因在於:首先,未來30年中,大部分可以主導生活的重要科技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因此面對這些科技,你自然會成為一個菜鳥;其次,因為新科技需要無窮無盡的升級,你會一直保持菜鳥的狀態;第三,因為淘汰的循環正在加速(一個手機應用的平均壽命還不到30天!) ,在新科技被淘汰前,你不會有足夠的時間來掌握任何事情,所以你會一直保持菜鳥的身份。永遠是菜鳥是所有人的新設定,這與你的年齡,與你的經驗,都沒有關係。

如果我們誠實的話,就必須承認,技術元素之所以不停升級和持續變化,有一方面就是為了讓我們魂不守舍。就在不久前的某一天,我們(所有人)都覺得沒有手機的話,第二天就活不了了。但在10年以前,這種需求卻會讓我們目瞪口呆。現在,網速一慢,我們的脾氣就見長,但在以前,在我們還很「純真」的年代裡,我們對網路一點想法也沒有。今天,我們渴望無時無刻地和朋友保持聯繫,但在從前,我們只是每周,最多每天才和朋友聯繫一次。但新事物還是源源不斷地被我們發明出來,它們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慾望,新的嚮往,新的需求,也在我們的思緒里挖出了難以填滿的新的溝壑。

有人感到憤怒,不滿我們被所造之物如此擺布。他們把這種沒有窮盡的升級和變化看作是一種墮落,認為這是對人類高貴尊嚴的踐踏,也是我們不愉快的根源。我同意,科技確實是根源。科技的動向推動我們永遠追求「新」,但「新」總是轉瞬即逝,在永不停歇的變化中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滿足感因此不斷從我們的指尖溜走。

但我還是慶幸。慶幸科技元素帶來了永無止境的不愉快。我們與動物祖先的區別,在於我們不僅滿足於生存,還要瘋忙著去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慾望。正是這種不滿足觸發我們創造,推動我們成長。

不在心中製造待以填補的缺憾,我們就無法拓展自己,更無法拓展我們的社會。我們正在拓寬我們的邊界,也在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這過程會痛苦不堪,其中定然會有淚水和傷痛。深夜播出的專題廣告片和無窮無盡的已被淘汰的科技產品自然難以提升科技,但我們擴展自身的道路本就是平淡乏味,日復一日。因此,當我們展望更美好的未來時,這種種相對的不適也應該考慮在內。

沒有不適的世界會停滯不前;某些方面過於公平的世界,也會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烏托邦中沒有問題可煩惱,但烏托邦也因此沒有機遇存在。

因為這種悖論,烏托邦永遠都不會奏效,我們也因此不會為這個問題擔憂。每一種烏托邦的構想,其中都存在使其自我崩潰的嚴重瑕疵。我對烏托邦的厭惡更深。因為我從未見到讓我想在其中生活的烏托邦,總是會感到無聊。而烏托邦的黑暗對立面——反烏托邦,卻更加有趣,也更容易想像。畢竟,有誰構想不出一個大災變中,世界上只剩下了一個人的世界呢?或者這個世界的統治者是機器人領主?抑或是逐漸淪為貧民窟的超級城市行星?甚至最簡單的:一場毀天滅地的核大戰?這些構想,都是現代文明如何崩潰的無窮可能性。但反烏托邦是不可能僅僅因為具有畫面性和戲劇性,並且更加容易想像,就有可能成為現實的。

大部分反烏托邦故事裡的瑕疵是其不可持續。消滅文明尤其困難。災難越劇烈,反烏托邦就消失得越迅速。雖然災難引發混亂,但應對系統會很快地自組織起來進行應對。我這裡只舉一個例子:不法分子和黑社會組織似乎會在「大爆發」時橫行一時,但他們很快就會被有組織的犯罪和武裝所取代。因此,不法分子會迅速變成敲詐犯,而敲詐犯變成腐敗政府的速度或許還會更快,因為這一切都能讓強盜們的收入最大化。從某種意義上講,貪婪就可以解決無政府的問題。

真正的反烏托邦和電影《瘋狂麥克斯》(Mad Max)毫無相似之處,倒更像是舊時的蘇聯:那裡不會無法無天,反而充斥著令人窒息的官僚機構;社會被恐懼所統治,除了得到很少的一點利益之外,大多束縛不前。但就像兩個世紀以前的海盜們一樣,反烏托邦比外表看上去的更加守法,更有秩序。實際上,在一個真正破敗的社會當中,和反烏托邦聯繫起來的殘暴犯罪是嚴加禁止的。大強盜會讓小強盜的數量和混亂程度保持在最低限度。

不過,反烏托邦和烏托邦都不是我們的歸宿;我們的歸宿會是「進托邦」(protobia)。更準確地說,我們已經到達了進托邦。

進托邦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變化的狀態,是一種進程。在進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雖然變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麼一點點。它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進,也是一種溫柔的進步。進托邦中的「進」(pro-)來自於「進程」(process)和「進步」(progress)。這種微小的進步既不引人矚目,也不鼓舞人心,極易被我們忽略,因為進托邦在產生新利益的同時,也在製造幾乎同樣多的新麻煩。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成功。而對今天問題的技術解決方案,又會給明天埋下隱患。隨著時間流逝,真正的利益便在這種問題與解決方案同時進行的循環擴張背後逐漸積累起來。自啟蒙時代 和科學發明時代以來,我們每一年的創造,都比我們每一年的破壞多出那麼一丁點。而這少少的積極變化,積累數十年才能進入我們所謂的文明之中。它帶來的利益永遠不會成為電影中的橋段。

進托邦很難被人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