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蕅益禪師論語禪解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禪解】

「三讓」,究竟讓也;「以天下讓」,以天下之故而行讓也.此時文王已生,紂亦初生,泰伯預知文王之德,必能善服事殷,救紂之失,故讓國與之,令扶商之天下。是故文王之至德,人皆知之;泰伯之至德,又在文王之先,而人罔克知也。至於文王既沒,紂終不悛,至使武王伐紂,則非泰伯之所料矣。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禪解】

此二節正是敦厚以崇禮的註腳。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禪解】

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推而極之,則佛臨涅荻時,披衣示金身,令大眾諦觀,亦是此意,但未可與著相愚人言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禪解】

三個「斯」字,皆是誠於中,形於外,不假勉強。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禪解】

在顏子分中,直是無能,無多,本無,本虛,本不見有犯者,犯事及受犯者,但就曾子說他,便雲「以能問於不能」等耳。若見有能,便更無問於不能之事,乃至若見有犯,縱使不報,亦非不校矣。

卓吾云:不但想他人前日而已,自家今日亦要下手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禪解】

有才有德,故是君子。末二句是贊體,非設為問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禪解】

「弘毅」二字甚妙。橫廣豎深,橫豎皆不思議,但「死而後已」四字甚陋。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便是死而不已。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死生一致。故知曾子只是世間學問,不曾傳得孔子出世心法。孔子獨嘆顏回好學,良不誣也。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禪解】

讀《詩》而不能興,讀《禮》而不能立,習《樂》而不能成,何用《詩》、《禮》、《樂》耶?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禪解】

若但贊一乘,眾生沒在苦,故不可使「知之」。機緣若熟,方可開權顯實。「不可」二字,正是觀機之妙。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禪解】

卓吾云:無周公之才美而驕吝者,豈不愧死!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禪解】

信得人人可為聖賢,名「篤信」。立地要成聖賢,名「好學」。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名「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四句,正是「守死善道」註腳,正從「篤信好學」得來。「邦有道」節,正是反顯其失。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禪解】

約事,即是素位而行,不願乎外。約觀,節是隨境煉心,不發不觀。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禪解】

大家要自己簡點,勿墮此等坑塹。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禪解】

無天下者,亦非「巍巍」,巢、許是也。有天下者,亦非「巍巍」,尋常賢君是也。「有天下而不與」,方為不可思議。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禪解】

卓吾云:末節正是則天實際處。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禪解】

嘆「才難」而贊「至德」,正因「德難」,故「才難」耳。倘紂有聖德,則武王並九人,方將同為紂之良臣,又何至以「亂臣」稱哉!「亢龍有悔」,武王之不幸也甚矣!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禪解】

如此方「無間然」,為君者,可弗思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