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蕅益禪師論語禪解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禪解】

「述而不作」,只因信得理無可作。既「信」得及,自然「好古」,此夫子真道脈,真學問也。

卓吾云:都是實話,何雲謙詞?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禪解】

「學不厭」,「誨不倦」,孔子亦曾承當之矣。只一「默而識之」,真實難到,宜其直心直口說出。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禪解】

真實可憂,世人都不知憂,所以毫無真樂。惟聖人念念憂,方得時時樂。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禪解】

卓吾云:壯哉!

方外史曰:人老心不老。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禪解】

卓吾云:學問階級。

方外史曰:雖有階級,不是漸次,可謂六而常即。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禪解】

卓吾云:讀此二章,乃見「誨人不倦」。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禪解】

「臨事而懼」,從戒慎恐懼心法中來。「好謀而成」,從好問好察,用中於民而來。不但可與行軍.即便可與用行舍藏。否。則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矣。

卓吾云:三「與」字,當一般看,若作仲尼牽連自家說,恐聖人無此等氣象。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禪解】

說得求富者敗興。

卓吾云:今之求富貴者,俱是「執鞭之士」。

方外史曰:執鞭求富,還是好的。今之求富貴者,決非「執鞭之士」所屑。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禪解】

贊得《韶樂》,津津有味。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人,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禪解】

非說二人以失國為悔也。只是二人既去,設無中子可立,則廢宗絕嗣,能不動心否乎?既曰:「求仁得仁」,則世間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禪解】

「樂在其中」,則心境一如,當與贊顏子處參看。「不義富貴」,但如「浮雲」,則似太虛不染,非巢、許之所能達。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禪解】

學《易》方無大過,《易》其可不學乎?今有窮年讀《易》,而過終不寡者,其可稱學《易》乎?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禪解】

果然不俗。今人不知《詩》、《書》、《禮》,所開口便俗。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禪解】

這才是為人的。今只偷得一人生耳,何嘗肯為人哉!既是不肯為人,所以真一失人身萬劫難也。

王陽明日:「發憤忘食」,是聖人之志如此』真無有已時;「樂以忘憂」,是聖人之道如此,真無有戚時,恐不必雲得不得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禪解】

卓吾云:都是實話。

方外史曰:不但釋迦尚示六年苦行,雖彌勒即日出家。即日成道,亦是三大阿僧衹劫修來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

【禪解】

今人撥無「怪」、無「神」,亦可撥無「力」、無「亂」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禪解】

師心之人,那知此益。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禪解】

卓吾云:卻又微服而過宋,妙妙。

方外史曰:王莽學之,便是東施。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禪解】

卓吾云:和盤托出。

方外史曰:正惟和盤托出,「二三子」益不能知。如目連欲窮佛聲,應持欲見佛頂,何處用耳?何處著眼?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禪解】

「聖人」只是證得本亡本虛本約之理,「有恆」須是信得本亡本虛本約之理。就從此處下手,便可造到聖人地位,所謂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也。

「亡」,是真諦。「虛」,是俗諦。「約」是中諦。依此而修,為三止三觀,證此妙理,成三德三身。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禪解】

現同惡業,曲示善機,可與六祖吃肉邊菜同參。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隊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禪解】

「知」便不「作」,「作」便不「知。」

卓吾云:甘心為次,所以為上。

方外史曰:今之高談向上,恥居學地者,愧死,愧死。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禪解】

卓吾云:天地父母之心。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禪解】

「欲仁」即「仁」,仁體即是本來至極之體,猶所云「念佛心」即是「佛」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禪解】

不似今人強辯飾非。.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禪解】

也是千真萬真之語。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第子不能學也。」】

【禪解】

更真。

卓吾云:公西華亦慧。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禪解】

可與談三種懺法。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禪解】

此與對林放同意。

卓吾云:救世苦心。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禪解】

「蕩蕩」,即「坦」字之註腳,所謂居易以俟命也,卻是戒慎恐懼之體.「戚戚」,正是無忌憚處,思之,思之。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禪解】

像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