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蕅益禪師論語禪解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禪解】

曰「非其罪」,曰「免於刑戮」,只論立身,不論遇境,今人還知此意否?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禪解】

卓吾云:把子賤來做一尊賢取友的榜樣,非特贊子賤已也。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禪解】

卓吾批「問」處云:也自負。

方外史曰:只因子貢自負,所以但成一器,不能到君子不器地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禪解】

「不知其仁」,謂佞者本具仁理,而全不自知,可見佞之為害甚也。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禪解】

唯其信有斯事,所以愈覺「未能信」也。今之硬作主宰,錯下承當者,皆未具信根故耳。「寡過未能」,「聖仁豈敢」,既不生退屈,亦不增上慢.其深知六即者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禪解】

正為點醒子路而發,非是嘆道不行。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禪解】

此與下淪「言志章」參看,便見夫子深知三人處。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禪解】

子貢之「億則屢中」是病,顏子之「不違如愚」是葯,故以葯病對拈,非以勝負相形也。

子貢一向落在聞見知解窠臼,卻謂顏子「聞一知十」,雖極贊顏子,不知反是謗顏子矣,故夫子直以:「弗如」二字貶之。

蓋凡知見愈多,則其去道愈遠。幸而子貢只是「知二」,若使「知三」,「知四」,乃至「知十」,則更不可救藥。故彼自謂「弗如」之處,正是可與之處。如此點示,大有禪門殺活全機,惜當機之未悟,恨後儒之謬解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禪解】

責宰我處,可謂雪上加霜。

卓吾云:乃牽聯春秋之筆。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禪解】

只說棖是「欲」不是「剛」,不可以「剛」與「欲」對泖,以對「欲」說「剛」,非真剛故。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禪解】

卓吾云:推他上路。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禪解】

言「性」言「天」,便成文章,因指見月,便悟「性」、「天。」子貢此言,只得一半。若知文字相即解脫相,則聞即無聞。若知不可說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則無聞即聞。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禪解】

卓吾云:畫出於路。

方外史曰:子路長處在此,病處亦在此。若知不許夜行,投明須到之理,便如顏子之從容請事矣。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禪解】

卓吾云:於子貢身上,亦甚有益。蓋「願息」、「悅不若己」,是子貢病痛耳。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禪解】

不遺纖吾。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禪解】

卓吾云:「久而敬之」四字,的是交法。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禪解】

卓吾云:夫子論「知」,只是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禪解】

仁者必「忠」,「忠」者未必「仁」,「仁」者必「清」,「清」者未必「仁」。

卓吾云:仲尼認得「仁」字真。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禪解】

卓吾云:「三」,疑也。「再」,決也。要知「三」不是三遭,「再」不是兩次。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禪解】

木鐸之任,菩薩之心。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禪解】

周季侯曰:「舊」字,如飛影馳輪,倏焉過去之謂。

方外史曰:如明鏡照物,妍媸皆現,而不留陳影。此與「不遷怒」同一工夫。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禪解】

卓吾云:維直道也,非譏議微生高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禪解】

讀此便知《春秋》宗旨。《春秋》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禪解】

子路忘物,顏子忘善,聖人忘己。忘己,故以「安」還老者,「信」還朋友,「懷」還少者。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禪解】

千古同慨。蓋「自訟」,正是聖賢心學真血脈。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禪解】

孔子之「忠信」與人同,只是「好學」與人異。「好學」二字,是孔子真面目,故顏淵死,遂哭云:「天喪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