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問答會 第一章 執筆的準備

島田: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可以用這裡的稿紙和鉛筆來記錄咱們的對話。請不要有什麼顧慮。不要感到拘謹。

Q:想跟您請教一下關於寫小說時的一些用語。「文字的表達」、「梗概」、「分段」、「敘述」、「神之視點」,各自都是什麼意思?

島田:「文字的表達」就是將語言用書面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一些口語中的表達,呈現在書面上的時候就要有所改變。

「梗概」就是整篇文章的脈絡。

「分段」就是每段開頭要留出兩個字的空格來,當然這是就日文的「全形」而言的。

「敘述」就是除引號內人物的台詞以外的文字。

「神之視點」就是指寫小說的時候,作家是整部作品世界觀的造物主,要知道其中的每個角色處在什麼位置、在做什麼,並且可以自由自在地操縱他們。要像神一樣俯瞰著作品中的世界。也就是說你並不是處在其中任何一個角色的立場上,而是超越他們,處在一個全能的、掌控的視點上。

Q:請問,在寫梗概的時候,是應該將陷阱的設置寫明呢,還是並不涉及陷阱,只是單單地對懸疑氣氛進行一些描寫呢?這是一個讓人很困惑的事情,怎麼辦才好呢?

島田:那要看你寫的梗概是做什麼用的。如果只是用來提醒自己脈絡的話,我認為還是寫出來比較好;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很容易就會忘記之前自己是怎麼設計的了。我這麼說你可能會覺得有點蠢,但這是千真萬確的。如果你從事了十幾年的專業創作,你腦子之中的構思會變得越來越多。如果只看到描寫現象的文字的話,可能會和別的想法聯繫到一塊去,結果最後就變成一團亂麻了。

如果這個梗概是給別人看的話,比如就像現在這樣,會將你和我的對話全部記錄下來,如果其中涉及到作品的陷阱,那就另當別論了。很多的讀者會看到這個內容,為了勾起他們獵奇的心理,就不要過多地談關於陷阱設置的話題。也就是說,在一個相對公共的場合,還是保持一點神秘感比較好。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給編輯看的時候,這時要盡量將梗概寫得有趣。讓人產生一種如同看到原本故事的感覺,但不要將陷阱寫出來。很多比賽或者徵文,會要求你寫出梗概,這是為了讓審查者和編輯提前了解到你書中的內容。就算是他手中已經有你的原稿,還是會提出這種要求的。這時候,如果將陷阱寫出來的話,就會影響到看正文時的樂趣。創作沒必要做到情面上的面面俱到,當然也不是說要你桀驁不馴,掌握度是很重要的。要將梗概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來看待。要勾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也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設計的。但是,只要可以的話,還是盡量不要涉及陷阱的話題。

Q:長篇作品的章節劃分。有的時候會按「一章」、「二章」來劃分,有的時候會直接標明數字「1」、「2」。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您覺得有沒有什麼好的劃分方法?可不可以教給我們?

島田:說到章節劃分的問題,我認為還是不要一概而論比較好。也有一行就是一個章節的作品,不是嗎?經過構思之後,根據結構的需要來劃分章節。這樣才能因勢利導,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

用「章」還是用「數字」表示,這應該是一個單純的上下級之間關係,就像金字塔結構圖一樣。「章」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而「數字」從屬其下,是一個次級的表示。反之則會感覺到很彆扭。

關於章節的設立,如果只是單純地用1、2、3這樣的數字來進行排列,未免顯得有些過於簡單。在寫長篇作品的時候,如果分成過多的段落,會給人一種很零碎的感覺。這時候,你可以利用高一級的分段法——「章」。在一章之中設立1、2、3、4、5,五個小的章節。這種階梯式構造法,不但可以避免讓人產生零碎的感覺,還可以讓讀者更清晰地把握作品的脈絡。

這時候就有人問了,下級段落究竟成多少段合適呢?這也是沒有定論的。但是,如果分得過多的話,就失去了階梯式構造法的意義了。所以應該根據每個章節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而章的劃分,要顯得自然。比如,作品是根據仙台、東京、京都、大阪等背景之間的切換來展開劇情的,就可以這麼來分,《第一章、仙台》《第二章、東京》《第三章、京都》……而之下細分的段落,可以根據大環境下的小場景的轉換來劃分。比如《第一章、仙台》下面只有三個小段,而《第二章、東京》下面有十個小段,這樣的劃分不會給人唐突的感覺,反而使整部作品的構架給人一種十分有邏輯的感覺。

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起」「承」「轉」「合」這樣的俯瞰式思維來構成章節的。比如《A子之章》《B男之章》,根據劇情重心在人物之間的轉移進行劃分。

也有單純因為篇幅過長,為了閱讀起來比較簡便而進行的段落劃分。其章節之間並不具備分段意圖,也不設置標題。在寫作階段,不用進行適時的調整,只要根據一定的長度自然分段就可以了。

在寫長篇作品的時候,要有對整部作品全面的把握與分立章節的意識。如果一開始不能很好掌握的話,可以先分為前章、中章、後章。但是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這樣的能力,這樣才能寫好長篇。這也是作為作家所必備的條件。

有些朋友認為在寫一些非長篇類的小說的時候,由於劇情緊湊,字數也不是那麼多,所以章節意識並不是很重要。我想說,如果章節分得草率的話,整部作品的節奏感也會隨之下降。在寫短篇作品的時候,並不是說完全不用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巧用劃分章節的技巧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Q:原稿中需要附圖解嗎?

島田:在印刷過程中加進去也是可以的。原稿中並不是必須附有圖解,當然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

空格

Q:引號是否也要統一用全形?

島田:你的意思是,如果一段對白,標點符號是否要和文字一樣都用全形,對不對?其實無所謂。實際寫作過程紛繁複雜,沒有必要在標點是否是全形這個問題上花太大的功夫,其實這是下廠印刷之前出版社需要做的工作。有一種叫做「校對」的工作就是干這個的。所以沒有必要為這個費心。

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擾的問題:有一種情況是要對對白進行進一步解釋的。

比如說:「早上好。」A子說。這個「早上好」是不是要佔一行?後面的「A子說」,是換一行好呢,還是接著寫下去好呢?

實際情況也是沒有定論的,根據作者的書寫習慣來寫就好了。比如:「好的。」她說。如果把「她說」轉到下一行的話,會讓人感覺到有點奇怪。但是,如果全篇都保持這種「換一行」的格式,會讓人閱讀起來更加容易。當然也會有人覺得,這樣讀起來像是在讀腳本,感覺很不好。如果覺得自己的文章稍微有一點晦澀難懂,不妨使用「換一行」的格式,把文章的整體走向調整得更容易閱讀一些。你寫得多了,經驗累積,漸漸形成了固定的風格,對這一點會有一些自己的判斷。

引號內文字結尾的句號

Q:作品中引號內人物對白的末尾,有的時候點句號,有的時候沒有。這其中有沒有什麼規矩呢?

島田:從前的小說,引號內一句話的末尾是都要點句號的。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地就不點了。

拿新潮文庫 舉例,太宰治 的《新哈姆雷特》,引號內對白的結尾都是有句號的。但是,同為其作品的《晚年》里卻沒有,究竟是本人所為,還是後來編輯所為,這就不得而知了。我感覺最近作家的作品,都不怎麼點句號了。前年看過一本叫做《像是水晶》 的小說,我記得是點了的,從那以後好像就沒見過有點的了。

究其原因,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天不會造出人上人,同時也不會造出人下人」是福澤諭吉 的名言。如果引號內句子末尾點了句號的話,再加上引號外的文字與標點,看起來給人一種很累贅的感覺。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人們也就漸漸地不點了。

但是因為過去的文章都會點上句號,現在有的作者為了追求這種復古的感覺,也會在引號內點上標點。綾辻行人 的《驚愕館殺人童話》就是利用這種手法,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如果沒有什麼特別考量的話,其實也沒有什麼非要遵守的規矩。

破折號和引號

Q:小說之中有的時候會使用破折號,有的時候會使用省略號,感覺很難搞清楚。這兩個標點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島田:一條線的是破折號,六個點的是省略號,這兩個標點一律佔兩格。省略號有的時候只點三個點佔一格,但是點六個點佔兩格的標註方式是現在的主流。可能是為了和破折號相呼應吧,我個人覺得這樣挺好的。

關於兩種標點使用的區別,應該是根據作者不一樣的使用習慣來區分。就我對現狀的觀察來說,這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